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4、第一百一十四章 ...


  •   一九八七年元旦已过,站上开始开会学习讨论,安排新一年的工作。他和李学民站长时不时还会有一些加班搞材料的任务。
      春节前,他骑自行车下去,到北沟乡青土村示范点上又住了一段时间。调查示范点上小麦丰产方示范田的实打产量情况,果然不出他所料,从社长交给他的小麦丰产方各农科户示范田产量,平均一算,和他取样考种测产的结果基本上吻合。看来科学种田就是和常规的种田不一样,他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他和村上的徐书记和朱主任商量,过两天就开始搞农技培训。徐书记让他好好给村民们讲讲科学种田的技术。村上的农技学习班安排在了村小学里。
      农民们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学习班还没有开,晚上的一间小学教室里,已坐满了人,就连门口和窗外面都站满了人。确实也有很多农民急需科学知识,想听听科学种田方面的新东西,来听听总比不来的好,既然来了也有要好好的学习学习。也有少数人是来凑热闹的,看看来讲课的人是什么样子,看看来听课的都是谁,人家来学习,你也得做做样子不是。
      村上很重视,安排了村委会朱主任亲自来讲开场白,压阵主持学习班,维持会场秩序。朱主任黑着脸对村民们讲,要好好听老师的讲课,不能影响大家听讲,不愿听的就走人。
      他对这次农技培训非常重视,花了几天的时间备课,把自己学到的书本知识和这几年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全捡重点的准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农民在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既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编写了二十多页的讲稿,是他反复修改,过了好几遍的教案,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灯火通明的教室里,人头攒动,他口若悬河,阴阳顿挫,涛涛不绝,讲得唾液星乱飞,口干舌燥,下面听讲的农民们则如痴如醉的,只是听到他讲杂交玉米为什么产量高,长得健壮时?说好比是亲缘关系越远得结婚生得孩子,要比找本地亲缘关系越亲的生得孩子聪明健康时,村民们在下面哈哈大笑。
      还有讲到为什么杂交玉米种子得每年卖种子,收得杂交玉米种子长得再好也不能当种子用时,种上会高低不齐,空秆小穗多,好坏混杂,引起大幅度减产,并不是为了给农民卖种子,他打比喻说,而是就像驴下骡子,骡子虽然力气大,但不生养,没有后代,是一个道理。村民们听到这里时,更是哄堂大笑。
      他现在讲课不是照本宣科,纯粹讲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加进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老师们没有讲过的东西和形式,尤其是打一些适当的比喻,农民能一听就懂的东西和形式,插入一些农颜和幽默诙谐风趣的笑话,寓教寓乐,在笑声中才记得牢农技知识,生产用得上农业科技。这也算是他几年来潜心钻研的结果。
      例如你要讲合理密植,农民们文化程度高一些的就能听懂,但文化程度低一点就不明白了,他就讲庄稼种得稠稀,这一下农民们全都就听明白了。为什么要给庄稼喷叶面肥,因为能够直接被庄稼吸收利用了,就像人有了病吊瓶子一样,直接给人补充营养,是这么个道理,农民就弄懂了。为什么在小麦三叶一心的时候追肥灌水,增产的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正在分化花芽,小麦的穗长和籽粒的多少就在这个时期形成,农民们大多听不懂,你就得讲,这个时候好像女人怀了娃娃,时必须吃好,营养要跟上,生得娃娃才又大又白又胖,再加上农颜说“麦收胎里富”就是这么回事,农民们就都听清楚了,记得住了。
      农民们不知道那们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最讲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你讲选用良种他记不住,你讲遗传变异,他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你说“母肥儿壮”的农颜他就懂了。你讲适期早播,顶凌播种他不明白,但你对他讲,“麦子种在九里,晒死晒活有里”,“蚕豆种在冰上,豆角儿结在根上”,“清明种胡麻七股八桠杈,立夏种胡麻顶端一朵花”,这些农颜他们就信服你说的。
      你讲大小行种植,也就是宽窄行种植,农民们不理解,你讲“边际效应”,农民们更加不明白了,但是你举例说明,提出问题讲,为什么一块麦田,周边一圈的麦子要比里面的长得又高又壮,产量也高,这是啥原因?这就是“边际效应”,也叫做“边行优势”,你这样讲农民才能搞懂大小行种植为什么好,宽窄行种植为什么能够增产,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了,农民也就愿意接受这种栽培新技术了。
      这里农民的很是纯朴可爱,但科学文化素质不是很高。这里的环境也比较的闭塞,最近的是青土川北面的乡政府,再有就是向东走到了国道109线,向南走就能看见有一条陇原省通往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叫金包铁路线的一个火车小站,再往南走十多里路才能到达兰原县城。如果沿着这条国道109线,还有金包铁路线,向北向东走,大约二十多公里,就到乌铁市区了。
      青土村的农民们,在西沟电力提灌工程上水之前,一直从事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大部分土地为旱土地,一小部分是铺压了细绵砂的旱砂田,庄稼都是广种薄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小麦品种是单一的“和尚头”,是本地的当家品种,或许是为了更好的抗旱,连麦头颖壳上都不长芒,麦穗光秃秃的,好像剃度了头的出家人一样,光脑精光,所以也就有了个形象的称呼叫“和尚头”。这“和尚头”小麦其实是个很好的农家品种,特别能抗旱,如果种在砂田里,抗旱的作物品种,与抗旱的耕作措施相结合,抗旱的能力也将大幅度提高,那就会更加抗旱了。
      夜晚,这静静的山村,万家灯火,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撒落在青土川中间和两边的山脚下面。这个青土川就夜晚,简直像就是天上的银河,美丽极了!
      在回住处的路上,他边走边想,我们这里的村民们太需要农业科技了,太渴望文化知识了。在培训班的课堂上,他看到了一双双不同的眼睛,有男人的,也有妇女的,有老人的,也有刚入农业这一行的青年农民的眼睛,有双眼皮的,也有单眼皮的,有丹凤眼,也有杏仁眼,有大而圆的大眼睛,也有细细长长的小眼睛,在这些不同的眼睛里,他看到,有一种共同的眼光,是满含着期盼的眼光,是满含着期待的眼光,这眼光中分明散发着的,是农民对大地丰收的向往,对科学种田的渴求,对知识和文化的梦想;他看到了,有一种共同的眼神,那是打开善良的窗棂,那是闪烁着真诚的星光,那是人类质朴的最富集的矿藏,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勤劳的宝库。
      他从这些村民们饱含深情的眼光里,饱尽风霜的神情中,解读这当今农民们的生活与生存,农村的现实与变化,农业的状况与思考。他躺在村委会客房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本不想搞农的他,看到农民们这样的急切地需要科技知识,在他内心是个很大的触动,心灵在震撼着,灵魂被再次的洗礼,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是他的命中注定,农民已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农村是他生命中离不开的热土!
      他这样的埋头苦干,努力工作,心里觉得充实,青春在这里飞扬,人生在这里发光发热,也是物有所值了,人尽其才能了,再说了,这个工作他不干那谁来干?总得有人干才对。“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好好干,一定也会出成绩,也照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的。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搞农技推广工作,说到底就是要把农业科技传授给农民,不是只教农民一招半式,而是要倾囊相授,要教绝招,不要教空洞的原理和理论,不要教无用的花拳秀腿,不搞花架子,要教用得上,实实在在的东西,农民要能够实际,实用,有实效。
      办农技培训班,发放农技资料和书籍,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宣传农业科技,就是“授人以渔”的最好办法。只有把农业科技深入到了农民的心田里,农业科技才能在农民心中扎下牢固的根基,农业科技才能在田地里开出丰产丰收之花,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结出脱贫致富的丰硕成果来。
      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要成燎原的烈火,就得靠他们这些学农爱农有理想的年轻人们去点燃,否则农业科技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不落地,没有实际意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只能锁在农科院所的柜里,束之高阁,没有半点的作用,白白浪费了许多国家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他们这些农技干部们,就像过去红军长征时一样,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要把农业科技撒播到农村,撒播到山川,撒播到田间地头,撒播到农家院落,撒播到农民们的心田,让农业科技之光照亮农民们前进的道路,让农业科技为农民发展生产增添不竭的动力和活力,让农业科技培训为农业科技推广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农业科技培训为农业发展鼓起乘风破浪风帆,让农业科技培训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开辟快车道!
      他这样想着,在村委会那间客房的那张床上,虽然早已闭上了双眼,但在他脸上依然能看出,这时也露出了甜甜的一个微笑,尽然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一个小山村,他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14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