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 ...

  •   姜瑶眼前这位身着黑金龙袍,英武挺拔又带三分儒雅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她时不时会回想起来的胡子大叔。

      那日她与大叔分离,大叔有言两人可能再也不能相见。

      但姜瑶有一种直觉,她与大叔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重逢。

      而今果真如她所念,在乾清宫与大叔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相遇。

      可是未曾想,大叔竟是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她眼前。

      在大明国,只有两人有资格身穿黑金龙袍。

      一位是有护国之功的辽王。

      另一位便是其子,那个臭名昭著的纨绔萧靖。

      姜瑶后退一步,盈盈施礼,“小女子姜瑶见过世子殿下。”

      萧靖神色复杂,幽幽一叹,“离我远些。”

      旋即,辽王世子转身离去。

      姜瑶静静地站在原地,凝视着与自己相距愈来愈远的大叔,默默无语。

      大叔对她如此冷淡,宛若陌生人,她并不觉得奇怪。

      相反,会这样做的大叔,才是姜瑶所熟知的那个人。

      只是……她不喜欢。

      她宁愿胡子大叔不这样,哪怕正视她一眼,都好。

      ……

      明耀天子倡导节俭,故乾清宫内的布置一切从简。

      皇帝会见众英才的那方大殿内,除了殿中龙椅以及陈列于殿两侧的木椅以外,便别无他物。

      姜瑶在太监的带领下,坐上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圣椅左侧的首位。

      她的对面,右侧的首座,一位玉树临风的男人散漫地坐着。

      那是大叔。

      姜瑶对大叔报以浅浅的微笑,可大叔仍是没有看她。

      她很失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邀的年轻才俊陆陆续续地入场。

      其中有许多姜瑶曾经见过的人,但更多的面孔,瞧着陌生。

      忽然,姜瑶柳眉一拧。

      庄苏安来了。

      苏安公子看着姜瑶,唇角泛起好看的弧度。

      姜瑶却能看出其笑中的阴冷。

      庄苏安又把目光转向萧靖,面露狠色。

      那辽王世子算个什么东西,他也配位居首座?

      他今个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见识到了,天子对这位侄儿的极致宠爱。

      这种读书人的盛会,他一个纨绔世子哪有资格前来,可他不仅来了,还坐在最接近皇帝陛下的那个位置。

      庄苏安暗想,陛下这重亲之举,怕是会凉了许多士子的心啊。

      在场男子想法和庄苏安一致,而数量不多的几位女子想法却有不同。

      她们对萧靖坐居首位并无异议,反倒是妒忌心作祟,不服姜瑶位居次座。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姑娘,凭什么能那般靠前,而她们却只能屈居后列。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士子们皆是心高气傲之辈,谁也不服谁。

      可纵然是千般不满,他们也不敢显露出一丝一毫。

      毕竟今日身居圣椅的,可是皇帝陛下啊!

      谁敢对他安排的坐次有异议?

      不多时,在场座无虚席。

      “皇上驾到!”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众人齐齐起身,躬身一拜,“参见皇上。”

      独独有一人无动于衷。

      南王世子余光瞥见一侧满脸漠然的萧靖,惊怒不已。

      明耀天子规定,若非上朝,平日见天子皆无须行跪礼,执拜礼即可。

      这已是十分优待了。

      没想到这位声名狼藉的堂哥竟是肆无忌惮地连礼都不行。

      萧文很替皇帝叔叔不值,枉他对萧靖那般厚待,到头来这位纨绔却是这般不尊重他。

      莫大的讽刺啊!

      那位君临天下的男人,一步一步走向龙椅。

      皇帝的脚步很轻,但落在众人心头却如重锤敲鼓一般,压得他们大气都不敢喘。

      天子威严厚重真不是说说而已。

      明耀帝坐在殿中龙椅上,虚手一抬,“诸君免礼。”

      “谢陛下。”众士子小心翼翼地站直,坐下。

      皇帝没有废话,直接进入正题,他提问,让众士子自由答辩。

      年轻才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在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纷纷起身,侃侃而谈。

      本想在此盛会上力压群雄的姜瑶,见大叔心不在焉,也没了开口的兴致。

      这使得方才发言博得皇帝陛下赞赏的几个女子对姜瑶更加不屑。

      虽不知她是谁,又为何坐在次位,但毫无疑问,那个小姑娘就是一个毫无实学,徒有虚名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皇帝起身,在龙椅旁踱了两步,“朕之前说过,邀你们前来共商国事,这最后一题,问的便是国事。”

      明耀天子顿了顿,抛出一个让众人心头一跳的问题:“你们觉得国都定在京州好不好,若是不好,应迁至何处?倘使有人赞成迁都,只要言之有理,朕说不定会另换国都。”

      刚刚还踊跃发言的才俊们一下子就把头一沉,噤若寒蝉。

      国都的确立,向来是一国的头等大事,根本就不是他们有资格议论的,更何况从陛下的言语来看……这最后一题似乎并不只是用来考教他们的。

      他们,什么也不敢说。

      尽管这是明耀天子亲自问的,他们……也不敢。

      说定都京州好?

      可听皇帝陛下的意思,显然是有迁都之向,若是喜欢京州,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万一惹得天子不喜,对日后仕途的影响可是不小。

      说好,可能死得有点惨。

      说定都京州不好?

      那将会死得非常惨!

      此举是在打数位皇帝以及历代夸赞京州的先辈们的脸啊!

      他们的棺材板怕是要盖不住了。

      只想一下便觉得可怕,定都京州不善此话,是万万不能提的。

      既然无论说什么都是错,这些所谓的名士,又为何要开口?

      姜瑶听见迁都则很是疑惑。

      她不明白,好端端的,明耀帝为何有迁都之意?

      其实本朝曾经迁过一次都。

      永乐年间,当时的国君认为京州所处的位置太好。

      江南水乡,膏腴之地。

      京州太.安定,安定得会让皇帝忘记,北边还有个对大明虎视眈眈的蒙古。

      于是他决定迁都,迁在当时的北州所在的位置,并将其改名为京州。

      而京州则被改名为南州。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迁都之后曾多次亲征蒙古,打得让其分裂成两个国家——柔然和乌恒。

      往后五十年以游牧为本的北方蛮夷都无力进攻大明。

      他临死前,提出“天子守国门”,并将其作为祖训。

      定都京州有利有弊,利在于方便天子看到北方,建立忧患意识。

      弊在于国都距离边境太近,倘若边关告急,京州将不会再有防线,很容易被敌军一锅端导致灭国。

      总的来说,纵观迁都后的百余年历史,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国都离边界太近,激励的不仅仅是我国皇帝,还有柔然可汗。

      试想敌国的国都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此等诱惑之下,柔然怎能不卖力地进攻大明?

      七十年前,柔然可汗统帅三军大举进犯大明国。

      大明的边关在发情的柔然铁骑之下如同纸糊的一样,毫无作用。

      柔然骑兵在没有阻隔的平原下一路驰骋,仅用了两日便抵达京州。

      兵临城下。

      可哪怕国难当头,当时的熙琮皇帝也秉承“天子守国门”这一祖训,死守京州,不做唐明皇。

      京州乃金城汤池,加之柔然大军并不擅长攻坚战,各地守军也支援迅速,国都最后被守了下来。

      灭国之危过去后,熙琮天子意识到,定都离边关过近弊大于利,但他依旧没有选择迁都。

      而今辽地边军在辽王的训练下已自成体系,有一套专门对付骑兵的战术。

      哪怕辽王死去,辽军依旧能够稳稳地守住国门。

      既然北方无法对国都造成威胁,为何反倒要迁都了呢?

      就在姜瑶愁眉不展之时,她瞧见大叔嘴角泛起一抹冷笑。

      小姑娘豁然开朗。

      京州离边关极近,离另一个地方更近——辽宁路。

      那里有一位势力强盛到极点的辽王。

      自古以来藩王拥兵自重,甚至反叛的例子数不胜数。

      辽王手下良将如云,雄兵无数。

      京州与辽宁路之间又是一马平川。

      姜瑶曾暗暗研究过之前那段匪夷所思的历史。

      乾元帝立储二皇子已经足够恢诡谲怪。

      更让姜瑶不解的是,辽王竟没有造反。

      明耀帝登基初期,根基未稳,朝中心向他的大臣并不多。

      那时,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辽王之手,辽王造反,绝对是胜券在握。

      最是无情帝王家,姜瑶一向不信皇家众兄弟间有什么似海亲情。

      可她根本寻不到辽王不造反的理由,便只能根据之后那段口口相传的历史,将其归结为罕见的手足情深。

      然而现在看来,两兄弟之间也并非世人想象的那般和睦。

      天子迁都多半是因为惧怕辽王。

      害怕他造反。

      辽王对皇帝极具威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离京州太近。

      此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辽王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而今天子乃是正统,又是千古难得的明君,民心所向。

      辽王造反无法如以前一样一呼百应,天下大势已不在萧阳,而在萧邦。

      只要皇帝远离辽地,不被一击即溃,最终败的,将会是辽王,大明注定还是会在他手里。

      至于兄弟之间为何要维持表面上的平静,这其中的波诡云谲,就不是姜瑶所能猜测的了。

      乾清宫诡异的安静,惹得天子不喜,他剑眉一皱,沉声道:“怎的突然都成了哑巴?”

      还是无人回应他。

      “嗯?”皇帝提高音调,怒意升腾。

      殿内,一位男子一咬牙,起身道:“陛下,无论定都京州好与不好……这都皆不能迁啊,此地已成了我们的根,牵一发便会动全身,百害无一利啊。”

      不少京州人士虽没有说话,但看他们的表情,显然那男子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萧邦立刻明白,迁都,会遇到的阻力将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各世族已在京州紧紧扎根,迁都便是在动摇他们的根本。

      门阀世族岂能答应?

      哪怕他是皇帝,也无法克服阻力强行迁都。

      当初永乐帝能够力排众议成功迁都,是因为那时大明建国不足三十年,世族扎根不深。

      而今大明已经延续数百年,名门望族的根已深深扎入京州的地下,各族之间盘根错节。

      明耀帝深知,平日里他能够说一不二,是因为他并没有触犯到这些家族的根本利益,故朝臣们会拥立他。

      若是这个皇帝危及家族发展,世族门阀们将会联合起来,对抗他。

      与整个京州为敌的滋味,并不好受。

      萧邦了然,借助迁都使得北方的威胁不复存在的这一想法,注定难以变成现实。

      于是他只得作罢。

      最后一个问题是他的一种试探。

      试探各世族子弟的想法。

      更多的,是给他的侄子萧靖传达一个消息。

      他萧邦,还是不放心他们父子俩。

      萧靖的冷笑,则是他对皇帝叔叔的回应。

      最后一个问题被皇帝中止不议。

      这次盛会也就此戛然而止。

      之后,在皇帝告诉众人,十日后务必参加春猎,至此,今日的才子相聚正式告一段落。

      散会后,姜瑶轻轻唤了一声:“大叔。”

      萧靖闭上眼,狠心地没有回应,小姑娘又叫了一声。

      世子殿下回头,无奈道:“姜姑娘,我是声名狼藉的纨绔世子,离我远些,于你、于我都有好处。”

      姜瑶的大名他听说过,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独女,博学多才。

      而自己是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和小姑娘在一起,会使其名声受损。

      再者他作为藩王世子,若是和首辅独女之间有什么交集,他那位皇帝叔叔怕是又要对他产生什么怀疑。

      这无疑会给他增添不小的麻烦,故而世子殿下铁了心地要与小姑娘撇清关系。

      可小姑娘接下来一句话,让萧靖心软下来,改变了主意,决定在不让外人知晓的情况下,继续和小姑娘保持联系。

      小姑娘垂首,细声说道:“大叔,你不理我可以,但是你不能忘了你的孩子,弃它于不顾啊,小奶猫可想它娘亲了呢……”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第十四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