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税? ...

  •   江大牛今年四十二岁,上有六十岁高堂、下有三儿两女,还有八个孙子孙女,家里满打满算有二百一十二亩土地。

      当下,县里强制性要求农人开荒占地,男丁每人可占三十亩粮地和十亩麻地,女丁每人可占十亩粮地和十亩麻地。
      县里压根没有这么多良田,但没关系,农人可以去开荒!只要农人长到十五岁,就有授田开荒的名额,开荒地可免税三年。

      政策看似很好,但实行起来都是坑,荒地难开,每次开荒都得倒贴钱不说,各家各户的人力还不足以开垦出足额的田地。
      简单点来说,就比如他家小儿子,名下有三十亩粮地的开荒名额,可全家一齐上阵,也不过开出十亩的田地,但朝廷得让他们按三十亩的田地来缴税!
      再加上开荒地粮食收成极低,江老大一家人从早忙活到晚、从大年初一忙活到年尾,缴纳完赋税,也不过是勉强糊口罢了。

      江老大家人儿孙满堂,人口多,惹人羡慕,但也是驴屎粪子表面光而已,人口多代表需要的粮食多,能卖出去换钱的粮食就越少。

      家里的小儿子早就到了娶妻的年纪,但家里拿不出像样的聘礼来,就一直拖到了现在,每年攒上一点,好不容易攒下了聘礼,可年前,大孙子病一场,聘礼换了银钱,都给大夫家送去了。
      大孙子命是保住了,可小儿子娶妻的事又耽搁了下来。

      江老大一听有商队高价收粮后,想也不想就从家里扒拉出几袋粮食来,去换铜板。

      江老大家的地大多都是荒地开垦出来的,都是下等地,一年只能种一茬粮食,因为人力不足,还得轮着种。
      上半年种东边开荒的几十亩地,下半年东边的地闲置着,去种西边开荒的地,一年下来,倒是能吃饱肚子,多的也就没了。

      大孙子生病的时候,江老大就想卖粮治病,可当时粮价低廉不说,当时还未春播,谁也不知道后面一年的收成咋样,家里商量一番,还是卖了小儿子的聘礼治病。
      现下,春播过了,田地里的粟苗也涨势良好,想来收成肯定不错,一听到高价收粮,江老大打定主意自家勒紧裤腰带,也要给小儿子凑齐聘礼!

      在他们这儿,儿子娶妻要准备聘礼、女儿嫁人得准备嫁妆。
      儿子娶妻他们得隔出一间屋子给两口子住,给女方的嫁妆多是礼钱、布匹、茶酒、干菜、成对的鸡鸭。
      女儿嫁人他们得给女儿准备妆奁,多是箱子、首饰、被子垫子,总归给女儿陪嫁越多,女儿越受婆家重视。

      江老大之前已经攒了五千多钱、八匹布、六对鸭、干菜饴糖茶酒若干,大孙子病了后,钱已经花光了,茶酒糖、六匹布和鸡鸭也换了钱。
      自家办酒席养的猪也卖了,只剩下堆满粮仓的粟和豆,还有重新购入的鸡苗、鸭苗、猪仔。

      鸡鸭、猪仔可以自家再养,但礼钱、布料、糖酒茶都得积攒才行,布料也在缴税范围内,几乎每家每户都种麻、会自个织布,但家里只会织粗麻布,清一色的土黄色麻布,这种布匹和家里的麻布口袋唯一的区别只是经纬线更密集,布料间隙更密实而已。

      但成亲用的嫁衣是细麻织成的,还会染上色彩,嫁衣一般都是黑色和红色剪裁出来的,还有当下送礼常见的靛蓝色布匹,都得到城里才能换到。

      一匹农家织布一百五十钱,市面上常见的细麻布一百八十钱,染了颜色的两百钱到两百三十钱不等,一匹布能制一件衣,男女嫁衣就得四匹布、还有给女方父母的四匹布,布料支出就得两千钱。

      饴糖、酒和茶都得备上两份,一份送去给女方的礼,一份自家办席是用来充门面,零零碎碎的也得两千钱。

      最后就是给女方的礼钱,最少也得五千钱打底,再加上家里办席需要的粮,自家养的粮食、鸡鸭猪肉支出也得三千钱,不算房屋和自家劳力,娶一个媳妇至少也得一万钱打底!

      江老大估算了下,还是从存粮里抬出了十石粟,五石豆去和粮商换了五千多钱,礼钱的事就解决了。

      饴糖、茶酒和婚布他能拿家里的织的麻布去换。江老大家里是种了麻的,是县里都种的火麻,一亩能有十五六斤的麻线纤维,和一石多的火麻仁收成。

      麻线不值钱,一斤不过十多钱左右,但织成布匹一匹能换一百五十钱,一匹布只需三四斤左右的麻线就行,不过这很花费人力,家里队伍女人整天织布,一人一个月也只能出一匹。

      县里的人口税都是缴纳布匹的,只要满十五岁,不管男女每人每年都要缴纳一匹布,家里的麻地每亩得上缴三斤麻线。

      江老大家中的孙辈还小,可家中父母和儿子儿媳,也有九口人,加上各种杂税,养鸡、养鸭税、进城税、养猪税、进山税等等,一年也得另外支出三匹麻布左右。之后剩余的才是家里的收入,可用于购置家用品。

      江老大家中的麻布年钱已经换钱治病,但大孙子病一好,家中的麻布又攒了起来,男人女人齐上阵,家中也有六匹麻布了。
      怕缴税前麻布不足,江老大只拿了一半布匹进城换婚布。礼钱足了,其余的也就容易多了,家中多织几匹布也就能换到了。

      江老大进城后,第一时间去的是粮铺,村里粮商的收购价太高,江老大心中也担忧,但家里急用钱,江老大还是换了。现在,瞧见城里粮铺的粮价并未大涨,心中着实松了一口气。

      下一秒,江老大心中就有个大胆的想法,城里粮价低,去他们村收购的出价高,他是不是可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江老大没有丝毫犹豫,就开始购入粮食,别的东西还怕卖不出去,但粮食就算换不出去,也能自家吃,一点也不浪费!

      粮铺的粮价很高,一石粮得三百钱,江老大犹豫了会,没买,用三匹麻布换了两匹婚布和一串铜钱,就出了城。

      第二天,江老大去荒地去找粮商确认几件事后,确认能赶得上,江老大带着铜钱和三个儿子赶去其它乡镇。

      十里乡其实并不靠近青山县,但确实是距离青山县城最近的乡镇,无它,因为有茶道。其它乡镇更靠近青山县,但并未通茶道,要去青山县,要爬更高的山、绕更远的路才行。

      江老大到隔壁乡镇收粮,二百七十钱一石,比秋收的时候粮价还高,但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家存粮都少,愿意用粮换铜钱的人更少,忙活了一天,江老大换了堪堪换满了四袋粮食,四人扛着四袋粮食,走了快两个时辰的路,才把粮食扛回了家。

      隔天,四人又扛着四袋粮食去荒地,被收粮的人索要了几钱好处费,但还是成功换到了一千五百八十钱,要知道,他们买粮才用一千二百三十钱!
      一天时间,他们足足赚了三百多钱,这是以前敢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去地主家做短工,只包一顿伙食,一天也只有十钱的薪酬而已!

      就算如此,地主家也很少请短工,每次请人干活,都很多人抢着去。

      江老大一家低价买粮、高价卖粮的事情到底瞒不住,不过四五天的时间,亲朋好友就知道了,也学着江老大一家去低价卖粮,之后,就连附近乡镇上的村民也知道了,自己扛着粮食来换铜板。

      江老大家挣了三趟快钱,接近一千钱,足够买婚布了,但茶酒饴糖也得用钱,铜板换不到粮后,三人就以物易物,去县城买点小杂货,拿去换粮,一斤一斤加起来,再拿去荒地换铜板,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知晓走商的好处后,就算高价粮食离开了,两老大一家子也放不下这门营生了,平日里也会去县城买点杂货,到各个村子里兜售,一天下来,也能有十几二十钱的收入。

      ————————————

      另一边,林彻格外的忙碌,天天带着队伍往山下的村子里跑,这事林彻还不敢假手于人,怕山匪们没人压制着,真的会对村民动手。

      林彻不敢让山匪单独往村子跑,但也分出了几人在山下的荒地里摆了个收购粮食的摊子。

      这事吧,还是之前那个姓江的老村长起的头,可能是看出他山匪的身份,不让其余的村民带他往自己村子里跑,两厢折中,就在没人要的荒地里摆了摊子,愿意的村民把粮食带到摊子前收购。

      因为有了第一波村民的宣传,摊子的收购生意还算不错,虽然没有到村子里收购得多,但一天也能有十多石粮食的入账。

      里长不肯让村民带着他去村子,但脚长在林彻身上,林彻还是带着队伍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收购,山寨每日至少有六七十石粮食的入账。

      林彻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把整个十里乡五十八个村子都跑了一圈,总共收购了两千多石的粮食,加上之前的存粮,足够山寨吃上一年了了。

      林彻这才松了一口气,不在挨家挨户收粮,重新思考起怎么挣钱来。
      林彻是真的看出来了,山寨不善经营,财政全靠抢,关键抢的好东西都用着换每年的粮食去了,只剩下几箱铜钱。

      铜钱看似很多,但用下来才知道少得可怕,这才买了大半年的粮食,铜钱就用了一半多。
      山寨十多年的积蓄只够山寨啥也不干、躺平一年的花销,之后总不能坐吃山空吧,所以还是要想办法挣钱才行!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税?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