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越女出南林 ...
-
管事要把金子还我,他笑嘻嘻说,“陶朱公散了家财,我等可没散,小人们这些年,跟着陶朱公也是赚了不少钱的。哪里需要救济了。”
我执意不收,“难得我阿弟有穷的时候,我这个阿姊再不抓紧时机摆阔一回,就怕他没多少时日,又富起来了。”
众人大笑,说,“那是自然。”
被我这样调侃,范蠡最终不再坚持,他说,“既然阿姊执意如此,便让阿姊做一回东好了,这些钱,管事拿去给大家买些好吃好用带回各自家,不让大家白出来一趟。”
这次的行程,轻松有趣,不用办货,不用赶路,也无需太防范盗贼,更无需日夜兼程。我们一行人,如同游历般,一路返乡,一路吃喝玩乐,还买了不少新鲜玩意儿,行囊渐渐被装满。
范蠡买了一个珠钗,问我,“她会喜欢吗?”
我知道他说的是西施,“你买什么,她都会喜欢。不过她更喜欢的是你平安归家。你保重自己就够了。”
范蠡微笑,将珠钗收好。
当天他就吩咐管事,“大家也游玩够了,各自的家人大约也收到了我们返程的消息了,家中有人期盼,我们行程加快吧。”
终于回到定陶,早收到消息的西施带着孩子们出来迎接。跟随她的,还有比邻而居的范蠡手下的家人。
众人各自与亲人团员,家人相见,喜极而泣者多半。
范蠡见到西施,自我调侃地说,“为夫散尽财产,如今空手返家,无颜见家人了。”
西施也半开玩笑地说,“男人,我养你。”
范蠡一挑眉毛,有些诧异,但唇边微笑不减。
西施继续说,“为妻在家中,也让人耕种几亩薄田,也带着侍女纺纱织布,养活人口不用愁的。”
我也参与到玩笑中,从行囊中取出些金子来,给西施,“你二人都不用忙,你们叫我声阿姊,也不能白叫。养家糊口有我,大不了我去哪里做个门客,正好,我的剑也闲了很久了。”
听到“门客”二字,西施有些不解。
范蠡抱起小儿子,对西施说,“阿姊这次随我行商之时,路上救过人,我看那人有意招揽阿姊做门客呢。不过,那次阿姊受了伤,还中了毒……”
西施惊呼,“怎么样,可好了?”
“无事。不用惊慌。”我赶紧宽慰她,不然她又要难过了。二郎在旁边牵我的手,“姑姑,你没事吧?”
“无事。不怕。”我也牵住他,小孩的手很温暖。
“好了,回家说吧。”我们带着孩子们回家去。
范蠡手下的管事也招呼着,把一路众人买的物产拉回各自家里。
之后的几天,范蠡和西施形影不离,他们总是请我过去他俩的院子,吃饭或者玩耍。我才不去呢,人家夫妻好容易团聚,正你侬我侬,我才不去参合呢。宁愿闲着。或者练练剑术,教教孩子们。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热心剑术,大郎学会了防身之术,就不大狠练了。但是二郎,很喜欢剑术,也喜欢与人格斗。我愿意教他,但是,同样,我不让他叫我师傅。我也不敢对他太好,因为我知道,将来,有一天,他也会死在我之前。
我若太爱惜他,将来心碎的是自己。
看来,我也是个自私的人。
家里人口少,大家也都安于过着朴素的日子。家计也不用愁,先前买下的几百亩田地,自有人种,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小富则安的日子。
在家中休养了一月,范蠡有点闲不住,就开始著书立说。
有一天,我看见他在竹简上刻下几个字,“计然篇”。
“《计然篇》?少伯这是要著书立说?”我虽然新奇,但是并不诧异。多少人曾经求过陶朱公把经商之法写出来,惠及世人。
“然也。”范蠡没有抬头,语气很轻松地说着,手上不停地刻字。
“当初越王能够兴国,有赖于商贾之兴。他当初听从你的建议,曾亲自面见商人,言称‘商贾兴国’。可是,后来,越王称霸,却只说自己卧薪尝胆之苦,半点不提商贾兴国之功。”回忆往事,我也很有些感慨。
“所以,我告诉文种,我观勾践只可共苦,不能同甘,可他不信。”范蠡停下了手里的刻刀,若有所思。
“听说,阿弟年少时,与文种交好。”
范蠡放下了刻刀,“我本是楚国人,出身贫贱,但我好学,年少时,也曾被人赞叹博学多才。那时,我认识了文种,我们相见恨晚,相交甚深。但是,楚国,……我和文种都觉得楚国是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于是,我们就一起投奔了越王。可惜……”
“文种死了,你那时候很难过吧。我记得你喝了一天的酒。我想劝你,被西施拦下了,她说还是不要打扰你,让你独自哀悼吧。”
“文种精通入世之学,却不懂得出世之道,所以深陷世俗之中,到死都不能悟道。”范蠡轻轻摇头。
“那么,少伯悟道了吗?”
“正在觉悟之中。”
“‘道’究竟是什么?老子的道学,人们总说是玄而又玄,非常精妙的道理。可我始终没明白,什么是道?”范蠡修习道学,我也把他借我的《道德经》看过几遍,但是始终都不明白。
老子已骑着他的青牛,出了函谷关,留下精妙之言,难倒天下无数才子。
范蠡说过,后世的人要感谢函谷关的那个小吏,若不是他借着手中一点守关的权利,软硬兼施,求着老子留下五千言,则人间无此绝学。
“‘道’是什么?阿姊,我无法说清楚。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说清楚了,那一定不是‘道’了。我只能说,道是需要去悟的,阿姊总有一天会悟出自己的道。”
“哦。”
活了这么久,不得不说,老子的《道德经》是我知道的最玄妙的学问,每个字我都认识,可是合起来,就不明白了。枉我活了这么多年,根本不明白道是什么,《道德经》那么多遍都白看了。不过也有个缘故,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的是时间,不急,慢慢去领悟。
不过,每次看到范蠡做学问,我都有种,自己的年纪活到了狗身上的感觉。他才活了几十年,却活得这么明白,就懂得这么多道理,就能著书立说。无论治国、经商还是道学,他都成就斐然。而我呢,除了剑术,其他事情上,都并不出色。
当年,那个人叫我“呆女”,是有道理的。
有些人就是天才,他们似乎天生就懂得道理,就知道怎么样读书做学问。而我这种笨人,就是再活多少年,也立不起学说,成不了大家。
这些年来,我看见很多人的人生,有人活了老大年纪,也是一辈子糊涂人,到老都不明事理。而有的人出生就不凡,小小年纪就显出睿智,被大师收为弟子,还有的十几岁就成为贵人们争相招揽的门客。
有些人多少年苟延残喘,一生都勉强活着,费劲力气,也只是勉强有口饭吃而已。有些人却能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改换门庭,由贫贱至显达。
悟性和聪敏,似乎跟活多少年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