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章 血腥中的笑魇 ...

  •     一滴、两滴、三四滴,再汇成涓涓细流,从脑门,顺着脸庞;从胸口,顺着腰腹;从背脊,顺着双腿,然后落足于地上,是骇人的红,步履之间,拖曳出长长的血迹。浑然的一个血人,长发披散,神情冷峻,许是失血过多,脸唇间的色白得如万年积雪,身形摇摇欲坠,却不知以何力支撑着。

      天地交际间,马蹄声突起,整齐有序的由远至近。

      血人顿了一顿,埋首看了看怀抱中熟睡的婴孩,眼神里诉不尽的绝望。

      十步开外的无名小亭,一阵琴弦声悠然而起,如梦如幻的女声随风飘来:

      “落风了,雨将至,既然来了,且坐坐吧。”

      嘴角扯起一丝弧度,细将看来,这血人竟是俊美如斯,仿若画里的人儿。一阵风吹过,白色的衣襟游荡,一起一落间,血人已落座在无名小亭里。

      亭中一案一几,一炉一酌,一妙人儿,青黛衣裙,轻纱蒙面,抚琴清唱:“听一曲长歌,浅啜怡情,轻纱曼舞,逍遥自在。又何苦,这般匆匆。”

      马蹄声骤然而至,九道黑影,十八道寒光,将小亭包了个密不透风。

      其中一黑衣人,冲血人儿喝道:“风远亭,你已是油尽灯枯,再劫难逃,把孩子交出来,切不可以一己之私伤她性命!”

      原来血人儿名为风远亭,倒是贴合他的气质,青黛女子不言不语,手底依然不急不缓的拨弄琴弦,眼神却渐渐冷冽起来。

      风远亭目不斜视,心无旁骛,温柔的看着怀中的婴孩,轻轻吟道:“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青黛女子闻言,接唱道:“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听得此词,风远亭眼色一黯,两行清泪竟自滑落,手轻轻抚摸婴孩的小粉脸蛋,瞳里情潮涌动,似有绵延万年的哀伤和诉不尽的怨愁。

      青黛女子又接唱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自觉地重复青黛女子的唱词,猛地抬头,风远亭才发现,眼前的女子虽如此幽幽柔柔,唱词却竟仿若看透万世般的直啻人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呢语重复了一遍唱词,他似乎悟出了什么,呆立不动。九个黑衣人见状,突然发动袭击,黑影交错,十八道寒光瞬间交织成天罗地网覆向风远亭,眼看着他将危矣,风远亭募的仰天长啸,撕心裂肺,震天动地,啸声冲散了剑网,气浪霎那间就将九个黑衣人撕裂,血雾骤然弥漫,腥气刺鼻。这一啸声,持续了很久很久,似乎要把积淀的所有仇怨都喊出了,才会罢休。

      “嘻嘻,嘻嘻。。。。”稚嫩的声音响起,风远亭怀中的婴孩竟绽开了笑餍,本应无邪的童稚在这腥风血雨中听来是那么诡异。不知道什么时候,啸声已止,风远亭把婴孩放到青黛女子的案几上,深深一拜,然后转身消失在已分不清黄昏日暮的暗红中。。。

      许多年之后,我问起姥姥,远亭叔叔最后为什么要拜你,她轻笑说道:“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他悟到了,所以拜我。”

      再许多年后,我告诉姥姥,我也悟到了,三重境界之上,还有最高境界,那便是:山非山,水非水,山亦山,水亦水。。。。。。姥姥听后,从未哭过的她竟抱着我放声大哭。。。。。。
      ***************************************************************************

        夕阳西下,风习习的吹过芳草绿地,高树浅丛,又盘旋向无名小亭,温柔缱绻,青黛女子轻抚低吟,悠扬的琴声和着婴孩时不时咯咯的笑声,让人很难想象刚刚腥风血雨的场景。一曲抚毕,青黛女子盈盈起身,走到案前俯视缩在襁褓里的粉嫩的小脸,眼里渐渐涌起一层好奇和笑意。轻手打开襁褓,细细的查看婴孩周身,除了左臀接腰处,有一颗红痣,婴孩再无其他印记,也无任何随身物什。

      伸出玉指在小红痣上轻轻摩挲,青黛女子轻纱下的表情越来越温柔,嘴里却发出冰冷的声音:“出来吧,你们琅琊阁那一点粗浅的隐匿功夫,别人不能知道你们,竟以为在我的眼皮底下也可混得过么。”

      寒咧的语气,引得旁边树丛里一阵悉簌哆嗦,未及,竟慢慢显出一个人形来,此人绿襟裹身,全身蒙的密不透风,只留得两只眼在外以观察探视,现在正值夏季三伏,天气炎热,酷暑难当,虽天山脚下绿树成荫,但气温也不见得能低上许多。这样的条件,此人竟能如此装扮蛰伏这么长时间,着实不易。

      绿襟人眼见形迹败露,也不罗嗦,径直拱手施礼道:“琅琊阁向来只是天下人的一点儿耳目,随便做点儿消息生意,如有得罪姑娘之处,还请多多海涵。”

      “随便做点儿消息生意?”青黛女子闻言冷哼一声,“这世上的事情,上到皇家宫闱,下到寻常人家,只要付得起银子,还没有从琅琊阁里买不到的消息。你倒是说得轻巧,蔺阁主好调教呀。这琅琊阁虽是世上最公开的地方,却也是世上最神秘的地方,这最神秘之处就是谁也猜不透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能探听到各种消息,竟似全天下都有你们的耳目似的。”说到这里,青黛女子故意一顿,冷冷的看着绿襟人眼里闪过一丝得色,续又说道,“其实你的隐匿功夫确实高妙,已经完全融入自然,最难得的是气息都能控制得和环境一致,就算顶尖级别的高手都极难发现,只可惜。。。今天你遇见的,是童姥我。”

      听得青黛女子最后三个字,绿襟人只觉得仿若惊天一炸。

      “天山童姥”,这个让人闻之胆寒,听之丧魂的名字。二十年前,辅佐女皇□□东征北战,匡复一统,武艺高深,惊觉天下,常能万军之中直取敌首。这样一个创元功臣,本应人所共仰,却未曾想到,她竟喜怒无常,善恶不分,不管是谁,只要稍微惹得她一丁点儿不高兴,断手断脚是小小惩戒,惹得深了,死,那是便宜了你。童姥多的是方法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狠、绝、毒、辣都不足以形容这个女人的可怖。绿襟人不觉全身僵直,冷汗直下。

      看得绿襟人畏缩恐惧的反应,童姥轻轻一笑,“我今天心情好,得了个宝贝儿,不过我很不喜欢我的事情被人知道。”伸手抱起案上的婴孩,童姥徐徐说道,“所以,你知道怎么回去禀报了吧。”

      说完,童姥裙裾飘摇,眨眼消失在空气里。临消失前,右手轻轻一个弹指,寒芒微的一闪,绿襟人丝毫未觉 。

      良久,他才脚下一软,瘫倒在地,却终于长呼出一口气。

      三天后,琅琊阁多了一具全身以人体不可达到程度扭曲的行尸走肉,嘴里断断续续的惨哼着“童。。。姥。。。童。。。姥”。之后,琅琊阁公示天下,从此不再出售任何关于天山童姥的消息。这琅琊阁自建阁以来,从未有不卖的消息。此公示一出,天下哗然。

      后来,我问起姥姥,为什么先要让绿襟人受苦,再又让他回复如常。姥姥淡淡的说:“让他活着,是为了通过他告诉别人,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

      ***********************************************

      作者有话说 :关于人生的三个境界

      从朋友博客上看到的,觉得很有意思,遂引用到小说里,下面是它的详细解释,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

      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

      《蝶恋花》。原词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柳永(约985――约1053)

      《凤栖梧》其二“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1007――1072)也曾在《蝶恋花》中化用此句“衣带渐宽都不悔,况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原出辛弃疾(1140――1207)《青玉案》

      (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