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

  •   暮春时节,若是前往杭州西湖边的柳浪闻莺,便可见千万缕柳丝随风摆舞,时不时地牵绊着游人的鬓发和衣角,宛如多情女子送别情郎远去时的那份缱绻,这时我总会想起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大约只有江南这样灵秀的山水,才能孕育这样聪慧的女子,写出这样美丽而忧伤的诗句吧。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大约住在杭州宝康巷一带。她原本生于仕宦之家,可惜父母有眼无珠,将她嫁给一介庸俗鄙陋的小官吏,致使婚姻不谐。苦闷无聊之时,她只得握起寸管,将一腔哀伤抑郁之情流于笔端:“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以示与那个所谓的合法丈夫决裂、寻找真爱的决心。
      这个女子才貌双绝,性情却又热烈如火,敢做敢说,在那个封建礼教禁锢森严的时代是相当令人惊讶的。她一次又一次地与意中人欢会,并大胆地写进诗词里:“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清平乐•夏日游湖》)”在一个黄梅雨的天气,她和情人手牵着手去湖上游玩,累了就躺在他怀里撒娇发嗲,而他就像容忍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在她耳边喁喁细语;“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七律•元宵》)”万人空巷看灯会的元宵之夜,他俩兴奋而又焦急赶赴约会,连街上火树银花的盛况都无心观赏,便互相依偎在一起,希望多享受一些欢娱时光,因为下次相逢又不知是何时……
      北宋文人秦观曾经大度地宣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七夕》)。”仿佛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即使相隔万水千山,即使一年只相见一次,都是无比幸福的。可身处万丈红尘中的痴男怨女,恐怕没几个能这样超脱,相爱越深,便越期盼着朝朝暮暮都能相守。朱淑真在同为《鹊桥仙•七夕》的小词中便作了有力回应:“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既然是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什么不能每一天都互相厮守,每一天都幸福美满,而变成一年一度的相会呢?爱情就是一生一世的永不分离,年复一年的相思只能使爱变得沉重、灰暗,因为相思是虚无缥缈的,只有相守才是实实在在的——谁愿意把沧海守成桑田,谁愿意将青丝熬成白发,谁愿意盈盈秋水一点点枯干,谁愿意娇弱之躯一寸寸化作冰冷的望夫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个正在香闺中做着甜蜜春梦的少妇,是永远等不到良人归来了。只有无法相守,才会故作满不在乎吧!
      或许正是感到相守无望,朱淑真才会奋力抓住眼前的分分秒秒及时行乐?我想起日本电影《失乐园》中的一对婚外情人久木和凛子,他们把男欢女爱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每一次相见都急不可耐地直奔主题,连一句废话都顾不得说,似乎稍有迟缓就会来不及、瞬间死去一样;就像那绝艳惊人的樱花,明知生命短暂,因此每一次都拼尽生命的激情,不遗余力地在枝头怒放。这对情人最后在极乐中双双服毒而亡,也算得偿所愿。那部电影将欲望演绎得惊心动魄,让人恍惚间产生一种错觉,只要两人是真心相爱,无论他们怎么做都是值得原谅和同情的。人世间有过多少女子,以放纵情欲来反抗婚姻的不幸,可惜这种做法反而使她们距幸福越来越远,并加速她们的死亡。
      为了得到片刻的温存,朱淑真以一己之力与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相对抗,不过是蚾蜉撼树而已。她的情人受不了世俗的飞短流长,最终弃她而去。生命中的最后一丝绮念幻灭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值得她留恋的?面对着怒马奔腾惊涛拍岸的钱塘江水,她惨然一笑,纵身跳了进去,时年四十三岁。父母将其遗骨收葬于杭州青芝坞,即今与浙大玉泉校区仅一墙之隔的植物园灵峰探梅处;他们不仅充当了她人生所有不幸的刽子手,甚至在她死后都毫不原谅,将她平素积存的诗稿付之一炬。万幸的是,南宋淳熙九年,宛陵魏仲恭在书摊上偶然发现其残稿,文字清新婉丽,蓄思含情,惊叹不已,遂辑录为《断肠集》一书出版,今人方有幸看到。
      一个连日暴雨的天气,因在家枯坐百无聊赖,便不顾风雨,从杭大路步行到青芝坞,探访朱淑真之墓。尽管是白日,天色依然晦暗不明,层层的乌云在远山尖上飘来荡去,像是那无处可归的芳魂。我向当地的居民们打听,是否知道朱淑真墓在哪里。他们都一脸茫然,说这里倒是有一处乱葬岗。一位晨练后的阿姨善意提醒道:“天色这么暗,你一个女孩子去那儿,恐怕不太好吧?最好是多约几个人一起去。”我又问杭州植物园里有没有朱淑真的墓?阿姨说墓倒是有,只不知是否我要找的,可以去瞧瞧。
      乱葬岗我是不敢去的,况且没名没姓,即使去了也没用,因此我进了植物园。天气预报说有大雨,尽管还没下,园中依然分外清冷,难得遇上一个行人,显得有些阴森。我鼓足了勇气,独自向灵峰探梅的半山腰爬上去,果然在一座民国时期建造的亭子边见到坟墓,可惜葬的是清代某位官员的奶娘。此墓旁边还有一块碑,其字迹已漫漶不可见,只有当代游人的胡乱涂鸦,表示曾到此一游;碑后已无墓。我满腹狐疑,莫非这就是朱淑真安息之所?早在清道光年间,太谷学派李光炘就曾来此探访才女遗踪,那时他便一无所获,为此他满怀悒郁地写道:“杨柳犹思朱淑真,临风对月总含颦。红颜枉说能倾国,青冢依然误托身。斜日楼台空夕照,断肠诗句太伤神。黄昏此日潇潇雨,想见当年泪眼人(《访朱淑真墓不得,湖上遇雨,惄然感怀,遂吊以诗,仍用人字韵》)。”如今倏忽又过去了近两百年,找到其墓的可能性只能更小。
      我在这块无墓之碑前伫立良久。在杭州这片风景绝佳的土地上,历朝历代以来,才子佳人层出不穷,而葬于斯的苏小小、林和靖、李渔、冯小青、苏曼殊、陈寅恪……其墓均得以保存,即使在破四旧时期有所损坏,后来也加以修缮,惟独朱淑真之墓至今依然无人问津,像生前一样清冷地躲在一角。谁能料到,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易安居士齐名的奇女子,死后的待遇竟连一个仆妇都不如。
      后世的道学家们也不肯饶恕这个一生悲苦的可怜女子,纷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明孝宗时期,才子杨慎在《词品•朱淑真元夕词》中直言不讳地批评道:“朱淑真《生查子》……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又其元夕诗……与其词意相合,则其行可知矣。”明成化年间林俊在《题朱淑真像》中含蓄地谴责道:“花蕊开残小院秋,鉴湖春/色水东流。垂杨送尽莺莺老,不得同依燕子楼。”诗中燕子楼的典故,是指唐代名妓关盼盼,她被武宁军节度使张愔纳为侧室,丈夫病故后,她自愿终身为他守节。在这位刑部尚书眼中,朱淑真的名节连歌妓都不如。崇祯时期的周清源在其话本小说《西湖二集》第十六卷《月下老错配本属前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中也声色俱厉地予以抨击:“女子风流节义亏,文章惊世亦何如?苹蘩时序宁无预,诗酒情怀却有余。愁对莺花春苑寂,苦吟风月夜窗虚。丈夫莫慕多才思,宋女不闻曾读书。”在篇末,他以长者的口吻告诫男子,不要羡慕女子的才华,女子根本用不着读什么书,只要像宋女一样柔顺地侍候公婆、相夫教子就行了。他们拒绝将她的词作收进《宋词三百首》,连那首惆怅难禁的《生查子》都挂到欧阳修的名下。可是放眼宋代的文士,张先、苏轼、秦观、柳永,哪个没几首露骨的艳词?
      朱淑真不仅工诗词,而且精通绘画。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其《梅竹图》上题曰:“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似夫女人之所为也。夫以朱氏,乃宋世能文之女子,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见《杜东原集》,自《香艳丛书》第十集卷一清汤漱玉《玉台画史》转录)明代画家也沈周评道:“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垂柳并叶清风少,错向东门认绿杨。”(见《沈石田集》,同上)
      朱淑真所嫁非偶,在那个时代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如同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翻开那部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的《断肠集》,满满的都是春愁、哀怨、珠泪、寂寞的字眼,鲜有快乐的时刻。倘若她晚生几百年,活在当今世界,她完全可以与丈夫离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即使遇不见生命中的白马王子,也会有工作、朋友及个人爱好等等来充实生活,不至于背上那么沉重的伦理枷锁,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伤自怜,郁郁寡欢。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我眼中微湿,向这位生前孤凄、身后更寂寞的才女望空拜了三拜,但愿她的在天之灵不再忧愁。若真能长眠于这片灵山秀水之中,于她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本文发表于《文史知识》2015年6月,发表时有改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