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9、第一百一十九章 ...


  •   晚上,村委会北面的东头大办公室里亮着灯,里面人头攒动,村上干部们正在开会。
      “村社的干部们都要带头压地膜种苞谷,乡上头两天已开会了,推广高产田是硬任务,今年我们村上的种植面积一定要完成。”村上徐书记一脸严肃的作着动员讲话。
      徐书记讲完后,村委会朱主任讲话,说麦子死得这么有害,主要是没有进行轮作倒茬,要多种些高田换茬口,最起码也要种些麦套黄豆,市上农科所和县上农业局的小孔们试验了,没有问题,大家放心种,也强调了些要求,社长们要挨家逐户落实任务,他首先表态,自己家里的地里先种一亩地的地膜玉米。
      接下来是村上的会计拿着表格,下达了各社种植地膜玉米,麦套黄豆的种植计划。最后,各社的社长们都发了言,有些谈困难的,有些谈不能连片的,但都表态任务能完成,村水管队队长也谈了意见,积极争取秋灌的用水指标,搞好渠道的检修,保证玉米地能灌上水。
      四月初,种植玉米的时间到了。村上的朱主任来找他,说给自己家的地膜玉米指导一下,明天就种,他答应了。
      第二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一社那个自然村,找到了村上朱主任家里,朱主任和老婆,儿子,再叫上个亲房帮忙,拖拉机拉上地膜,铁锨等农具,出了村子,来到村子北面路东自家的承包地里。
      他进到地里,掏出身上装的卷尺,在田地里的一头,量出了行距,就动手挖压地膜的沟,指挥着几个人挖好了压膜沟,就抬下车上的地膜卷,拉开地膜头,压到地头的横沟里面,压上土,拉着地膜往前走,地膜从地膜卷上被拉下来一段,拉展了,拉直了,将地膜的两边放进两旁的压膜沟里,用铁锨覆土压实压紧。
      他多时没有这样正儿八经的干过农活了,平常都是口头技术指导的多,动嘴的多,动手的少,实际干活的不多。天气热,加上劳动量大,多是蹲着干活,浑身是汗,腰酸背痛,关节发困,手臂和两腿酸痛麻木,感到非常的劳累。
      人虽少,但活干得扎实,铺了一条又一条,不到中午时分,这一块五六分左右的地就全铺上了地膜。
      “怎么个种法?小孔你给他们指导一下。”朱主任胖胖的身躯,光走路就够受的了,还能指望干活,没干两下早上气不接下气,站到一旁吭哧吭哧喘粗气了,干活根本就不如他们几个了。照这样看,地里的活他就根本没有好好干过,全靠老婆和亲朋帮忙干了。
      他从拖拉机车厢里找了铲子,打开玉米种子袋,抓了一把玉米种子,来到第一行地膜地头,用铲子扎开地膜,挖到湿土上,扎开一条缝,放进三粒玉米种子,再把挖开的土填盖到上面,压严地膜的开口。
      干到中午十二点,他告别了朱主任,回村上大灶吃饭去了。朱主任和老婆,儿子,还有帮工的亲房也收拾地膜,种子和农具回家了。
      小孔今天给朱主任指导种地膜玉米,那里是技术指导,简直就成了朱主任家一个当劳力了,好好给干了半天的活,累得他够呛。
      今年青土村的示范点上搞得确实不错,地膜玉米,麦套黄豆,还有玉米小麦带田遍地开花,到处都有,就是大面积连片种植的没有,多的是三亩五亩的一小片。
      他平时爱在地里转悠,这儿停停,那里瞧瞧,在村上的田地骑着自行车胡跑。
      一社朱主任那个社,社长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很有些自己的想法,做事认真小心,精打细算,认准了麦套黄豆是个好东西,发动社里的人种植,在全村来说一社是个大社,今年种的麦套黄豆面积最大。一社在国道到村委会的那条路的南面一条川里,一社自然村有两个小自然村,西北面一个,东南面一个,中间是田地,种了许多麦套黄豆,路北面是田地,这里集中种了地膜玉米和带田。
      今年,一社的麦套黄豆在庄前的川地里种了不少,长得不错,小麦矮秆品种多,穗长头大,籽粒饱满,黄豆早熟品种当家,枝叶粗壮,豆荚繁多,农民们高兴,他看了心里喜欢。
      骑着自行车,再到路北一社的示范田里去看,一畦畦的地膜玉米和带田,有平播全种的地膜玉米,还有农民自己创出的新带田,地膜玉米套碗豆。一下抬高了他的视线,那玉米长得秆身高秆壮,绿叶如带,棒子结实,天花如帚,果缨似须,挺拔精神,讨人喜爱。
      玉米下,套种的小麦长势喜人,密植整齐,穗大粒饱,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套种的碗豆,在高的玉米下铺展开来,淡绿的秧蔓爬满田地,淡绿的豆角已结出了不少,但白色的像小粉蝶一样的豆花已然在秧头不知疲倦的开放着,引来真的白蝴蝶在田地里飞舞,落在秧蔓上吸食花蜜,打眼不细看,还以为是豆花。
      套种的黄豆在小麦旁边的玉米下乘凉,茁壮成长的秧蔓,抢占了玉米根部的空间,黄黄绿绿的叶片上,鼓起腰身的豆荚上,细的和粗的枝秆上,到处都长满着短短而整齐的绒毛,秧头蔓尖上刚刚长出来的新鲜的嫩叶,小小的,毛绒绒的,道道清淅的叶脉,层层叠叠的,像毛糙的皱纹纸剪出来的剪纸一样。
      “U”形槽的水渠底里,时断时续还有一些细长的水窝,水里游动着许多黑黑的圆圆身体带着能摆动的尾巴,在水中跳跃游曳的“逗号”,□□的孩子们在水中嘻戏,这一独特的风景,是田地里灌水后不久的遗迹。
      他看完了小山沟里的庄稼地,出了这一片几十亩的山湾,沿着铺着细砂的乡村公路向西往北走,不多时就到了村委会朱主任的地里,他指导种的那块平播地膜玉米,他怎么能忘。
      他停下车来仔细瞧瞧,长势不错,总算没有白白浪费了他的半天的劳动和一番苦口婆心的技术指导。但比刚才看了那个山湾里最好的田块要差一点了,玉米个头小了些,长势弱一点。这主要是要看你的土质问题,还有品种的问题,舍不舍得投入的问题了,农家肥施得怎么样,化肥、磷肥、复合肥用了多少,追肥和灌水的问题,松土除草拥土等精耕细作的问题,防虫治病的问题等。他看完了,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朱主任家的玉米长得差一点,主要是朱主任忙于村上的公事,没有多少时间操心家里的庄稼,全靠老婆和儿子操务,其他社里的农民都是全家人务劳,一心一意的种庄稼,当然要比朱主任家里的长得好一些了。
      他有事没事的,爱到地里去转悠,已经是他的一个习惯了。不管是回县城单位和来村上路过,还是在村上蹲点时候,只要没有其它的事,一有时间,他就会骑着自行车,不是到东南面山后的一社地里去转上一三四个小时,就是插进村委会大院前的青土川的田地里,村委会大院后面的旱柳川的地里转上半天。
      他最爱到庄稼田地里去转,看着那眼前几种农作物,是绿色的植物,有生命的生物,他和这些生命进行着无言的交流,那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不是植物与人类的交流。
      他喜爱这天下最美的精灵,怎么也看不够这养育着人类的生命。种了一茬又一茬,收了一季再一季。奉献了自己的子孙,牺牲了自己的全部,多么伟大的灵魂。
      农民们用这生命的种子,播种下丰收的希望,用辛勤的劳动呵护着这丰收的希望,把汗水浇灌在生命的田地里,拿智慧换取生命的回报。
      就像世间最善良的两个生命,互相搀扶着,从春天并肩,一齐出发,走进春天,走过夏季,走到金秋,共同拥抱着大地的丰收,撷取这天地自然和生命的回馈。
      两个共同奉献的生命,是何等的大公无私,是多么的可歌可叹,是怎样的伟大壮丽,是那么的平凡无奇,更是生命中大智若愚的极善极美极真。
      世间一切的其它高尚,聪明,文明等,无不建立在这平凡的不能再平凡,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基础之上。
      他在这空灵寂静的山川之中,游荡在这绿色生命的海洋里,心灵和肉身与之融化为一体,组成了这里自然和生命的重要部分。
      这里的一棵庄稼,一户农家,一个农民,都和他紧紧的相连着。他的智慧浸入了这里的田地,他的心血要浇灌这里的庄稼,他的知识是开启每一个农户的金钥匙。每当想到这里时,他的脸上就会不禁露出幸福而甜蜜的微笑。
      他日夜操劳的事业,在田野里得到一次次的检验,他的付出在每一株农作物上开花结果。虽然是枯燥乏味的重复,依然是寂寞难奈的奔波,但心是充实的,劳作是值得的。
      不管人们的嘲讽,不怕生活的难辛,不论付出的回报,自有大地的召唤,自有田野的喜欢,自有庄稼的认可,自有农民的肯定,足以说明了一切。还需要什么,一无所求。
      公正自在人心中。他的努力与奋斗,他的汗水与心血,终就会得到承认。
      乡上,还有县上,市上的“三夏”和“三秋”生产观摩会如期而至,青土村示范点又是这个乡,全县,乃至全市一流的示范点,再一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农业科技人员们的一致高度评价,他又一次被评为县农技中心的先进个人,又一次被评为全市农业科技承包先进工作者。
      连续三年的下乡蹲点,在北沟乡青土村搞试验示范田,经过踏实苦干,荣誉没有忘记他,他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红本证书。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19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