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思想起 ...


  •   后汉书˙卷三十七˙丁鸿传:「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

      第一次接触《全台诗》是经由杨君潜老师。那时我参加了由中华民国古典诗研究社所办的古典诗教学,其中一位指导老师就是杨君潜先生。
      读了《全台诗》后,感叹自己对这片土地的陌生——这原本是我应该最熟稔的土地。「爱台湾」不是喊喊口号而已,要能真正的走透这片土地与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
      《全台诗》里的作品,写的都是当时的诗人对这一片土地上的情感与关怀;写的都是台湾的自然美景、民俗风情、地理史迹……

      读万卷书,亦应行万里路。相信身为台湾人的你,也不一定能全台走透透,真正了解每个地方。而《全台诗》里的诗作却能帮助我们多认识我们的出生地。里面除了文采茂盛飞扬,还有他们所经历的年代,值得我们细细咀嚼赏读。
      也许唐诗离我们远了,不如《全台诗》有种亲切感,那种人亲土亲的感觉。但诗人不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反而诗中增加了另一种细腻的情感,更贴近了我们,不会有遥不可及的感觉。

      鹿耳鲲身岛屿连,云光海色雨晴天。
      江帆晓渡波间影,市宅寒炊竹外烟。
      山似画屏时染黛,水如冰镜日磨鲜。
      凭高得趣闲瞻眺,万里乡关一望悬。(陈辉《登赤崁城远眺 》)

      当初四脚仔(日本人)窃占台湾,有多少不畏强权的台湾人,留下多少令人可歌可泣的故事?
      和约书成走达官,中原王气已凋残。牛皮地割毛难属,虎尾溪流血未干。
      傍釜游鱼愁火热,惊弓归鸟怯巢寒。苍茫故国施新政,挟策何人上治安?(作者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
      日治时期台湾三大古典诗社──台北瀛社、台中栎社、台南南社,分别代表北、中、南部的汉诗发展核心,在地方上负起领导当地诗社活动的责任。可惜时过境迁,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情,逐渐不复存在。

      如今的新诗好像才是诗。西洋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曾说:「写新诗的一定要会写旧诗,否则新诗一定写不好。道理很简单,诗的文字是简炼而美妙的,旧诗在这方面已尽其能事,如平仄、音韵等等,所以新诗、旧诗不是敌对的两种东西,而是一脉相传的文学作品。」
      新诗,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文字与传统。就像中国古诗你再如何会翻译,西
      洋人怎能了解其中的精髓?而如今很都中国人也都无法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传统,遑论西洋人了。
      再说新诗你能朗朗上口的有几首?很多写新诗的「诗人」,连他自己写的作品也无法记得,何况读者!
      而古诗,最起码有读过书的人都还会背个几首吧!
      我没有资格来评论这些,自己也尝试着写过新诗,毕竟我们生在这个年代。但我认为改革需要继往开来,而不是独善其身。吃的是传统,却放出半生不熟的西洋屁。

      给人鱼吃,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至于你捕不补得到鱼,也不是我所能强求的。我们这一辈子都在学习,却很少时间去「悟」自己所学的。
      我相信文献的探讨有助于发掘深藏在人们内心的创作基因,好比写字临摹,画水墨练习皴法。基础练好了,才有资格随心所欲,忘记所学。
      《全台诗》里有浓浓的台湾味,也继承我们固有文化,是早期来台湾打拼的先烈所留给我们有幸居住在宝岛的后代,珍贵的资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