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南怀仁 ...
-
未来的时间还有很长,故事才刚刚开始篇章,以后的史氏会是什么模样,贾政究竟成长的如何,都要交给时间来证明。
而贾赦也跟着太子等诸多皇子,在努力的汲取知识,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贾赦见到了一个在康熙朝很有名的外国人——南怀仁。
南怀仁是拉丁人,可是汉语说的很好,完全听不出来是外国人。
贾赦和太子他们见到南怀仁时,他已经病着了,看上去很是苍老。
即使这样,他依旧努力保持着自己的仪态,让他看起来还是风度翩翩。
南怀仁是个传教士,可是他对天文、地理、物理、数学都很有研究,也著成书呈给皇上。
当然,作为跟外界已经渐渐脱轨的国家,自然是对此不屑一顾。
对于南怀仁的著作,康熙还算尊重他人了劳动成果,是看过一遍,也觉得说法新奇。
对此还是不可置否,从出生到现在接受的教育,让康熙对这些“科学”抱着完全无法相信的态度。
而对于火炮、数学方面,康熙对其还是信服的。
这次康熙把皇子都叫过来,是为了让他们也都学习和了解这些。
看到南怀仁,贾赦心中一动,他感觉未来似乎可以变一个样子了。
和伴读们站在皇子靠后一步的贾赦,开始打量面前的胤祉。
说起来,这是贾赦第一次见这个三阿哥。
胤祉看起来有些瘦弱,现在就已经有些书呆子的样子。
荣妃和胤祉都太低调,偌大的皇宫,似乎完全没有她们的喘息声。
贾赦就是从太子那里,都没有听过胤祉的评价。
就是现在,在这些皇子中也是如此,贾赦要是没有专程看胤祉,一定会忽略他。
对比,贾赦给出的评价是,“毫无存在感”。
并不是说胤祉身上没有锋芒,只不过他收敛了。
说皇子和一般的大臣家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就是这贵气。
这是众星捧月而来的,在这个时代,无论你做了多大的官,在皇族面前都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
所以皇子从小便是比他人多了这一点,而每个皇子都在此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独有的锋芒。
胤祉就是把这层锋芒收了起来,似乎并不想被任何人注意到。
被贾赦细细研究的胤祉,并没有贾赦想的那么高深,什么收敛锋芒,就只是求生而已。
胤祉从记事开始,便被嘱咐,“要小心注意安全。”
后来回到宫中,他的母妃更是要求他,“不要在人前表现自己,要平平安安”。
他胤祉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两个字,“平安”。
幸好他天生性格就是闷的,不习惯也不喜欢和大家打交道,更不喜欢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
于是直至今日,胤祉才看到他的弟弟——胤禛。
不过胤祉对此没有任何看法,心中没有泛起一点波澜。
他对南怀仁的兴趣更大,康熙不喜欢南怀仁那些书,可是胤祉喜欢啊。
南怀仁《西方要记》这本书是个其他人合作完成的,这本书是康熙最不看好的。
康熙只是第一次看过《西方要记》这本书后,就再没有看过。
而这本书被很爱书的胤祉,无意中看到了,求了康熙,就得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每个内容,都是对胤祉所形成的世界观的一次猛烈的打击。
不过书里的内容胤祉是相信的,而这本书也在他的心中种下了种子,他想离开去外面看看。
胤祉想知道,各种与他家不符的东西到底是这么样子的。
而拖着病体的南怀仁的任务就是给大家讲述这些。
除了刚开始的大介绍,最先要学习的是语言,对此贾赦很是不满意。
语言上并没有天分的他,并不想在多一门外语。
胤祉对于这个语言也有足够浓厚的兴趣,今天南怀仁说的东西,他已经全部吸收成为自己的了。
不过低调如他,自然不会表现出来,这样最突出的就是太子了。
对于南怀仁所教的内容,都记下来了,可在太子的描述中,并没有表现出他对这些内容的赞同。
太子只是凭借自己出色的记忆力,把这些知识记住而已。
胤褆和胤禛对此也兴致缺缺,完全没有任何兴趣。
胤褆对于学习新的语言来说是深恶痛绝的,他对于文学并不友好。
胤禛呢,作为理科天才,虽然语言他也不在话下,可到底是没有戳到他的点。
所以,这一堂课下来,南怀仁只收获了一个学生。
哦,算上还有伴读的话,还是只有胤祉一个,包括贾赦在内所有的伴读,都对于南怀仁的所言毫无兴趣。
不过太子贾赦有些刮目相看,在回去的路上,太子跟他的对话里,可以了解的到,太子对南怀仁的一些观点并不赞同,可却选择了尊重。
在这个时代,对于算得上掌权者的太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尊重”,这个词在这里太宝贵,太不常见了。
对于太子,贾赦早就制定一系列潜移默化的改变,南怀仁的出现,让贾赦的计划更加细致了。
而今天的这件事情,让贾赦更加确定,太子会是一个好皇帝。
从贾赦开始介入太子生活中开始,太子就在不断的变化,贾赦对此很是满意,因为这些都是的他的计划,也都成功了。
现在执行计划的贾赦,还是有些束手束脚。
因为作为太子的伴读,他不能和其他皇子走的近,尤其是年纪相对来说较大的。
在太子这里,就是另外的情景,在太子眼中“傻傻的”贾赦,是无时无刻都需要包容的。
他的脾气便是这样子,被贾赦锻炼出来。
太子从贾赦的世界里脱离出来,看外面的世界,都有几分“宠辱不惊”的感觉。
这样的贾赦,太子也十分担心,怕贾赦得罪人,于是早早就决定要把贾赦看牢,不能撒出去。
也是很巧,两个人的完全不同想法的结果居然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