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孑孓而行的人常常拥有着千军万马 ...
-
“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如同走出层峦叠翠的森林。疲惫的思维躺下休息了,身体仍然向前行走,走在无边无际的混沌和无声无息的空虚里。空中没有鸟儿飞翔,水中没有鱼儿游弋,大地没有万物生长。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第七天》 余华
我脑中幻想出那样的一个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那样的一个时空。透过文字,我触摸着那棉花一样的感觉。手一挥,它像浮云一样消散了,挥发在了白炽灯的照射下,又好像从毛孔钻进了我的身体里。心好像被揪了一下,眼前兀的蒙上一层水雾。
我是不喜欢哭鼻子的,而且一向固执地认为动不动就哭显得十分没有出息。可是事与愿违,我是个十分感性的人,看个肥皂剧能把自己看哭,偶尔想个事情也能把自己感动哭。但是在有些事情上,我又会表现得异常冷酷,偶尔窜出脑子的几个想法连自己回想起来都会觉得有些阴暗。
于是,我曾一度怀疑我可能有点人格分裂。不过,念头有了一阵就很快打消了。毕竟,质疑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也是十分惊悚的。况且我胆子小得很,那之后的后果是我万万不敢承担的。
余华先生勾勒出的世界和描写出的故事,往往都是非常有画面感的。在读它们时,脑海总会出现当即时刻的场景。仿佛这些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而作者只是身为一个笔者,记录下这世间的荒诞不经。
余华先生的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倒不是说,看了他的书,我就突然灵光忽现,成了一番风光伟业。真要说起来,我还是经历着困惑的少年时光,也在青春的时刻中踽踽独行,然后成为了一个颓废的大学生。偶尔打了鸡血似的努力向上,长时间的消磨时光,和间歇性的怨气冲天。
但是,有些影响总归是像一杯清口的饮料。初尝时,清香四溢。它顺着喉咙滑入食道,又继续向胃部进发。继而,被胃壁的黏膜吸收,变换了它的形式,被血液搬运至身体的各个角落。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意识地记录下自己脑海中冒出的一些念头。然后以我最喜欢的——小说的形式把它写下来,也尽力描写得更加有画面感。也许正像人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向他靠拢,向他学习。我喜欢着许多人,也期望着有一天能像他们一般闪光。
我享受着写作的过程,更喜欢写完之后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边校对一边欣赏。这么说也许有些自恋,但是我的确是异常欢喜的,也是十分骄傲的。
比起高中时期的拼命努力,我更喜欢现在的时光。我不必拿十分的精力去倾注在成绩上,我可以享受自己的时光,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当然这一切也是因为没有人催更。这样想就有些无奈了,还有些凄凉。不过好在,身边有几位好友总是不离不弃地当着我最真诚的读者(即使这其中还有我半强制的因素在)。
于是我心又平静了,比起获得别人的一声表扬,我更想要的是以好的文字好的表达创造出一个个属于我的大千世界。纵使无人问津,我也甘之如饴。既然我本就心怀希望,为何又急于让别人看见我的闪光?
既然渴望黎明时刻的光芒万丈,就不必害怕此刻的冗长黑夜。更何况,我身边又不是缺少那一盏盏温暖人的汽灯。
余华先生的故事里,交织着残忍与温情,对立着欲望与真诚,连接着虚妄与真实,又诉说着绝望与希望。他像个从光明走来的黑暗使者,总是不留情面地划破乌托邦的画皮。他是个残忍的外科医生,每每手术过后,总不顾你苍白的面孔,向你展示割除的肿瘤。是残忍抑或是慈悲,人们用眼睛看着,却鲜少有人用心去看。他们总是瑟缩着不敢向前,殊不知泛着冷光的可以是屠刀,也可以是救人性命的手术刀。
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我想要表达的也太多。一时间竟有些语无伦次,东讲西讲,杂乱无章的。
我高中的时候写过一篇随笔,写的也是余华先生。曾经的有些观点现在竟有些无法苟同,曾经的一些语句也觉得有些幼稚,不过我喜欢的那段话一直没有变。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不管前方是死域,还是极乐之地,至少我们还在这儿不是吗?
余华,《第七天》,还有我,希望有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