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艾莉泽·舍恩 ...

  •   艾莉泽·舍恩
      Elise Schoen

      (1922年生于维也纳)

      她可能有强迫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或者精神分裂,不过从未得到过医学证明。总而言之,和她老爸一样,很多形而上的毛病。

      她出生在1922年,在大学注册的时间是1939年,还没有十八岁,踏入这个圈子——充斥着讨厌的纳粹分子、更讨厌的左翼分子——或许太早了。她坐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的板凳上,期间不时被移居国外的冲动、“感情起伏”和纯粹的不幸卷到别处。1942年底,她提交了一份关于白俄作家“西林”——也就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论文,被教授以政治理由驳回了。时隔一年,她用失眠的后半夜勉强写出了《契诃夫戏剧的现代叙事》,获得学位。

      1957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言情小说,情节都是大路货:陷入初恋的年轻情侣,战争死人、死更多人,猝不及防以悲剧收尾,笔触非常天真烂漫,好像战败后的惨淡十年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后来她承认这是少女时期的作品。小说反响平平,吸引了若干敏感的女性读者和一个美国大兵,也就是艾丽卡·普芬尼希的丈夫奥利弗·伯克。

      两年之后,《罂粟花冠》面世。这本书风格大变,令人痛苦,折磨作者也折磨读者:一个女人在等待中生活,她的等待是绝望的,她等待的具象化人物已经死了。她无声祈求别人把她救出去,但是没有谁理解,他们只觉得她脾气很坏。

      紧接着在1960年,为了声援京特·冯·拉特状告法国记者佐尔蒂科(“此人宣称二十二年前的恩斯特·冯·拉特谋杀案是情杀,玷污了亡者名誉”),她写了一本108页的小册子,内容是她对已故恩斯特的回忆,这些记忆温馨动人,但总有些不对劲的地方。读者明知湖底潜伏了怪物,却只能看见阳光照亮的水面。在结尾,她没忘记将恩斯特的死归咎犹太人的罪恶。书销售一空,官司打输了。

      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初,她都在断断续续写作《五芬尼小说》。作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像对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戏仿;第二部模仿海因里希·伯尔,捏造了一系列对主人公的报道;第三部分变成了充斥反英雄的伪硬核小说,讲述了一群飞行员好汉的徒劳战斗和乱七八糟的私生活;第四部分里,前文男主角的鬼魂登台发声,故事回环往复。最后一部分属于后记,一个贯穿全文的角色交待了各个人物的归宿,以及他如何让死者们在小说中得到救赎。接下来是后记的后记,另一个人物跳出来,表示之前那人还是胡说八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幕后作者。

      小说勉强卖掉了几本,不过得到了评论界的一定关注。“自娱自乐,她又在自娱自乐。”居住在西柏林的酒吧老板兼专栏作家米哈伊尔·米哈耶夫写道。

      她的其他作品还包括:短篇《星尘》,讲述一个女人在空袭期间没能来得及抢救已故爱人的照片,轰炸结束后她去找男人的父母,没想到老夫妇的房子也被击中了,他们失去了一切——包括儿子的照片。女人徘徊在废墟旁,难以相信男人存在过的所有痕迹就这样化为乌有;一部色-情化的圣塞巴斯蒂安传记,其中三分之二篇幅在津津乐道他的受刑;中途放弃的家族传记小说。

      回顾一生时,她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羊绒和骆马毛衣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