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加入抗联队伍 ...

  •   爷爷在这里由于他的性格和脾气,决定了他敢于和当时封建势力斗争,当时的地主老财也怕他三分。对逃荒来到这里的穷人,他仗义相助。所以这-带的乡亲们都很敬佩他,说什么事都愿听,他老人家在这里可算是德高望众,有很强号召力、影响力的人。

      日本鬼子侵占家乡后,爷爷对日本鬼子的种种侵略罪行恨之入骨。经常和乡亲与远近邻居们,宣传赶走日本鬼子不当亡国奴,不给日本人当牛做马的道理。并带头参加当时人民群众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红枪会,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

      由于当时的武器仅是大刀、红缨枪,加之无科学,用迷信方法,同日本鬼子遭遇几次,死伤惨重,便失败了。就在这时,1933年冬赵尚志带领六名抗日人员,从宾州(现宾县)孙朝阳那里 ,来到珠河我们家乡三股流。他们了解到爷爷的为人及抗日热情和精神,及在当群众威望和基础。爷爷便被赵尚志吸收为组建珠河抗日游击区七名骨干之一,
      把我家也作为抗日的基础户。

      赵尚志等领导们经常在这里召开各种会议,研究抗日救国打击日本鬼子的战略方案,战斗计划。当时任命爷爷为抗日中心游击区的地方委员长。负责为抗日游击队筹集粮食、衣物等后勤工作,并兼任地下交通员。

      当时乌吉密的李喜山也是交通员,他负责哈尔滨到乌吉密这-段。爷爷负责从乌吉密到老爷岭、龙头、三股流这条沟。爷爷因害天花长几个浅皮麻子,因此当地人都把这条沟叫“杨麻子沟”。

      爷爷整天为抗日奔忙着,半夜三更的接送情报和抗日的将士及省县领导。起早贪黑给队伍挨家逐户筹集粮食、衣物等各种物资。边工作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广大群众懂得只有赶走日本鬼子,才保住国家,有了国家才有自己的家,才能过上不受奴役,真正幸福生活道理后,才积极主动自愿为抗日队伍捐献物资,送亲人参军参战。爷爷就是这样为抗日勤苦工作着。为抗日联军发展壮大做出贡献。
      一九三四年冬天,爷爷接到通知,到乌吉密火车站,接从哈尔滨省委派来的,原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抗日游击区工作。爷爷不止-次接送过他,爷爷按时到了乌吉密火车站,他刚下火车就被日伪特务盯上了,爷爷一看情况紧急,把冯伯伯拉进-胡同,把自己的棉袍和帽子给冯伯伯穿上,告诉他从这个胡同往南街走。沿着从八里盘(现名红安村)下来的小河往西走,到屯南的老爷岭下会齐。

      爷爷出胡同大摇大摆往东走,那两个特务撵上问爷爷:“看到-高个子戴眼镜的人往哪去了?”爷爷往前指着说:“前面胡同往北走了。”他们往北追去,爷爷返身拐进西北的小树林,在老爷岭下和冯伯伯会齐了。见面时冯伯伯拉着爷爷的手激动的说:“您救了我一命啊!”爷爷却简单的说:“这是我的职责和任务,你的命比我命重要,我要被他们抓去只是我-家人的事,你却关系到东北三千万同胞不当亡国奴的大事。”

      冯伯伯被爷爷的话感动了,打心眼里敬重爷爷。正是他们都怀有这样博大的民族精神感动上苍,顺利将冯伯伯接回了抗日根据地。

      冯伯伯的到来,配合了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日将领的工作,把这个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这就是爷爷多次舍生忘死救护抗日将士其中的-次经过。爷爷除了自己整个身心投入抗日斗争中,还安排爸爸参加赵尚志的队伍。爸爸当时年仅16岁,因识字便在队伍中担任青年义勇军秘书,跟随赵尚志的队伍转战南北;奶奶参加了妇救会,任妇救会委员。

      当时赵一曼就住在我们家,小姑当时才10岁便给赵一曼扮女儿,掩护身份走村串屯,一家一户宣传发动群众。叔叔12岁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我们全家人都从事着抗日救国的工作。

      经过近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打滨州、五常、双城堡等多次战役。打死打伤多名鬼子军官士兵,并缴械了很多枪支弹药及各类军用物资。截军车、扒铁道、炸桥梁,在滨绥铁路和哈佳等铁路公路上,及鬼子占领的重要据点上,打得他们胆战心惊,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进犯关内,侵略华北的进程。

      由于敌强我弱,日本鬼子推行烧大沟、并大屯,把分散的农户和小村小屯全给烧了。强迫搬到指定地方,起什么多少号、甲等村名,造成民众和抗联队伍联系十分困难,各种军用生活物资供应不上。听爸爸讲,就在这个时候,日本进山围剿抗日联军,把-部分队伍逼进大青山,激战四天三夜,部队已弹尽粮绝,在密林深处有一偷种大烟(鸦片)的人家,把他种的土豆、窝瓜、豆角等,用大锅煮成稀汤,每人每顿仅分两勺。最后抗联另一支队伍来接迎,才解了围。不然不被打死,也得饿死。

      遵照满洲省委指示,实行敌进我退,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情况下,为了保存抗日有生力量,进行了战略转移。其中一部分人到苏联休整学习,不能去苏联的先隐蔽起来。爷爷由于家庭人口多,妈妈当时十六岁,已和爸爸订了婚。怕日本鬼子抢花姑娘,不得已提早结了婚,也去不了苏联。我们家在这里很出名,已列入日本抓捕名单内,组织动员我们全家转移到外地去。

      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投奔到勃利县杏树站二爷、三爷那里。同时还不能说是从珠河搬来的。在那住的是用高粱秫秸的两面抹泥的墙,羊草盖顶四面透风两间房。第二年租了地主十几亩地种,二爷、三爷家有马帮助种上,平时还可为地多农户打打零工,挣点零花钱,秋天割苫房草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