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后记:史载庄公霸业 ...

  •   假命伐宋
      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这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最佳战略。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庄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第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宋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在诸侯中未孚众望,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三,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宋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厚相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庄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
      小国外交
      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他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御燕、侵陈,大胜之;伐许、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同时,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郑、宋之争是郑庄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郑国东邻宋国,北邻卫国。郑与宋、卫两国都有矛盾,随时有遭宋、卫夹攻的危险。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郑庄公冷静沉着、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强防御,顽强抗敌;另一方面在外交上处理好与列国的关系,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尽可能联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陈国虽曾与宋国一起侵郑,但郑庄公在击败陈师之后主动与陈和好。鲁国曾在伐郑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郑庄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鲁,而是主动向鲁示好求和,直至结为同盟。
      齐国当时是诸侯中强国,郑庄公很注意密切与齐的关系,以利用齐国势力来牵制宋人。此外,与周交恶,也很注意策略。虽大败王师,而又夜使祭仲劳王;既恨周王弃己,又用周王之权威以打击宿敌。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成武县东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防(今山东成武县东),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繻葛之战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道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桓王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郑庄公的不满。桓王先削弱后免去了庄公王室卿士之位;郑庄公也抢先割收了周室之麦;结果双方最终兵戎相见。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列阵御敌。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打败郑庄公。郑庄公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战后,郑庄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4]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