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11:本能寺之变后,明智光秀有无翻盘可能? ...


  •   最近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明智光秀研究军略走火入魔,看到本能寺良机后,一个按捺不住技痒,便付诸实践想秀一把操作。

      这个说法肯定是玩笑性质的,但我仍忍不住顺着这个前提往下思考——本能寺之变后,明智光秀还有没有秀操作的可能性?

      其实,截止前文论述“本能寺之变发生前后”至“光秀广发书信”这步为止,明智光秀的战略眼光战术部署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已经实实在在的秀了一把高端局该怎么打——

      他利用很短的时间,做出一系列作战安排和善后措施,都基本实施。前者效果拔群,不仅过程完美,还有意外收获,后者虽有失策之处,总体也还算差强人意。

      根据各方反应时间推算,光秀应该是在自己下定决心发动兵变后,就匆匆写就一些书信,托人送出,同时自己带军出征,保密措施周全,确保万无一失。

      所以收到书信后,各大小势力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所回应。

      不过,明智光秀这连番操作,与其说其拥有争霸天下的野心,倒不如说是给自己捅破天的行为兜底善后。

      按照光秀最初的设想,最好的情形应该是:成功本能寺杀死织田信长,同时制住织田信忠和德川家康,以大军压境的武力胁迫,争取一举端掉织田父子,并拿到家康的停战协议甚至友好同盟,顺势横扫近畿,合兵细川筒井备战,这样一来差不多就能到手4万人,甚至可能达到5万之众,如果一切都能顺利进行,山崎之战就打不起来,秀吉就算绝地大返还,也还是不敢轻易与明智军团决战,他只能一起观望顺便找联盟了。

      这倒不是说丰臣秀吉打不过明智光秀的意思……主要原因在于,固然光秀要面临织田家三四个军团的围剿,看上去孤掌难鸣,必然会失败,但反过来说,织田军团长们的目的,肯定不单纯是为了信长尽忠报仇,还要尽可能保存实力,争夺信长遗产,每个军团都各怀鬼胎,如果联合起来,谁都不会愿意由自己军团负责攻坚,他们谁也接受不了实力被消耗,无力争夺遗产战争的可能。

      而光秀,却可以趁机请回义昭,拿到大义名分,请天皇或者公方进行调停,尽量拖延时间,同时,结盟上杉、毛利、北条、长宗我部等各方势力,战略上突出一个中心开花、四面楚歌。

      如果局面真的发展成这样,那么即使丰臣秀吉、柴田胜家等人倾力合作,也很难说最后鹿死谁手。

      所以光秀的战略眼光和战术布置,甚至其中一些微操,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导致他全盘落败的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秀吉非常果决不惜一切赶回来要抢头功,来的实在太快;一个是细川、筒井这俩老铁给出的错误回应。

      先说秀吉,如果能想到秀吉这番举动,光秀就不应该使用调略、计策去搞崩四国军团,而是直接打着为女婿报仇的名号大军压境,迅速瓦解对方战斗意志,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免织田信孝、丹羽长秀后来加入秀吉一方,提高秀吉的合法性和兵力,也能在战后收编降军败将,增加自己的实力。

      但是光秀的做法,当然也有他的考虑。当时谁都相信毛利家的实力,能够至少牵制住秀吉,甚至毛利家再有点魄力,在极限动员下,其实力完全能够击溃军心大变的秀吉军团。无论怎么看,毛利家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丰臣秀吉也不可能很快返回,在这种合情合理的误判下,光秀一开始根本没必要做极端对策,所以选择的是不能消耗自己的硬实力,而是上兵伐谋,用攻心计兵不血刃的搞崩了四国军团。如果让明智光秀开天眼,知道秀吉就要回来,他的选择一定是争分夺秒直接开战,先行讨灭四国军团,再图秀吉。

      只要一举讨灭并收编四国军团,光秀的实力和威望也会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另一个高度,这时一定会有墙头草敢于压注光秀,去和秀吉开战。

      只能说,从毛利家选择吃瓜看戏开始,天命就已经在明智光秀和丰臣秀吉之中做出了新的选择。

      不得不说,毛利元就死后,毛利家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仿佛天塌下来也不能耽误他们那颗只想吃瓜捡便宜的御宅心。

      就事论事,抛开丰臣秀吉极大的运气成分不谈,其实直到进行到横扫近畿这一步,光秀的计划都没出任何意外,只是原本最不需要担心的细川筒井这俩老铁,反而打乱了光秀的布局。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言归正传,再返回去看,我之前为什么认为光秀是想要与德川家康先订约,而不是杀害他——光秀当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下的协议与废纸无异,但他现在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和盟友,即使不能争取为盟友,至少也不应到处树仇,所以光秀从始至终应该对德川家康都没有杀意,最低诉求是武力逼迫家康签订停战协议。

      (不过德川家康反应过于神速,发现自己身陷险境后,根本不打算弄清楚什么情况,直接连滚带爬的先跑求了。)

      在光秀的推演里,自己兵变成功后,只要立即交好朝廷、请回足利义昭,拿到大义名分,应该是有这个时间的。而有力同僚当时都在前线作战,鞭长莫及,等他们回来开战,那就是日后的事了,不用提前把精力浪费在他们身上。

      再者近畿这群墙头草们就算不站自己,至少也是老老实实窝着不敢乱跳的。

      所以当时光秀谋局策划时,针对性最强的,应该还是双方距离很近,兵力又强的四国军团。

      虽然不知光秀到底做了什么,但看四国军团那原地崩溃的惨状,也能得出他肯定费了一番心血布置调略的判断。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很多人其实和织田信忠当初选择笼城的想法如出一辙,“太可怕了,谋反的竟然是那个老谋深算的明智光秀,这种人敢兵变,一定还有一万种后手等着,何况这时他攻无不克士气正旺,敢和他作对不会有好下场的!”

      光秀盘踞近畿多年,军功彪炳,鲜有败绩,这名将积威太盛,再想想其血洗比叡山之冷酷无情,本能寺背主之狠辣果决,加上明智军团对之死心塌地集体发疯,连人人畏如鬼神的织田信长都做掉了,还有什么是这帮人不敢干的吗?在座各位多少都亲身领会过这位“近畿管领”军威带来的压迫感,四国军团又是个土豪联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部分首脑接到光秀半逼半诱的书信后,本就心生怯意,再看织田信孝、丹羽长秀这俩战下手不问青红皂白,先斩同袍的骚操作,更觉得杀了日向守的女婿这仇结大发了,明智军团本就已经杀红眼了,没准一怒之下大军须臾就至,谁也没有勇气对抗这样的光秀,直接也学家康跑求了,只留下自以为决策英明神武的织田信孝和丹羽长秀,呆滞看着剩下的小猫两三只,风中凌乱陷入沉思……最后这俩不堪重压,也干脆跑求了。

      本来对光秀威胁最大的四国军团,因没打过高端局,被秀到溃不成军,瞬间就变得完全不是问题。这应该是光秀本人威势加调略手段,还有信孝、长秀遇事慌张一通反向操作,导致多种原因并症齐发的结果。

      不过说起明智军团集体发疯,就不得不再考虑一个问题:谋反这么大的事,明智军团中高层干部到底知不知情,为什么一个个看上去都义无反顾跟着光秀干这大逆不道的事,甚至愿意跟去山崎尽死忠?

      前文上过实证,这里直接出结论:

      第一、明智光秀待下温和怜悯,有担当,能负责,还护短,在当时是少有的能为部下人生负责到底的主君,人格魅力足够高。

      第二、明智光秀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稀世名将。跟着光秀连年打胜仗,甚至多次以寡敌众都赢了,谁跟着这种主君,都会对其有种迷之信服,认为他既然敢干,那就有相当的成算,忠心加信任,最后就变成了死心塌地的敬服,光秀才能将军团指挥得如臂驱使、指哪打哪。

      第三、自己满心崇敬、信任的主君一再受辱,明智军团高干都是看在眼内。主辱臣死,本就是封建道德观之一,得知光秀决定谋反,没准这帮人会觉得早该如此了。再加上对光秀能力的信任,自己尽忠的结果还很有可能一步登天,没道理反对。

      第四、明智军团中高层和光秀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光秀判断明智家未来必定下场凄惨,只有谋反才能重开一条赛道,高层认为光秀言之有理,到那个时候,自己必然也会随着明智主家一起完蛋,不会再有任何前途可言。

      加上本能寺之变直到山崎之战这段时间内,明智军团所展现的士气、战损比(烈度),再观其中高层大多死战不退、不逃、事败后还纷纷决绝殉死的事实表现来看,可谓军心如铁难夺其志,中高层干部大多没有任何犹豫,都是在不顾一切为光秀尽死忠的。

      所以我倾向相信明智光秀在谋反前,是召集过高干开密会,全盘说了自己的打算的。光秀知道,用欺骗手段固然也能将军队带到京都,但当部下发现被自己欺骗后会做何反应,光秀是不能掌握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光秀是不能也不敢赌“即使他们发现被我骗了,也没法回头了,只能为我奋勇尽忠”的。

      还有个很有说服力的旁证就是,上面举例说过的四国军团,完全就是个悲催的对照组。在军中上下没有建立足够信任的情况下,纸面实力再强也没用,遇事不但发挥不出战斗力,反而容易分崩离析。

      既然如此,与其用欺骗的方式领军谋逆,倒不如一开始就坦诚相告。在性格篇我也分析过了,明智光秀一向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因此那段逸话很有可能发生过:光秀召集高干开会,将谋反计划直言相告,并拔出佩刀,掷地有声:我心意已决,再无更改,你等若有异议,但用此物,斩光秀首级。

      一番话说得群情激奋,高干们伏地痛哭,纷纷表示自己绝无二心,愿为光秀尽死忠。

      这才能有后面明智军团似乎集体疯了的表现。

      将心比心,如果按照某些说法,光秀是用欺骗方式领军犯上,账下竟无人得知他真实目的,那么中高层军官一旦发现被光秀利用绑架,明智军团的反应就算不像四国军团那样直接炸了,也不会好到哪去。

      因为还是以四国军团前车之鉴可见,那个时候军心一旦动摇,完全可以选择也跑求了嘛!就算光秀治军治下的手段再厉害十倍,只要被部下发现其人品堪忧、满嘴谎言,那必然谁也不敢给他卖命的。

      所以直到近江战略的圆满实施,光秀所有部署都是成功的。虽然大亲友细川藤孝立即剃发出家,表示出“吾与逆贼势不两立”的决心,坚决要为信长公守节,但这里面有蹊跷,我后面再说,先看筒井顺庆。

      通说里,筒井顺庆能从一个曾到处流亡的倒霉和尚做到领大和国40万石的国主,明智光秀为之付出良多,不仅数次亲自援助,还是因光秀的鼎力运作,信长才将大和国赐给顺庆,可以说,光秀和顺庆不仅是风雅道上的同志好友,更对顺庆恩重如山,于情于理,顺庆都应有所回报,因此还有着“发现顺庆背叛朋友忘恩负义后,豪侠岛左近愤而出走”的逸话。

      本能寺之变后,筒井顺庆阳奉阴违,嘴上服软表示支持光秀,但实际行动上却用征兵费时等借口一拖再拖,直到光秀决定在山崎与秀吉打大合战,顺庆都是嘴上答应,光秀信以为真,领军到了约好的汇合地点洞岭后,才发现顺庆毛都看不到一根,催促再三也只等来大和一国的沉默,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时候撤也来不及了,光秀只得孤军迎战秀吉,最后因兵员数量差距过大而惨遭败亡。(通说是一万多对三四万的巨大差距。)因这典故太有名,日本还有个成语就是“洞岭之观”,来形容对亲友见死不救作壁上观的冷漠举动。

      现在还有说法认为筒井顺庆并未嘴上服软,而是一直中立,我是不认同的。

      因为多方实证表明,6月10日,光秀还派人催促大和出兵。而6月12日,明智军团已经到达了山崎天王山。

      也就是说,如果筒井顺庆没有给出任何承诺的话,光秀很可能会提前考虑改变战术,放弃野战。毕竟在光秀看来,自己1万多人,加上筒井顺庆的1万多大和众,和秀吉方3万多是完全有的打的,只要人数差距不太大,光秀对自己还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才敢带着1万多人主动出击,抢占天王山要地,迎击秀吉3万大军。

      这也能解释得通我二十年前的一个疑问:光秀明明知道山崎合战的胜败至关重要,为什么还要分散相当一部分兵力,比如秀满等重臣战将都没有去山崎,而是带兵驻守各城,这部分兵力也有大几千。

      因为在光秀的计算里,自己1万多加筒井1万多,近3万人马都归自己指挥的话,首先人数上就不虚,其次对自己军略有自信,再加上秀吉中国大返还虽然行动迅速,却也是一群强弩之末的疲兵而已,绝不能给其休养生息的时间,反倒一举击溃方为上策。其余什么信孝、长秀、摄津众,光秀根本没将之放在眼里。只要秀吉带回来的是疲兵,人数差不多,自己这边又占据地利和先手优势,怎么想都十拿九稳。

      这才是明智光秀敢以1万主动迎击3万敌人的原因吧!

      如果光秀没有得到顺庆的回应,知道自己势单力孤,那么为了稳妥起见,他最可行的战略难道不是集结所有兵力,殊死一搏,或者先退回丹波老巢固守,拖到义昭回来再做打算吗?

      如果加上光秀分散各地的驻军,光秀当时完全能集结2、3万人做困兽斗的。在这种情况下,秀吉军团占比极高的疲兵,是没法和背水一战的明智军团比战斗意志的。

      历史上的明智军团,在1万打3万的极端差距下,前期也打出了局部小优,更是打出了让人震惊的战损率——人数差距如此之大,两边伤亡人数竟然都是三四千,这足够说明问题了。

      明智军团的高昂士气,竟然在山崎之战开打后都没崩,才能打出这个烈度啊。

      只不过随着时间拉长,秀吉联军人数优势还是渐渐体现出来,在斋藤利三突击失败,明智军团大部分高级将官都为光秀战死后,终于出现了逃兵现象,这是要被打崩的预兆,事已至此,光秀再有能耐,也无法控制场面了。

      至于后面败走胜龙寺根本不用讨论,山崎之战之后,明智军团算是彻底崩了,谁来指挥都无力回天。事实上,本身山崎之战就是个神仙难救的场面,能打成这样,光秀已经尽力了。

      也有记载称,山崎之战时,天命不再眷顾光秀,当天一早就下起了雨,这场雨让光秀最得意的铁炮本队完全没法派上用场。

      而得知明智光秀率几百亲兵败走胜龙寺,山崎之战终于赢了后,秀吉的士兵大都直接脱力瘫倒在地,追都不想追了,这才让光秀等人有机会撤离。

      由此可见,虽然山崎之战从局部擦碰对峙到结束不过1天,从真正主力交火算起不过3个小时,明智军称得上是速败,这个场面不算好看,但其战争烈度还是比较少见的,秀吉赢得绝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

      所以如果讨论“本能寺之变后,明智光秀有没有可能翻盘”,在以上种种事件接连发生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办法翻盘。

      但如果让光秀能带着记忆重来一次,却未必没有机会。

      光秀或许可以提前全力以赴,集结全部兵力打崩四国军团,挟此余威强压大和,筒井顺庆这种人为求自保,必然不敢虚与委蛇,只得半推半就带兵入伙。

      这样一番操作之下,或许山崎胜负就未可知了。

      光秀虽然文化水平很高,但其实骨子里是个武将,还是一流的刚胆勇将,纵观各国历史,任何立下赫赫功勋的名将,都有敢于豪赌的一面——和筒井顺庆这种“干大事而惜身”的人有本质区别。这种人……你跟他谈什么交情哀求他出兵帮你,他反而会越发觉得你离了他不行,认为站你肯定不稳。对这种人的正确处理思路是,直接彰显武力裹挟他上贼船就行,他只要迈出第一步,不管怎么迈出去的,后面的一切就都由不得他了。

      至于光秀读档重来之前为啥没有想到这番操作,或许他想过的,只是多年感情,让他轻信了筒井顺庆的口头承诺,也就没有使用武力压迫。

      因为光秀自己就是个信守承诺、非常重感情的人,政治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天真,才导致布局时出现了错算。

      他早该知道,这个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守信重诺、一言九鼎的。政坛里,大多是这种顺风转舵、明哲保身、见利忘义之徒。

      光秀最后赌输的不仅仅是武运,也是人心。

      所以如果给光秀再来一次的机会,虽然确实有可能查缺补漏,从绝境死局中找到胜机一举翻盘,但他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和信长公一样,非常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只相信自己和武力的人。(信长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具体论述过程见《本能寺之变的本质和内核》篇)。

      即使重生一次拿到最终胜利,光秀最后或许也终将转变为“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悲剧。

      作为明智家二十四年死忠,此时却真难说我到底愿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好”结局。

      自来有个褒义词是大智若愚,但反过来大蠢若智的人也未尝没有。

      筒井顺庆的做法确实保全了家门,现在很多人以结果论纷纷称赞他会站队是聪明人,但却完全没想过,若他当时站队光秀,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细川藤孝姑且不论,筒井顺庆可是实打实能随便拉出1万人的。

      明智光秀若能得大和国鼎力相助,其体量是秀吉那1万来个长途跋涉的疲兵管的起的?

      四国军团原本满编制2万多,听到本能寺之变的消息后,直接夜夜溃逃,没几天只剩下几千了,光秀一人就给了这么大压力,筒井一旦表态,我怀疑秀吉联军直接要再炸一次。

      其他墙头草看到光秀这3万多人,还敢不敢公开站秀吉?

      冷兵器时代其实大多打的就是个气势,这种威势,谁也不敢掠其锋芒。

      而光秀之所以深信筒井顺庆会按约定出兵,恐怕也不完全是出于友情考量,可能在光秀看来,自己本能寺之后连番操作,已经展现出了问鼎天下的实力,巅峰国服选手实力带飞,不送包赢的局,筒井之流没理由不敢跟着赌一把。显然光秀一旦成功,筒井从龙的收益真就无法估量。而反过来想,谁都知道筒井顺庆和光秀关系亲密,筒井不站光秀,站谁都免不了要被事后清算的。其中利害关系在光秀这样英明刚胆的人看来足够一目了然,何况之前交往亲密还给过重恩,利益、恩义各方面道理都占尽,于情于理光秀肯定都想不通哪个蠢货会不站自己。

      筒井自己应该也知道这点,但他早吓破了胆,一心想的无非就是“还是保命要紧,哪怕被战后清算减封都能接受,什么家国大义、逐鹿天下之类的统统别来沾边……”所以才有他提前和秀吉会面密谋交换誓书的这种通说,想当然就是在那时,秀吉给出了所领安堵的许诺,才争取到筒井顺庆的袖手旁观吧。

      虽然我能理解筒井顺庆只求平稳,不想把大和一国赌在光秀身上的保守心态,但因为我的立场永远在光秀这边,所以还是忍不住对他的所作所为十分愤慨。

      不过我作为一个高调的明智粉,写东西会出现这种程度的倾向性也是难免的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明智光秀本能寺之后的战略布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战术布置不够坚决,且只输在两点:一、毛利家好谋无断坐失良机;二、筒井顺庆目光短浅忘恩负义。

      如果毛利家果敢能断,大和众义无反顾,或许明智光秀根本不用考虑如何“翻盘”,十有八九能掀起惊涛骇浪,建起他理想中的新世界。

      只能说,成败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