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风起云涌 ...

  •   “……天道不远,谴告匪虚,万姓之过,在予一人。令寡人痛自苛责,岂声利未远而谗谀乘间欤,然,然……”
      年轻的帝王还没养成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本事,咋一看到后头怒斥奸佞当道,人心不古的言论,根本就是直指魏相的诏书,简直诛心。
      然而楚瑾没觉得欣慰愉悦,或者是感叹有人大胆直言,反而冷汗直冒,有种吾命休矣的荒凉之感。这,这顾卿难道没有检查过,就让吕奉常拿上来了?不应该啊,顾卿此人最是正直不过了,断不会做这般龌蹉之事。
      之前顾卿给他过目过,他匆匆一瞥,也没这毛病啊。
      这幕后之人分明是要害朕啊!
      好一个离间计,朕差点就中计了,不不不,是已经中计了。
      早知道,他刚才还使什么小性子,这回,真是百口莫辩,任谁看,都像是他对丞相不满,刻意修改了诏书。
      冤啊,千古奇冤。
      他堂堂天子,怎么会做这样不入流的事,虽然之前确实想找个机会对魏相破口大骂来着,可,他不是没来得及做吗?
      私底下抱怨和明面上撕破脸皮,可不是一回事,时人重名声,特别是圣贤书的名士。所以一开始,他才对下罪已昭这事,心有抵触,作为一个君王,品行不端遭天谴,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前年,有兄弟二人,青楼作乐,才子佳人,传成佳话,酒饮微醺,醉意朦胧。大兄玩笑,言弟有疾,佳人大惊,问其真假,未等兄言明是非,弟大怒,斥其兄坏人名声,当即挥刀相向,血溅当场。手足相残,今人唏嘘。偏世人视名声如命,竟纷纷叫好。
      血缘手足都因名声而反目,更别说他和丞相之间微妙的关系。丞相声名在外,而他如今是声名狼藉,何人更可信,一目了然。
      无缘无故玷污一个名士的名声,就算是千古明帝,也会被攻讦的,更不用说是他这样手无实权的皇帝。
      文人相轻,文人却也相重,特别是面对有可能威胁到他们文人的事物,这群文绉绉的名士,比谁都团结。
      好吧,言归正传。
      他确实对丞相有点小意见,但他也不是不分好歹的人,比起窥伺皇位的诸侯们,总和他唱反调的丞相可不无害的多,至少魏子沐是真为江山社稷着想,虽然有时候有些不近人情……
      总之,万一魏相以为这是他的意思,楚瑾简直不敢想象以后的日子有多么难过,先帝在上,他这不肖子孙该不会在今天就把武隆王朝拱手让人了吧。
      魏相总不会为了这小事情,就转身离他而去吧。
      皇上停顿的时间太长,下首的官员们忍不住议论纷纷,听着台下嗡嗡作响的议论声,感受到汇聚在他身上的视线越来越多,楚瑾喉咙一紧,完全没办法继续念下去。
      尤其是某个存在感极强的视线,简直让他毛骨悚然,楚瑾苦哈哈地回望过去,果不其然,透过珠玉帘的缝隙,对上了那双平静无波的眼睛。
      看到皇帝望了过来,魏子沐挑眉,难道陛下又要出什么花样?
      年轻的皇帝表示,宝宝心里苦。
      哦,看来陛下是遇到什么麻烦了,魏子沐沉吟,“起草诏书的人,是谁?”这次,显然比之前要认真许多。
      “这,理应是御史大夫安排的。至于实际是谁,亮就不得而知了。”见魏丞相转头询问,太祝下意识地看了顾大人一眼,才回答道。
      毕竟他往日只在神祠附近活动,与朝堂脱节已久,自然不可能清楚官员的安排,连丞相都不知道的事情,他自然不可能知道。
      太祝低垂着眼,掩住了眼底的神色。
      魏子沐不置可否,又扭头回去,不知道才是正常的,可这也不正常。
      应王的手,竟然伸到神祠上来了吗?
      暂且将这可疑的太祝放在一边,魏子沐皱眉,本以为将此事交给顾叔业,当是稳妥,这回偏出了篓子,这朝堂之上,到底还有多少个居心叵测之辈。
      陛下面露难色,想来是后面的诏文有问题,很可能牵扯到他。然,祭祀大典不能断,魏子沐摩挲着扳指,沉吟片刻,他抬起头,确定陛下看到了他,他才冲着陛下微微颔首。
      丞相的意思是,继续?
      楚瑾犹豫不定,这,可是他自己说的,丞相是不介意吧。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怪他往日没有认真听从帝师教导,关键时候,连个诏文都编不出来。
      楚瑾越念越小声,到后面基本上就只有他自己能听到了。
      此话一出,鸦雀无声。
      最怕现场突然安静。
      清官,除了丞相大人,谁敢担这名声?
      文武百官齐刷刷地看向魏子沐……的背,男人的背脊直挺,正气凌然,像在悬崖峭壁上屹立不倒的松柏。
      只有太尉李暮还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脸带笑意,而亲自批复审阅,并呈给今上过目的顾博文,哪里不知道自己被摆了一道,看来是该好好整治下属了。
      丞相高洁清廉,为人公正的名声,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受资历所限,加上杨名时间短,即便得到前丞相和皇太后的大力支持,魏子沐也一时难以服众,当时不少人怀疑他是用了什么手段上位,民歌戏文皆把他塑造成面目可憎的奸臣。
      而一切的转变,是从庆和八年的衡州赃滥开始的。
      “清官”、“赃官”两词,也是从这以后流行起来的。由于这清官一词,一开始是用来赞扬魏丞相的,这二来,朝中大臣当属丞相官职最高,是以,后来民谣戏文里的清官,通常指的是魏丞相。
      庆和八年,蝗灾严重,良田颗粒不收,百姓食不果腹,其中,属辰州、永州、衡州等府灾情最为严重,朝廷拨粮两百五十万石,金银百万,药草若干,谴太医十人,士兵千人以赈灾。今上命太仓令吴凤,护送粮食至受灾严重之地。
      吴凤,永州人士,出身贫寒,为人正直严苛。
      其故乡永州,正是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有了这一层关系,吴凤对赈灾一事犹为上心。
      去的都是穷乡僻里之地,衣食住行自然远不如渭城,即便如此,吴凤也丝毫没有责怪之意。
      若在百姓食不果腹之际,仍只顾自己享乐,又怎么配入朝为官呢?
      为了让百姓早日脱离苦海,吴凤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就连到了永州,路过家门,也来不及进去看看病中的阿翁,就连夜赶去下一个赈灾之地。
      吴凤就是有这样高的思想觉悟。
      武隆王朝幅员辽阔,虽每年朝廷都会派大臣视察,可总归会有些漏网之鱼。
      等到了最后一个赈灾的地方,衡州,吴凤敏锐地发现了怪异之处。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