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5、第一百三十四章:卫玠破飞白体之谜 ...

  •   待到卫玠午睡醒来,他打开左手侧的暗格,将帛布小心翼翼的叠好放进去,又取出其中一块青铜护心镜,轻触护心镜中央按钮,青铜缩回,露出中央一块通体墨黑的夔龙黑玉

      此时他眼神肃穆,双手慎重的托着这夔龙黑玉,像是对待哪般极其珍贵的宝贝。

      须臾,他右侧头,逐渐换成右手单手持着夔龙黑玉。只见他右手无名指托住夔龙黑玉的龙足处,食指与中指从后支撑黑玉,蓄意将夔龙黑玉拿的远了一些,拇指来回摩挲着龙首,头又偏向了左侧,抬高了下巴,肃穆的眼神逐步换成了审视的模样。

      卫玠眼神逐渐飘忽起来,记忆恍惚间回到从长乐宫九死一生回来的那天。

      那天,他虽不知贾南风为何允他活路,可他终是明白,既然活了下来,就要为活着而付出更多的代价和屈辱。因为他更明白,唯有忍受脱胎换骨的疼痛,才有死地爬出的勇气,才有地狱归来的才气,才有重振卫家的底气。

      之后,卫玠想着抓紧习武,多读兵书,想着既然文臣一途不通,便要改投武将。

      起初,卫玠在找出祖父卫瓘手抄《战国策》注解之时,只是发现上面大多是大篆字体,但他不明白大篆其意如何,只能无奈翻出父亲卫恒所著《四体书势》注解,予以研读。

      卫玠只想着好好参悟祖父的《战国策》注解,予以强大他在武学和兵法上的造诣,却没想到,这注解之中竟然发现了卫家飞白体的另一个秘密。

      而这个秘密便是卫玠在参悟《四体书势》注解与《战国策》注解时,破解的卫家与司马王族的秘密:当年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的秘密。

      此事被卫玠发现蹊跷并予以破解,是因为他父亲卫恒的《四体书势》注解,用飞白体专门标注了几个大篆字体。

      卫玠幼时便知道父亲卫恒之所以撰写《四体书势》及《四体书势》注解两本书,是因为汲郡有一摸金校尉挖开了一座战国时的魏国古墓,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先秦典籍。

      这些典籍有幸逃过了秦王嬴政烧书的大火,非常珍贵。但是,它们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的蝌蚪文字,很难辨认。于是,先帝就命令几位书法大家负责整理。这其中就有卫玠的父亲卫恒。

      卫玠当时只是感觉父亲卫恒和祖父卫瓘都用飞白体标注了一些文字,一些关于玉石的文字。这些文字标注都与祭祀和公侯信物有关,却没多想。后来在深读祖父卫瓘《战国策》注解三遍之后,逐渐发现极其巧合的、重复出现的一段飞白体所注解文字。

      祖父卫瓘飞白体注解的《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重复的文字是: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牙璋中璋七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与此同时,父亲卫恒飞白体注解的《周礼·春官·大宗伯》,重复的文字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之后,卫玠还发现了父亲卫恒飞白体注解《礼·郊特牲》、《尔雅》、《说文解字》、《庄子·马蹄》,重复的文字是: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圭尺二寸谓之玠。半圭为璋。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蹊跷与巧合逐渐变成了心中的疑问,疑问逐渐扩大,成为了好奇,而好奇演变成了动力,促使卫玠坐在案桌前,将祖父卫瓘和父亲卫恒所有飞白体与大篆所书的注解放在一起作对比,仔细的看着这些文中特殊提到的巧合:关于玉的巧合。

      因为关于玉石的描述巧合太多,重复太多,重叠意义又太多,卫玠终是决定提笔将心中疑问记录在纸上,将思路记录下来,也将蹊跷记录下来,更将满心好奇记录下来。

      他左手拇指与中指相搓,眉毛微皱,右手提起梓豪细笔沾上朱色,在纸上缓缓写到:巨山又唤作海岳,海岳又名沂山,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故,巨山,沂山也。镇山之首,亦沂山也。镇,安也。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桓与恒,通字。

      卫玠梓豪细笔提起,左手拇指与中指相搓的动作一顿,他望着纸上的这段文字,终是明白了蹊跷所在。那便是父亲表字巨山,而巨山也有沂山的意思。同时沂山是五镇山之首,地位等同于五岳之尊的泰山。而镇这个字也有安国定国的意思。

      如果说沂山就是镇山之首,那就是说,镇山就是安国的寓意。这也就是说,父亲表字巨山代表了沂山的寓意,也有定国安国的意思。

      如果这个思路正确,那么按照公侯、诸侯分封属地,守边疆定国安的职责,这公侯所持的信物和职责所在,便是在镇山之地守卫国之边疆,安定国之百姓。而诸侯持的信物便是桓圭,而桓同恒。

      父亲卫恒的名便是一个恒字,这就是说父亲卫恒的姓名和表字由来,便是安国定邦的含义。

      思及此,卫玠眼眸亮起,缓缓说道:“父亲名恒,字巨山,莫非是镇山之意?实为安国?”

      卫玠抿了抿嘴,他觉得父亲卫恒这一支血脉的名字不仅是一人的职责,隐约之间,他感觉自己和二哥卫璪的名字也有更深层的意思,甚至这深层的意思还是某种很重要的暗示。

      故而,卫玠拿起梓豪细笔继续写到: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璪即衮冕,乃天子祭天地、宗庙之礼服。圭尺二寸谓之玠。半圭为璋。白玉不毁,孰为圭璋。璋七寸以治兵守。玠即大圭,乃天子祭天地、宗庙之信物。

      他卫玠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周朝之时,周天子登泰山,封禅天下,便是手拿镇圭,身穿衮,头戴冕,而冕上有十二旒珠,此一身行头,可用璪字来代表。

      天子所拿的玉,便是镇圭,又名大圭,大圭长约一尺二寸,故而简称为玠。

      诸公所拿的玉,便是命圭,又名桓圭,桓圭长约九寸,故而简称为恒

      诸侯所拿的玉,便是命圭,又名信圭,信圭长约七寸,故而简称为信。

      而周朝之时,朝歌之地,四海诸公,八方诸侯来拜天子,天子携宗亲诸公,族亲诸侯抵御外敌的时候,便是将玠中间折断为璋,而七寸的圭璋便是号令天下的符信,亦是调兵遣将的虎符!

      这也就是说,他爹卫恒的恒字代表了天子祭祀、接见宗族的帝皇之责,与守天下的帝皇之任!他哥卫璪的璪字代表了天子祭祀、接见宗族的衣着!而他的玠字代表了天子祭祀、接见宗族的信物!而玠折断后便是璋,是为调动兵马的瑞信!这便是他卫玠之名的真正含义,也是他二哥卫璪之名的真正含义!

      卫玠呆愣住,左手拇指与中指猛然挣开,他不可思议的再看向这一段话,眉头紧锁,目光紧炬,缓缓说道:“璪、玠为天子祭祀服饰、信物,璋是天子祭祀、发兵的瑞信!瑞信……符信……圭……璋……玠……难道……这便是卫玠之意?”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说,他卫玠之名,不仅有延续父亲卫恒安国的镇山之意,还可能有继承祖父卫瓘组建势力守护国家之意!

      卫玠赶忙翻看晋朝羊皮地图,配合祖父大篆所书的《战国策》注解、父亲飞白体所书的《四体书势》注解,再次看过去,终是发现“子元所著,恒圭东南,白玉雕琢,竹长六寸,汶阳田反”二十个字藏于两本书中。

      卫玠嘴唇微张,头轻点,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但忍不住又看了一遍,还是看到“子元所著,恒圭东南,白玉雕琢,竹长六寸,汶阳田反”二十个字。

      此时他的心跳很快,一如万马奔腾一般,让他感觉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如果他方才的推测是真的,那么他的祖父给父亲卫恒起名开始,就打算让父亲,连同父亲的子嗣去传承守护国家的责任!而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责任,那该是有与之相匹敌的势力辅佐才是。那么这个势力到底是什么,是否藏在这二十个字之中!

      抽丝剥茧来看,“子元所著”应该是在说司马师,毕竟司马师表字子元。而事关子元的势力,最为出名的便是高平陵事变之前,司马师亲自阴养的三千死士!

      卫玠的眼睛瞪大,三千死士!司马师阴养的那三千死士便是祖父卫瓘要父亲卫恒,连同他卫玠都要传承的势力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恒圭东南”便是指的桓圭,也就是父亲卫恒。那么东南是哪般意思?是东方和南方还是……其他意思?

      还有这“白玉雕琢”,他只知道白玉不毁,孰为圭璋。但是,他不懂为何是这样的一句话。

      还有“竹长六寸”,他也只是知道这是大汉以来庙堂通用的竹制、玉制符信的尺寸,却不知更多深意是哪般。

      但是“汶阳田反”……等等……细细想来,这汶阳田可是齐国与鲁国争夺不休之地,但最后被鲁国失而复得。这就是暗示,属于司马家的皇权,终究会被拿回吗?而这便是高平陵事变的秘密所在!

      看来,当真是祖父卫瓘和父亲卫恒帮助司马师一起阴养三千死士。

      那么这三千死士的阴养之地会在哪里?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四章:卫玠破飞白体之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