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十二章 ...


  •   纤儿为郭无暇添酒道:「公子像似心事重重!」秀儿半边身紧挨着郭无暇,撒娇道:「莫非我们姐妹俩不合公子之意?以公子这样的人材,那位姑娘不争着来陪你呢?」郭无暇在秀儿与纤儿脸颊上香了一口,笑道:「两位美人多心了!小生向来只爱醇酒美人,不爱江山。有两位貌如天仙的美人相陪,就算皇帝我也不愿当了!来,一起饮酒。」他扬头一饮。俊秀的脸庞外,又多了一股豪迈。秀儿与纤儿听得如痴如醉,看得心花怒放。哪个姐儿不爱俏?郭无暇除了温柔体贴,还有点感伤与霸气,形成了他独特的摄人魅力。
      但见郭无暇豪声吟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隐˙自遣)
      两位红粉热情如火,郭无暇当然也尽情享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郭无暇正与秀儿与纤儿调笑间,凤娘引着一女子盈盈步入厅内。她穿的是右衽大袖衫,杏黄长裙,腰束白带,头挽高髻,没有抹粉或装饰,可是其天然美态,已可令她傲视群芳,超然于俗世之上。
      早已有人准备好了琴,她缓缓来到琴后,席地坐下。只见她花容秀丽无伦,乌黑漂亮的秀发衬着一对深邃长而媚的眼睛,举手投足均是仪态万千。
      纤长优美的玉手按在琴弦上,明媚而带着野性的一对美眸,像在深黑海洋里发光的宝石般往郭无暇射来,柔声道:「念奴献丑了。」
      「铮!铮!」琴音出现,带着前所未有的温柔与柔媚,轻重缓急,若即若离,一时似在迢迢千里之外徘徊,一时又像轻拂衣襟的柔风,变幻丰富,只听念奴凄凉唱道:
      自矜妖艳色,不顾丹青人。那知粉缋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人啼不语。北风雁急浮清秋,万里独见黄河流。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唐˙刘长卿《王昭君》。
      此曲以「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之古老弹唱形式,娓诉汉明妃王嫱
      红颜薄命,怀抱琵琶辞君别亲,西出汉关弦断离恨天之凄楚宿命。
      几下直敲进人心的重弦音,琴音倏止,余韵仍萦绕不去。
      郭无暇连叫了几声好。
      念奴笑意盈盈的回礼道:「公子勿要赞坏了念奴。」伊人甜甜浅笑。郭无暇有点如在梦中的不真实感觉。
      房外蓦地一声响起:「无暇别来无恙?」
      郭无暇轻轻道:「好说,好说。」
      刘英步入房间道:「莫怪小弟来晚了。」
      郭无暇哈哈笑道:「江湖规矩,晚到自饮三杯。」
      刘英也不啰唆,坐在郭无暇对面,自斟自饮了三杯。
      郭无暇轻松道:「念奴姑娘可否再弹唱一曲?」
      「铮!铮!铮!」
      琴声倏起,叮地一响,不绝于耳,两人只觉那琴声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她开口唱起来,还卖弄地瞟了郭无暇一眼,只听她唱道: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高台多妖丽,浚房出清颜。
      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
      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
      方驾扬清尘,濯足洛水澜。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崖充罗幕,北渚盈軿轩。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
      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悲歌吐清响,雅舞播幽兰。
      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
      绮态随颜变,沈姿无定源。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
      遗芳结飞飙,浮景映清湍。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晋˙陆机˙日出东南隅行。
      琴音就在一种深具穿透力清虚致远的气氛中情深款款地漫游着,令人陶醉在其中。两人寂静了片刻,喝采声突然大作。
      念奴盈盈玉立,提着酒壶款移莲步,挟带着一股青春健康的香风,来到两人几前,曲膝坐到刘英身旁,笑容可掬道:「两位公子恩宠,念奴先敬一杯!」
      远看固是秀色可餐,近看更不得了!灼人的香泽气息,晶莹如注进杯内美酒的嫩肤。天然秀丽、起伏有致的娇躯轮廓,谁能不为之倾倒。
      郭无暇却想起了郭圣通。这位同父异母的姊姊。他曾见过她几次,但难以忘怀。他一直思念着她的一颦一笑。
      刘英哈哈一笑,放下饮尽的酒杯,欣然道:「为何不拿出『君山不死酒』?」
      念奴娇媚道:「美酒配侠少,犹如宝剑赠英雄。岂敢怠慢贵客!」
      纤儿从跪坐起来:「奴家安排去。」
      郭无暇感兴趣道:「何谓『君山不死酒』?」
      刘英微笑道:「据说,君山上有美酒,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但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但这美妙的仙酒酿酒秘方却流传了下来,但是所知者甚少。此酒色泽微黄,晶莹通透,非常难求。」
      刘英趁此机会说了个故事:
      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
      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时,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
      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像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牠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
      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子取得好。
      从这以后,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

      此时纤儿返回,凤娘领着侍女来到,为几上的酒杯注进美酒,一股澹香扑鼻而来。这酒口感醇厚绵柔、入口甜润、浓醇而不烈。
      郭无暇赞道:「好酒!」
      凤娘瞅他一眼,轻轻道:「原来是刘公子的贵客,也不早说!」
      郭无暇笑道:「何必?」
      他暗忖:给凤娘的五两黄金,够她买栋小屋子的了。他也自知颇有吸引女人的魅力与金钱,但荣耀的社会地位和权势却又是另外一回事。难怪这么多人想争取。有钱还要有势。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魅力不敌金钱,金钱难敌权势,权势又怕权势?何时方休?
      郭无暇举酒一饮而尽,叹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注一)
      刘英也拿起酒杯,扬头饮尽,道:「不如念奴姑娘再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注二)
      念奴笑意像一抹透过乌云透射出来的阳光,喜孜孜的道:「两位公子别嫌弃才好!」
      念奴跪行着,垂头倒退,动作诱人之极。她起身来到琴后坐下,雪白十指轻弹起琴弦,优雅琴音飘出。突然两音忽高忽低,蓦地里琴韵陡变,便如有七八具瑶琴同时在奏乐一般。琴声虽然极尽繁复变幻,每个声音却又抑扬顿挫,悦耳动心。郭无暇只听得血脉贲张,忍不住便要站起身来,又听了一会,琴声又是一变,悠扬动听,情致缠绵。后来琴音越转越高,那琴韵竟然履险如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的便转了上去。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音随意转,她把大自然的美妙都融进了琴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刘英不禁心驰神醉。郭无暇叹了一口气,衷心赞佩,道:「佩服,佩服!好个《高山流水》!」
      刘英连喝三杯,大声吟道:「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注三)
      又进来两位美婢盈盈步入房内,上来为刘英与郭无暇添酒。郭无暇嗅着由她们娇躯传来的衣香发香,暗忖女人的诱惑力真不可小觑,尤其当她蓄意讨好和引诱你的时候。
      此时厢房外却传来与人吵闹的声音。

      耿纯的父亲耿艾,王莽时任济平尹。耿纯游学长安,被任命为纳言士。

      王莽政权灭亡后,更始帝立,派舞阴王李轶巡行诸郡国。耿艾归刘秀,被任命为济南太守。当时,李轶兄弟把持朝政,专制方面,宾客盈门,游说者众多。耿纯屡求拜谒,过了好长时间才得见面。他对李轶说:「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闲兄弟称王,而德信不闻于士民,劳未施于百姓,宠禄暴兴,此智者之所忌也。兢兢自危,犹惧不终,而况沛然自足,可以成功者乎?」
      李轶见深以为奇,加上耿纯是鉅鹿大姓子弟,于是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他为骑都尉,授以符节,命他去安定缉睦赵、魏地区。
      此时,刘秀渡河到邯郸,耿纯前往拜见,刘秀与他深相结纳。耿纯退出,发现刘秀官属人才济济,率兵法度也与别的将领不同,便献上马疋和缣帛数百疋,愿从刘秀。刘秀北进中山,把耿纯留在邯郸。邯郸王郎起兵,刘秀被迫由蓟东南下,耿纯与堂兄弟耿欣、耿宿、耿植一起率领宗族宾客二千多人,到育迎接刘秀。连家族中老迈病衰的也都用车拉着棺材一起来了。刘秀见其忠诚,大喜,任命他为前将军,封耿乡侯。他的堂兄弟,也都被任命为偏将军。刘秀让耿纯兄弟一起为前锋,攻降宋子,此后,又随军进攻下曲阳(今晋县西)和中山(治所在今定县)。
      当时,邯郸王郎势力较大,好多郡国官吏望风归附。耿纯怕自己宗族中有人徘徊观望,心存犹豫,专门派耿欣、耿宿回乡,烧掉了所有房屋。刘秀问他烧房屋的缘故,他说:「窃见明公单车临河北,非有府臧之蓄,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徒以恩德怀之,是故士觽乐附。今邯郸自立,北州疑惑,纯虽举族归命,老弱在行,犹恐宗人宾客半有不同心者,故燔烧屋室,绝其反顾之望。」刘秀叹息不已。
      到了鄗邑(今河北柏乡),刘秀住在驿馆之中。鄗邑大姓苏公叛乱,打开城门,放王郎将领李恽进城。耿纯最早发现这一阴谋,率兵击败李恽,并将其斩杀。后来,随军平定邯郸王郎,并击破铜马农民军。
      当时,赤眉、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等农民军十多万人都在射犬附近。刘秀率兵前往征剿,耿纯为前锋,驻扎在离敌营几里远的地方。敌军乘夜偷袭,箭如雨射,死伤甚多。耿纯一面约束部队,坚守不动,一面精选敢死队二千人,都拿硬弓,各带三支箭,衔枚夜行,绕到敌军背后,齐声擂鼓呐喊,强弩并发。敌人大惊,急忙撤军,耿纯出兵追击,大获全胜。耿纯立即派人向刘秀汇报,刘秀第二天一早,就赶到耿纯营中。刘秀召耿纯:「昨夜困乎?」耿纯回答:「赖明公威德,幸而获全。」刘秀说:「大兵不可夜动,故不相救耳。军营进退无常,卿宗族不可悉居军中。」于是,任命耿纯族人耿伋为蒲吾(今河北灵寿西南)长,让耿纯家族留居蒲吾。
      刘秀即位后,封耿纯为高阳侯。在济阴击败刘永部。然后攻克定陶。当年,耿纯从征王郎时,曾掉下马来,摔断肩膀,此时病发,于是回京。光武帝问他兄弟中谁可以代他将兵,他推举了耿植。皇帝便命耿植代耿纯指挥。
      当时,真定王刘扬派人编造散布流言,说「赤九之后,瘿扬为主」。刘扬生有瘿疾,故以此煽惑百姓。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派骑都尉陈副、游击将军邓隆征召刘扬入京,刘扬关闭城门,不让陈副等人城。光武帝派耿纯持节,到幽州、冀州颁布赦令,并顺便慰问各地王侯。耿纯临行,光武帝密令:「如果见到刘扬,就把他抓起来!」耿纯率一百多骑兵在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遇见了陈副、邓隆,于是,一起到了真定,停留在驿馆中。刘扬自称有病,不能拜见使者。但因为和耿纯有私亲,派人给耿纯送信,想见一面。耿纯回答:「我奉有命令,接见各地王侯及行政长官时,不准先往拜候。您要想见面,就到驿馆中来吧!」当时,刘扬的弟弟临邑侯刘让、堂兄刘细每人拥兵万人,刘扬倚仗人多,又见耿纯安静不暴,以为不会出事,就到驿馆中去见耿纯,而命刘让刘细率兵在外,以防不虞。耿纯谦恭有礼地接待了刘扬,把他稳住之后,提出请刘让、刘细来见一面。刘扬见没有危险,便唤二人入见。谁知耿纯却关闭门户,把他们全部杀死。官吏士民,慑于威力,没有人敢有所动作。真定遂平。
      耿纯回到京师,向光武帝提出请求,想到地方任职。光武帝笑着说他:「你已从征多年,武治显赫,如今又要修文了么?」便任命他为东郡太守。当时,东郡尚未完全平定,时有骚扰动乱。耿纯到任,恩威并施,几个月后,政治修平,郡县安定。
      建武四年(28年),奉朝廷命,耿纯率兵进击更始帝所立东平太守范荆,范荆投降,又进击太山济南和平原地区的乱兵。
      耿纯在东郡任职四年。后来,发干(今冠县东)长有罪,耿纯上奏朝廷,并把他看管起来。但朝廷批示末到,发干长自杀。耿纯因此被免职,以列侯奉朝请(以列侯身份,奉朝请名义参加朝会)。
      后来,耿纯随军征讨董宪,经过东郡,郡中百姓数千人流着眼泪跟随皇帝车驾,向皇帝请求:「愿复得耿君。」光武帝对公卿大臣们说:「纯年少被甲胄为军吏耳。治郡乃能见思若是乎?」
      建武六年(30年),耿纯定封东光侯。于是,他向皇帝请求到封国去。光武帝同意了,并说:「文帝谓周勃『丞相吾所重,君为我率诸侯就国』,今亦然也。」纯受诏而去。到邺,赐谷万斛。耿纯到封国后,吊死问疾,深得百姓拥戴。
      建武八年(32年),东郡(注四)、济阴有人起兵叛乱,朝廷派李通、王常前往征剿。光武帝知道耿纯威望素着,便命他为太中大夫,参与征剿。东郡起事者听说耿纯人界,纷纷向他投降。降者九千多人,大兵不战而还。光武帝亲封玺书,复任命耿纯为东郡太守,在任数年,官吏白姓无不心悦诚服。

      耿纯太守府座落于东郡城内城中心,为以前城官的太守府,到了耿纯手里时,又如以扩建,本已宏伟的府第,更气象万千。
      建武十三年(37年),耿纯在书房庭院前,望月独饮,不知不觉吟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
      耿纯吟罢拔起随身佩剑,演练「钩」、「抹」二势时,一挥剑,「刷」的一声,
      长剑离鞘而出,先由怀中暴涌出一团光雨,接着雨点扩散,瞬那间耿纯身前身后尽是光点,令人难以相信这只是由一把剑变化出来的视象。这已不是当初的套路(注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此越女剑法,由耿纯发扬光大。越女剑法虽弥补女人先天的不足,耿纯却运用了男人的优势,改善越女剑法的威力。
      创此剑法之人来自赵国,所以被人称为「赵处女」,越王句践所赐之名「越女」而广为人知,原名处女就常被略过去了。(当初处女是意指少女之意。)
      处女出身于越国的南林,是越王句践吃了大败战后,正准备重整国家时,
      被范蠡相中,拔跃为训练军队的队长。
      当初范蠡并不相信一介弱女子的处女有多高明的剑术,于是派遗一名勇猛的武士前去与她较量,怎知这名武士,居然敌不过处女剑的三招。
      她还淡淡的说:「那个男子对村里的人粗暴无礼,我只不过是给他个小小的教训而已。」
      于是范蠡便正式派遗使者,前去迎请处女前来担任军事训练的教官。(注六)

      湿润芳香的空气随着一阵风吹了过来,令耿纯神清气爽。练完剑,他坐下休憩,喝一杯酒时,异变突起。
      「飕!」四个黑影从左方树林翻出来,几个翻腾,凌空施展,迅快灵动似轻烟,令人生出幻影重重的错觉。
      其中一人一剑当胸刺来,耿纯拔起随身佩剑,一出手就在那人之腕、脖颈、腰部、小腿,连续击中四下。
      「当!」双剑交击,耿纯人随剑进,化作滚滚剑影,往对方冲杀而去。一黑衣人大咤一声,斜掠而起,飞临耿纯头顶之上,长剑闪电下劈。耿纯狂喝一声,退步抽刀剑,瞬间,反手又是一剑,刺向另一个黑衣人。那名黑衣人抛跌在地上,动也不动,却睁大双眼。耿纯剑芒扫去,以前脚为轴心,左脚闪电侧踢,正中对方左耳。气劲透脚而出。那黑衣人连惨嚎都来不及,颈骨折断,倒飞落地,当场毙命。黑衣人均是刀头舔血,好勇斗狠之辈,反激起凶性,另两人奋不顾身的扑了上去。耿纯冷哼一声,体内真气有若长江大河,随剑涌出,大步跨出,利剑精芒电闪,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剑,但攻来的黑衣人却偏是无法避开,剑光到处,又一人倒跌丧命。耿纯再化出百千剑影,鬼魅般在黑衣人的强猛攻势里从容进退,却忽然停止,退回坐下,又饮一杯酒。剩下那一个黑衣人如释重负,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跪了下来,喘着气。

      注一:一日,时正清明,家家扶老携幼祭祖于城外,崔护逢此美景良时,出城游玩一番。一路上,秧苗青绿、花开处处,好不热闹,在贪赏美景同时,不知不觉来到了城郊南面处。此处绿野横波、桃红处处、蝶飞鸟啭、轻风吟春,顿时开朗,如五柳之遇桃花源,令人好不惊喜;再仔细瞧瞧,在桃花深处,隐隐约约可见一村舍,「居住在此人间仙境,想必是修为不凡的隐士。」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崔护来到了村舍门口,却发现门扉紧锁,似无人居住;但门前清静,房舍完好,又不像是空屋,打量一番,最后崔护向前敲门。
      门开了,来开门的,竟是一位艳丽绝伦的少女。崔护却是看傻了眼,不能言语。等他回过神来才借词说是路过此地,因口渴难耐,才冒昧前来乞求些茶水。少女听完不疑有他,马上入内取了茶水,并很殷勤的招待一番。  
      此番艳遇,教崔护久久不能忘怀,那美丽花丛中宛若天仙般的美丽少女。次年的清明节一早,起床梳洗后,便急步向城南走去,恨不得早一刻舒解过去一年来的日夜思念。终于来到城南郊区,只见秧苗依旧青绿,桃花依旧飞红,村舍也还在红花绿叶深处。此刻崔护心里犹如笼鸟之重返青天,又如心口悬上千百斤石,一为将解相思之苦,一来又深怕那屋中少女早已将他忘怀。百般忐忑,让他的脸上是一阵红又一阵青。当他自种种设想中回过神,他已立于那熟悉的门前。景色依旧,花香犹飘,但这次崔护没有敲门,徒望着落叶堆积,花瓣满地,和系在门环上的那一口锁,看来这里早已人去楼空。
      失望之余,崔护徘徊再三,不忍离去,想到美景依旧,却人事全非,不禁感伤不已;无奈心事,只好寄情于诗,就题在左边的门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直到天色昏暗,才黯然离去。
      过了几天,崔护因事经过城南郊区,望见村舍前人烟聚集,欣喜之情,使他狂奔到了门前,才知道原来是有人过世。但他仔细一看,竟然是曾为之废寝忘食的那位少女;崔护怎么也不愿相信这摆在眼前的事实,来到她的身旁,几滴泪水悄然落下。
      旁边的老翁见状,很惊讶的问道:「莫非阁下就是博陵崔护?」崔护一时不知所以,老翁含着泪说:「自从去年和公子一会,小女即对公子念念不忘;直到前日小女和我拜访亲戚回来,看到公子在门上题的诗句,才知道你又来过;从此小女不思茶饭,不久就病倒在床,刚刚才过世。」崔护听道,终于忍不住,痛哭失声。
      注二: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是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
      《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后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春秋时代,有位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就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注三: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卅五》。他年轻时因为家中富有,不知读书,到十八岁才痛自悔改,折节读书。陈子昂是初唐开始提倡「复古文风」的重要人物,对唐代文学脱离齐、梁奢丽文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对诗歌创作之理论,大多见于所做之《感念》卅首之中。
      年轻的陈子昂刚到长安时,没有人知道。一天到巿上闲走,碰巧有人在卖胡琴,开价很高,是一把名琴,围观的人很多,都想听听胡琴的高妙。他灵机一动,从人群中走出,当埸用一千缗买下,围观的人都吃惊的看着他,子昂说:「我精通胡琴演奏,想听名琴的,明天可到宣阳里来!」于是大家相互转告,第二天,人们纷纷来到宣阳里。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宴请客人,并摆出胡琴。不久人群愈聚愈多,把整条街都堵塞了。他拿起胡琴说:「我是蜀人陈子昂,喜爱作诗写文章,现在已有诗文一百篇,可是京城中竟没有一个知音的,连一把胡琴都不如!胡琴不过是乐工的器具,值得这样重视吗?」说着,把胡琴摔碎,并将诗文分送给围观的人。因为文章的确写得很好,一日之内,陈子昂三个字就传遍京城。
      注四:东郡,中国古郡名。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攻取魏国北部地置。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封皇子刘恢为梁王,置梁国,领砀郡、东郡。吕后七年(前181年),徙梁王恢为赵王,徙吕王产为梁王,改梁国为吕国。汉文帝元年(前179年),梁国除为砀郡、东郡。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东郡领二十二县:濮阳、观、聊城、顿丘、发干、范、茌平、东武阳、博平、黎、清、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乐昌、阳平、白马、南燕、廪丘。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 濮阳市与山东省 聊城市一带,郡治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都尉治所在东阿,属兖州刺史部。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东郡有401297户,1659028人。王莽改东郡为治亭。东汉以后辖境缩小。
      注五:套路是中国武术特有的一种习练方法,对套路在学习武术中的作用要具体分析。剑术套路是剑术攻防招法组合成的。这些招法是各武术流派经过实战总结提高和积累起来的,套路是招法的储藏库,内涵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数十代剑术家实战积累和精心钻研的传承剑技。
      剑客非常重视得到好的师承,甚至千方百计地寻觅一部高超的剑谱。反复练习剑术套路,可以掌握套路中的优秀剑法,这包括了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剑法,这是一个整体技术。
      注六:处女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处女论剑,《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
      其时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
      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
      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人,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
      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处女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
      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
      越王曰:「其道如何?」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彷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堕高习之教军士,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