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三公之才的“宗室三俊” ...

  •   乱世之中能笑到最后的毕竟是少数,就三国时期而言,曹孙刘三家而已,根本上说,仅司马氏一家而已。
      在这段时期,也有这么一批人,曾经有过很出彩的表现,但当更大的考验来临时,他们会被洪流冲走。其中刘表、刘焉、刘虞,这些人都被人称之为“治世的三公之才”,其他如袁绍、陶谦、王允等人都类似。
      其实也确实有几个人,如王朗、华歆、钟繇等人,他们由乱世的名流过渡到相对平稳时代的三公。刘表、刘焉、刘虞三人与他们的区别体现在两方面:一、他们都曾为一方霸主,治理一方很得力;二、他们三人都是宗室身份。现在说一说这三个“三公”之才的人物。
      刘表,字景升,汉朝宗室,他与汉献帝的血缘关系与刘备一样远,他们都是西汉景帝的后代。刘表出自鲁王刘余一支,刘备出自中山王刘胜一支(有争议),刘余和刘胜分别是汉景帝第五子和第七子,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则是第十子。
      刘表年轻的时候,可以纳入清流之列。他参加过太学生运动,被称为“八俊”之一,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被迫逃亡。党禁解除后,他被执掌大权的外戚何进征辟为掾属,出任北军中侯,监督北军五营,他的品阶为六百石,但五营都是二千石官员。
      董卓专权后,刘表不但未受波及,反而从中得益。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原荆州刺史,王叡为孙坚所杀,董卓表荐刘表继任。有意思的是,刘表虽然得到了任命,却无法上任。因为当时处在乱世,袁术在鲁阳,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这些人称王称霸,并不把朝廷任命的刘表当回事。刘表得到的任命实际上是一张空头支票。
      刘表这时表现出了他的勇敢和睿智,他匿名独身赴荆州,进入宜城,与蒯良、蒯越、蔡瑁等人共谋大略。当时荆州宗贼猖獗,人心涣散,刘表又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执政团队。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刘表让蒯越派人引诱宗贼赴宴,把他们全部斩杀,被杀的首领达五十五人,剩下的几个,派人说降成功。原有占据郡县的官员,弃城逃走。刘表很快控制了荆州八郡里的七个郡,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方霸主。从以上事例看,刘表这个人能成事,手段也很快猛,他的成功其实也可以称之为东汉末年的一个奇迹。刘表的霹雳手段及其成效,就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所谓成功者也未必可以做到,只是因为他后来的不作为而少为人知而已。
      后来,刘表的表现似乎如同换了一个人,以往的锐利、果断不见了,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喜好清谈、不思进取的刘表,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首先,与刘表个人的取向直接相关。刘表为什么可以单人匹马到荆州上任,并迅速打开局面?主要是因为刘表有朝廷的任命,他因此有了底气,他认为可以凭借朝廷的威望专断行事,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朝廷的官员而不是割据一方的人物看待。所以治理州郡,刘表可以保一方太平,宵小之辈还真不是刘表的对手。但割据一方,甚至争夺天下,刘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雄才伟略。刘表能割据荆州近二十年,与中原地区大乱,没有强敌觊觎有关。当真正的威胁来临的时候,刘表没有能力应付,如果刘表不是在曹操南下进入荆州前去世,他的灭亡也是可以预期的事情。因为他只是把荆州当成朝廷的一个州来经营,并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根据地进而为帝图皇的雄心壮志。
      其次,刘表的团队不足以支撑刘表稳定长久割据一方,更无法推动他成为象曹操、刘备、孙权一样的霸者。刘表和其他割据者,如袁绍、袁术等人一样并不是没有人才,相反荆州因其相对中原更为和平稳定,很多人才前来投奔。刘表却不善于发现人才,尤其是大才。所以刘表既没有好的战略,也缺少创大业需要的韧性、霸道,不愿意为之付出更大的牺牲,只想平静安稳过日子。
      反过来,如果刘表在和平时代,他可以找到自己的位子,三公的位子或许不会少了他。他的特点就是一个精干的朝廷官员的特点。
      刘焉,另一个著名的宗室,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河北天门),与刘表三百年前是一家,他们同为汉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早年他历任郎中、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职,等于在地方州、郡、县都干过一把手,在中央也历练过。宗正、太常,一个官职是管理宗族成员,一个是掌管音乐、祝祷、礼祭、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官员,都与皇帝走的近,同时也知道一点鬼神天命之类的信息。
      他原本是任命为另外一个地方的官员。当他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向朝廷自请担任益州牧。当时益州刺史大行敛财,贪婪成风。朝廷于是任命刘焉前往整饬吏治。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刘焉上任,和刘表的情形类似,也是道路不通,他暂驻荆州。原益州刺史已被黄巾余部所杀。益州从事贾龙击败了黄巾余部,迎接刘焉上任,治所在绵竹。刘焉上任虽有波折,但比刘表顺利的多。但之后,他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刘表少。
      一、益州豪强对刘焉的牵制产生了刘焉打击豪强的问题。之前平乱有功的贾龙与犍为太守任歧在司徒赵谦的劝说下,反刘焉,赵谦奉命进军益州,情况很危急。这次事件说明外来军队要攻入益州,要么进军迅速,很快打垮益州抵抗的意志,要么有内应。
      二、张鲁割据汉中,把刘焉进入中原腹地的通道阻隔的问题。张鲁是道教创始人五斗米道张陵的后代,懂鬼神之说,刘焉与之有交往。刘焉任命他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前往汉中,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得势后,不再听命于刘焉,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与刘焉从此结仇,张鲁也从此在汉中割据二十年。刘焉父子拿他没有办法。这一事件说明乱世人心难测,很多变乱都难以预料,今日是朋友,明日是仇敌也很正常。关键是怎么驾驭这些矛盾。
      三、中原大乱,大量流民进入益州,刘焉加以收编,组成一支劲旅,称之为“东州兵”。一方面引发了民变,另一方面,“东州兵”还是有战斗力的,为后来平定赵韪内乱起了重要作用。
      刘焉本来就不是忠臣,很早就有做皇帝的心思,他在初平二年(191年),造乘舆车千余,称帝的心思昭然若揭,连荆州刘表都看不下去,就此向朝廷上言刘焉被张鲁隔绝了与中原联系后,把益州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当时李傕、郭汜挟持汉献帝在长安。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刘范、次子刘诞与马腾一起策划进攻长安,事情败露被杀害。当年绵竹发生大火,不但把刘焉的城府烧尽,也把车乘烧尽。两件事对刘焉打击很大,一方面两个儿子被杀,另一方面刘焉因天灾开始怀疑自己没有天命。有一点很重要,这把火把益州的政治中心从绵竹烧到了成都,奠定了成都此后1800年西南中心城市的地位,而绵竹到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县而已。不久刘焉去世,留在身边的儿子刘璋继位。
      早先,刘焉利用他在皇帝身边的机会,提出了“废史立牧”的建议,即任命宗正等亲信重臣为州牧。州牧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地位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犹如一方土霸王。汉灵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加剧了军阀割据的状况。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山东郯城),他是光武帝的直系后代,与刘焉、刘表、刘备等人相比,与皇帝的血缘关系更近的多,一方是一百多年前是一家,另一家是三百年前是一家。由于东汉皇室子孙凋零,汉章帝以后各帝基本上没有直系血亲,所以刘虞不但声望受世人瞩目,血缘也与皇室较接近。
      刘虞早年通过举孝廉,担任曹吏,后升为郡吏,累功升迁为幽州刺史,成为封疆大吏。在幽州刺史任上,他享有崇高威望,在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中威性很高,他们因此按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刘虞的功德。刘虞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得心应手,那他有什么好的策略呢?史书上并没有讲过程,只是讲了结果,但我们可以推断,刘虞不简单,因为中国历史上很好的解决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的朝代都没有几个,更何况刘虞不过是一个地方官员。
      黄巾起义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刘虞被任命为甘陵相,安抚灾荒地区的百姓,很有成效,后升为宗正。中平四年(187年),河北、辽东一带,张举、张纯等人为乱,甚至称王称帝,进入青州、冀州,攻破清河、平原等中原区域,朝廷震动。因刘虞当年在北方威望高,派他再任“幽州牧”,前往平叛。刘虞精简军队,广布恩德,
      派使者抚慰乌桓,又悬赏通缉张举、张纯等人。很快叛乱平定。刘虞因此被任命为太尉,封容丘侯。刘虞不但有平叛的功绩,治理地方也成效显著。幽州虽为贫穷僻远的州,但刘虞通过开放市场与外族交易,开采渔阳的盐铁取得收入,人民安居乐业,中原战乱也有很多人流亡到幽州。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专权,派使者任命刘虞为大司马,进封襄偾侯,次年封太傅,征召他入朝,因道路阻塞,命令并未到达。
      刘虞虽然官高爵显,声名远扬,仍保持节俭风气,民风被他影响而改变。喜爱、拥护刘虞的官员百姓很多,有一个人却与刘虞渐行渐远,后来出现了很深的矛盾,这个人就是公孙瓒。开始,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受刘虞节制。公孙瓒想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军队,多占地盘,放任对百姓的侵扰。而刘虞关心百姓,布施仁政。二人之间的矛盾渐渐不可调和。
      初平二年(191年),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等人商议,由于皇帝年幼,被董卓控制,在宗室中刘虞的名望最高,想拥立他为皇帝,这种做法将对董卓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如果刘虞同意,东汉末年的局势演变更加动荡不安。刘虞坚辞不受,原因当然多方面。一方面刘虞个人没有野心;另一方面刘虞看清了各方势力各怀鬼胎;再则刘虞相比汉献帝而言,没有正统性。事实上刘虞的力量也很强。袁绍的动议,包括袁术、曹操在内,很多人都反对。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制度封官,刘虞再次拒绝。为了避免被强行拥立,刘虞甚至准备逃往匈奴。
      刘虞之子刘和在汉献帝那里做侍中,汉献帝派刘和逃出,去找刘虞带兵救驾。途径南阳的时候,袁术把刘和扣住。另派使者找刘虞,要和刘虞一道派兵迎接汉献帝。刘虞派数千骑兵到袁术处,被袁术吞并。
      公孙瓒两头取巧,他先是看出了袁术的心思,劝刘虞不要派兵,刘虞不听。公孙瓒转而劝袁术扣押刘和,吞并其部队,结果公孙瓒和刘虞的矛盾更深了。后来二人的摩擦不断,终于发生了战争。初平四年(193年)刘虞集合十万大军进攻公孙瓒,却下令不要多杀人,只杀公孙瓒一人而已,在优势很大的情况下,因刘虞不伤百姓的命令,将士们畏手畏脚,总是攻不下来,后反被击败。刘虞最终被公孙瓒所杀。刘虞死后,他的旧部为他报仇,多次打败公孙瓒。
      刘虞在宗室之中名声算是最好的,他曾平过叛,也多次处理过复杂情况,号召力很强,实力也很强。如果他善于把握时机,也许可以复兴汉朝,但乱世之中,复杂多变的形势,人心思变。而刘虞最大的特点是与人为善,布仁施德,缺少与强大势力和一些枭雄人物斗争的技巧,同时他没有战略支撑,也没有成功建立自己的核心团队,没有练成一支精兵劲旅,在与群雄斗争中轻易的落败。
      刘表、刘焉、刘虞可以成为东汉末年的“宗室三俊”,各有各的特点,也一度表现抢眼,起步很早,却没有笑到最后。但他们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
      一、维护了宗室的最后一点尊严。东汉自董卓专权后,已名存实亡。这几个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突出表现,让怀念汉朝的人还有一种向往。我们就不难理解刘备虽然落魄,却一直很有市场。
      二、从一定意义上支持了汉朝危而不倒。刘虞一度振奋人心,刘焉、刘表割据一方势力较强,割据时间长,都对挟持皇帝的董卓、李傕、郭汜,甚至曹操构成强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会掂量废汉自立的后果。
      三、他们为刘备积累了民意和人才基础。我们只要对比,就能发现,刘备帐下的很多人才,其实都是刘表、刘焉等人执政时留下的,他们选择了刘备,而非曹操、孙权,与刘表、刘焉等人汉室宗亲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
      和平年代,他们都是三公之才,能办事,也能办成事。但乱世之中则另当别论,要成功,要太多因素,首先要变通,其次要机遇,再则要活着。
      刘表没有做帝王的野心,他割据荆州原本代表朝廷。刘焉有做帝王的野心,却只有偏居一隅的心胸。刘虞有做帝王的机会,却不屑于做,虽然志向远大,却受军阀制约。
      他们的成功都有相似性,一方面由于他们宗室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们有治理一方的才能和手段,还有就是他们都选择远离中原的地方创业。而他们的失败也大致相同:一、没有远大战略支撑;二、没有形成坚强的创业核心;三、没有适应乱世的新常态,并确定与之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方向。
      不管怎么说,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肯定,毕竟把很多更无能的割据者甩下去了。他们其实也为后来刘备举起的兴复汉朝的旗帜积累了资源。

  • 作者有话要说:  很多评论者往往以胜败论英雄,过多的赞胜利者,过多的贬失败者。其实成功失败都是相对的概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