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荷花酥 ...


  •   得到舅父舅母的允许,许诗年很快便收拾好了自己的家当。

      从一开始,她就不打算把春桃带走。一则春桃是李案承的人,她不想再与李案承有什么关联,二则她其实不怎么需要丫鬟,前世她同李案承过的苦日子里,她干的活比丫鬟还要多。

      但一听见许诗年打算把她留在赵家,春桃"唰"一下子跪在了地上。

      地上有一颗石子,正好对着她膝盖的位置扎进去,可她却丝毫没有注意,一脸平静道:"奴婢被送给了主子,就永远是主子的人了,若不能侍奉左右,奴婢的命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恳求主子让奴婢跟着,奴婢不要月钱,只求主子成全了奴婢的忠心。"

      许诗年被她的举动吓了一跳,心内却更加笃定,这个春桃的目的不纯。

      许诗年不傻,她没有理由相信一个仅相处一月之余,甚至没有卖身契,还是李案承送过来的丫鬟。

      尽管她知道自己身上实在没有什么李案承可图的确,但她是在也是被吓怕了。

      曾经信任过的人,到最后,还是弄得自己伤痕累累,无论是身,还是心。

      许诗年最后还是把春桃留在了赵家。

      她请赵家的家丁把自己的家当都搬到了东巷去,然后就去和舅父舅母道别了。

      舅母始终放心不下她,硬要塞丫鬟和婆子,许诗年迫于无奈,最后还是带走了一个嬷嬷。

      听舅母说,这位嬷嬷叫王桂,四十岁丧夫,因为无子被赶出家门,半年前来到赵府签了活契,但为人老实本分,性格也敦厚,因此才会被舅母选过来给许诗年。

      许诗年心里想着有人做伴也是一件好事,于是便同意了。

      。。。。。。

      下了马车,许诗年便看见了东巷。

      这条巷子离街区不远,也仅仅只隔了二里路。

      本来按理说,居住的人应该很多,可东巷的人实际上很少。

      这条巷子,原先是杭州的以为富商建的,建好了就打算卖个好价钱,可谁知工程做到一半,原先搭伙的人卷了钱跑了,那商人没有办法还上欠款,只好把房子抵押给了债主。

      那债主原也是个巨贾,并不打算建房子来卖,而是准备拿这地方建一栋豪宅。可谁知不过三天,他便因为自己全力投资的一艘商船沉船而破产了。惊闻噩耗,当场人就没了。

      那商人家里没办法低价卖了房子好填补家中的漏洞,这才让许诗年捡了便宜。

      许诗年选的是东巷靠中的位置,左边是建成的房子,右边则大多被闲置了。

      房子是做成了日字形二进式,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倒适合许诗年居住。

      院子里栽了几株梧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格外生机盎然。

      看着连带许诗年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此时,她听见一阵响动,隔壁的们好像一直有人在进进出出。

      她出了门,问隔壁正在擦汗的书童:"这位小弟,请问这院子是有人住了吗"

      书童见了她,仿佛胆小羞赧似的,显得格外恭敬忠顺,他道:"回这位夫人,我家主子今日搬进来了。"

      一番对话过后,许诗年方知这隔壁住了一个落榜的书生 。

      因着屡试不中,那书生从京城回到杭州,准备三年后再考。

      对这,许诗年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今年是不太平的一年,李清日登基后,与张国忠有分庭抗礼之势,二人在朝中大肆拉帮结派,导致今年科举只选中十余中举,剩下的大多名落孙山,也许这书生也是其中之一罢。

      许诗年漫不经心地想着,对这书生也没有再多问,只要不是坏心思的恶人就好,左右关起门来自家过自家的日子,也无甚来往,将来想是也不会有什么联系的。

      在院子里安了家,许诗年总算松了一口气。这夏日灼眼的阳光通过密密麻麻的树叶照在地上,仿佛把她前生伴随而来的阴霾和阴冷也照化了。

      此时此刻,她才终于有了重生的感觉。往事不可追亦不可留,这往后的日子,才是她真实的人生。

      。。。。。。

      那从赵家跟随而来的嬷嬷话虽不多,可是已经手脚麻利地张罗开来了。

      家具早早被抬入院中,出于一种莫名的怀旧一般的仪式感,许诗年把它们摆放成了自己在京城时房间的样子。

      房子打扫好了,地也扫干净了,王嬷嬷已经去煮饭了,一时间许诗年竟然找不到什么活做了。

      于是只好坐下来,从箱子中拿出一匹织花蚕丝布,预备着绣一两个荷包和手帕拿出去卖了。

      许诗年的性格不同于大昭其他明艳开朗的贵女,她坐在人堆里,总是显得过分安静了,再加上很少出门应酬,故而在同李案承订婚之前,一直都是籍籍无名的。

      她自小养在祖父膝下,琴棋书画自然是精通的,然而说有多么惊艳,那也是没有的。学识若按等级划分,那她的祖父应算作状元,李案承可进前三甲,而许诗年堪堪也只是一个秀才举人差不离。

      但唯有女红一项,是少有人能与她比肩的。

      许诗年儿时的乳母是苏州来的绣娘,听说手艺十分精湛,许诗年的绣工就师承于她。

      每每许诗年绣了花样,总是拿给乳母瞧,而乳母亦十分惊奇,称赞她的绣活不亚于苏州的刺绣。

      这也是为什么许诗年靠着绣花便能支持她同李案承勉强生活过了大半年。

      想起曾经的乳母,许诗年心中有些闷闷的,自从祖父去世之后,合府的人都被放走了,有的去别家府上找活干,有的回了乡下种田,更多的拿了些银子,也不知去了哪里,唯独许诗年的这位乳母,将自己攒了多年的银子偷偷藏在了嫁妆里,随后便跳井死了。

      许诗年至今也没有想明白,她到底为什么要跳井。而乳母在在嫁妆里给她留下了遗书,上面只有一句话:"老奴死后请小姐把老奴跳的那口井堵死,再不要挖开。"

      许诗年不明所以,却也请人照办了。

      深深吸了一口气,许诗年告诉自己莫要多想,还是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

      。。。。。

      过了六年多又重拾旧活,许诗年发现自己竟半点都没有生疏,一时兴起便多做了几个荷包,等到她抬起头来,发现天色都有些暗淡下来,马上就要到傍晚了。

      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许诗年打开一看,原是隔壁的书童,他手里拿着一个盒子,道:"今日我家主子刚搬来,知晓夫人也是刚来,因此差我来送
      些糕点给夫人,祝乔迁之喜。"

      见这小书童不过十岁多的年纪,又长的聪明伶俐,许诗年不禁想到了小宝,心也软了下来,想着邻居家互送东西也是正常,于是便伸手接了过来。

      那盒子用暗棕色的樱桃木做的 ,雕刻着几朵精致的长桃单瓣莲花,虽不名贵,但别有一番雅致的情趣。许诗年打开盒子一看,闻到了一股特殊的香气,原来是杭州城里的特色小食荷花酥。

      许诗年在京城里的时候,曾经吃到过这种荷花酥,外形似荷花,酥层片片分明,放在油锅里炸过之后,入口即化。

      许诗年吃过一次后便念念不忘,可是又不好意思麻烦表哥带,只好叫人去打听京城有没有,京城里少有人会做荷花酥,即使做出来也不对味,她心中不甘心也只好作罢。

      后来怀了孩子,她又开始念着这荷花酥,日思夜想,就差快得出病来。

      那时候他们处境差,李案承也不知从哪里买到的荷花酥,味道同杭州的一模一样,这才解了许诗年的"相思之苦"。

      邻居怎么会知道她喜欢吃许诗年疑惑,不过转念一想,这是杭州城的特色小吃,那书生会买也是正常,许是买多了,所以分一点给她。

      想着日后还要做邻居,不好显得过于失礼,许诗年拿出自己刚做的白底松石绿花腰绣囊递给书童,请他送给他家的主人,就作为回礼。

      。。。。。。。

      眼看夕阳西下,窗前的竹子随风摇动,落下斑驳残影。正对着书桌的纱窗半开着,有一只雀鸟飞过来,停在床边走走跳跳,一双紫葡萄似圆溜溜的小眼睛盯着桌前正稳稳拿着狼毫笔写字的男人看,仿佛在好奇他在干什么。

      男人面冠如玉,身材修长挺拔,一派鹤骨松姿,沉静时薄唇微微抿着,三分凉薄七分淡漠。

      院子里的门忽然打开,一个书童打扮的男人半跪在地,手里高高捧着一个荷包,道:"女主子的回礼。"

      男人手笔不停,雪白的绢纸铺在案上,
      那上面只有一个字。

      男人静静地盯着这个字,放下笔道:"东西留下,人出去吧。"

      那书童静静地退下去了,而那个荷包放在书桌上,静静地躺着,就同它的主人一般,人若不动一下,她便一直不动,呆到天荒地老也无所谓。

      他伸出修长的手指,细细摩挲荷包上的花纹,一眼不发,静静地看着窗外的绿竹,陷入了沉思。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荷花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