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虽然年幼的荀瑶招人喜欢,不过他前来传达的荀跞的命令却不是那么可爱,那封信的内容简练明了:荀跞表示,赵氏应该与被驱逐的范、中行氏同罪,不过,既然已经奉国君的命令回到了绛都。他也不计较多的,只希望赵鞅能够诛杀一个叫董安于的谋臣。

      赵无恤孤独地站在积雪的庭院里的时候,赵鞅在屋里拆开了信简,正在焦头烂额地想着应对的方法。董安于是赵雍重要的谋臣,赵氏家臣们的首领,他在赵氏任官多年,自少时便为赵氏服务。在漫长的斗争生涯中,赵鞅的很多想法都会先同他商量。坚固的晋阳城便是董安于预料到赵氏有难,事先建造的,在与范、中行氏的斗争中,他也替赵鞅出了很多计谋。

      然而,赵氏毕竟有把柄在荀跞手里,范、中行氏之乱,赵鞅擅自在绛都屯兵戒备,这是出自董安于的策划。赵鞅那会儿也想到了‘始祸者死’的规矩,因此不敢轻举妄动,董安于极力劝说赵鞅抢占先机,不要让赵氏落了下风,如果日后国君追究起来,董安于自愿替赵氏承担一切罪责,赵鞅只需将责任推到董安于身上,说是他擅自决定屯兵引发动乱,然后将他处死,便能免去赵氏的忧虑。

      这种大义凛然到有点不切实际的话,董安于说起来,显得云淡风轻。赵鞅在注视枯黄的竹简时,不由自主地想,他真的在那时就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了么?

      荀跞在书信中的语言十分堂皇。他说,虽然范、中行氏有谋反之罪,但真正与邯郸氏产生冲突,点燃战火的却还是赵氏,如今范、中行氏都被驱逐,赵氏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恐怕不能服众。所以他希望赵鞅处死出谋划策、率先发难的罪臣董安于,以安众臣之心。然而,实际的原因恐怕简单得多,赵鞅知道,荀跞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因为他的爱臣梁婴父厌恶董安于,认为他终有一天会辅佐赵氏夺得整个晋国罢了。

      如今,范、中行氏已经失去了在晋国朝堂上的地位,晋国的三军裁剪为二军,更多的权力聚集在更少的人手里,在内斗愈演愈烈的晋国,赵氏和智氏的较量恐怕是不能避免的了。许多人都在背地里议论:“赵家在晋国执政多代,在动乱中没有什么损失,反而使范、中行氏失势,这次过后,想必会更加显赫了吧!”

      智氏也在忧虑赵氏的得势,荀跞本不希望赵氏重新回到晋国的朝堂上。他总要给赵氏一点打击,董安于如果死去,则赵氏必会受挫。如果赵鞅不肯杀死董安于,那么荀跞就准备以此为借口,讨伐刚回到绛都的赵鞅,届时,晋国将再度陷入动乱之中。

      窗外传来荀瑶的笑声,赵鞅将那封致命的竹简塞到桌上一堆公文的最底下。

      在案头温暖的烛火和窗外簌簌的落雪声中,他沉思地揉着眉心,隐约想起在准备防御范、中行氏的时候董安于的表现,他说他不怕死,他走上为官之路的那天,就知道自己会面临各种危机。

      董安于和他坐着马车,从绛都的大道上驶过,那是初夏的一天,天气晴朗,好像天空都被繁密的树木染成了半透明的碧色,周身微有热意,带着阳光气味的干燥的风从他们身边流过。董安于说,如果死亡是有价值的,那么哪怕它来得稍早也没有关系。如果他的死能使赵氏安宁,百姓免于战乱,那他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这些事哪怕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没能做到。”董安于自嘲地笑了起来。在他身后,是赵氏宫宇庞大的轮廓,以及模糊的灰色的地平线。

      赵鞅又把那封竹简往里推了推,由于用力过度,导致上面堆得很高的公文哗啦垮了下来。

      他很清楚他保不住董安于了。

      最后也不能对董安于说什么,甚至不能说他是冤屈的。纵使赵氏的主君有令整个晋国都为之侧目的权力,也无法在这种时候保护自己的家臣。因为在赵鞅身上,结系的是赵氏的命运,这个古老的百年卿族的未来全都压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他无法依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他或许可以诛杀范、中行氏的千余同党,可无法留住一人的性命,甚至不能阻止别人给他戴上乱臣的枷锁。
      荀跞还在等着他的答复,赵鞅明白他恐怕不会等多久。

      让荀跞终于闭口无言的是,董安于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二天就上吊自杀了,而赵鞅好像还嫌不够赤诚似地,命人将董安于处以弃市之刑。然后他派人去禀告荀跞。

      “罪人董安于已经伏法。”

      事实证明,在董安于入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赵鞅都非常不愿意从闹市区经过,他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个人还活着的日子,曾和他一同坐在装饰富丽且绘有漆纹、撑着华盖的圆舆马车上,健壮的青骊向前奔跑时,铜制的銮铃发出清脆的声响。当他叫人将董安于的尸体从房梁上解下,按照惯例丢到闹市区的中心接受风吹日晒,任绛都的百姓都来围观这位赵氏的忠臣的时候,赵鞅将赵无恤单独叫到书房里。

      “现在你总该知道他们安的是什么心。”他用仿佛苍老了的声音,对年少的儿子说。

      董安于被处死后,智氏立即承认了赵氏的正当性,与之举行结盟,晋国国内的范、中行氏之乱暂时告一段落。在接过歃血的器皿时,赵鞅睁大眼睛,觉得那里面盛的是董安于的血。

      其后,赵鞅又将赵氏族人们召集起来,举行了族内的盟约,为将来做好准备。他们在气氛萧杀的宗庙中献上祭品,用朱红的笔墨写下盟约书,约定将赵午作乱的子孙永远驱逐,不让任何邯郸氏的势力留在晋国。赵氏和范、中行氏势不两立,赵氏族人绝不擅自出入他们的场所,与他们勾结。面对神明发誓时,宗庙外的春雪还没有融化。随后,盟约书按照古礼被埋进土里。

      对于范、中行氏的警惕不能有片刻放松。毕竟两家的宗主尚在,隐患并未消除,虽然他们在晋国暂时失势,但作为执政几百年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势力不仅遍布诸夏,也远涉狄戎,他们似乎随时准备返回晋国。

      晋国的军队围困了范、中行氏藏身的朝歌,齐、宋、卫、鲁等晋国的敌对国家随即举行了各种会盟,企图通过援助范、中行氏和邯郸氏来削弱晋国和赵氏,晋国几乎被他们搅得没有宁日。范、中行氏的余党在他们的支持下,发起了叛乱,带领白狄的军队袭击了晋国。作战在绛都的近郊展开,白狄被荀跞和赵鞅带领的军队击退,余党的首领一个逃往周天子的王畿,另一个则奔往朝歌。为了切断其他国家对范、中行氏的援助,使他们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况之中,爆发了生死攸关的铁之战。这是董安于死后第三年的夏末的事。

      铁丘之战前夕,晋国上军将荀跞患上重病,医药无效,竟溘然长逝,死时才五十多岁。人们联想到他父亲荀盈的早逝,不由得愈加为他惋惜。然而,压在赵鞅心上的石头却是拿掉了。

      荀跞死后,嫡子荀申即位为下军佐,而赵鞅升迁为上军将,也就是代替荀跞成为了晋国的执政官。赵氏的荣华达到了顶峰,赵鞅虽然名义上还是晋卿,然专擅晋国之权,在晋国,再也没有哪个卿族能与赵氏媲美。

      就任上军将,在绛都宫殿中受封的那一天,赵鞅在宗庙祷告完毕,对自己的儿子说:“将来,等到赵氏不用恐惧什么别的势力的时候,你就把董安于的牌位放在这里吧。”

      赵无恤点点头,睁大眼睛望着他,赵鞅的眼睛里一瞬间闪过某种近乎愧疚的情感,他垂下头,赵无恤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齐国人为了援助被围困的范、中行氏,输送给他们近千车军粮,这些物资要是落到他们手里,无疑会壮大他们的势力,延续他们坚持的时间,给赵氏带来极大的威胁。赵鞅便率领晋国的军队拦截齐国人,在铁丘与护送粮草的郑国军队进行战斗。

      这一战中,为赵鞅御车的是曾经教过赵无恤御术的王良。当他们驾车登上草木稀疏的铁丘,在酷烈的阳光下,看见郑国众多的弩兵、车兵、步兵都按顺序排好行列,严阵以待。他们的革铠闪闪发亮好像金属,迎着太阳,铜盾上的花纹几乎把人晃晕。暑意未消的夏风庄重地翻卷着郑师的军旗,战马低低发出嘶鸣,马蹄踏动扬起一阵阵黄尘。

      身为车右的卫国太子见到这副景象,竟然吓得将身子伏到战车底下,好一会都不敢出来。王良握着马缰,发出一阵哂笑。

      两军进入混战阶段,互相对敌方的阵列发起冲击时,赵鞅冲得太前,被郑国人用戈从后方击中了肩膀,他顿时跌倒在战车中,一只手里还紧握着击鼓的槌。滑腻的血液使他险些无法抓住舆身的边缘,当卫国的太子将他救下,才发现他正趴在箭袋上咳嗽,嘴里涌出鲜血,殷红的液体沾染了绣着精美花纹的箭袋。郑人将他的军旗夺去,后来在郑军慌忙逃走时,由一位曾被赵鞅救过一命的范氏旧臣夺了回来。

      郑军尽管人数众多,然而不敌撤退,晋军重新集结军队追击,掩护郑军撤退的子姚、子般和公孙琳三人,在战车上搭起弓来,向追赶的晋军射去。晋军的头阵有很多被射中而死的,因为箭伤而疼痛发狂的战马四处奔驰。不过即便如此,依然在卫太子的带领下大败郑师,缴获了齐国原本应该送给中行氏的粮草。

      从俘获的士卒口中得知,中行氏经过多时征战,又遭到围困,粮草已竭,人心不定。这时又得不到列国的救援,大家推测他们大概撑不了多久了。赵鞅因此觉得欣慰,在押运战利品回程的路上,他倚在车上对家臣说:“中行氏眼看就要灭亡了吧?”说这话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后背的伤痛一般,面上露出欣喜之色。

      那位臣下低了低头,正好让阴影挡住了他的脸,他以一种凝重的语调说道:“难道主君忘了,有一个智氏尚在朝堂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