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难民”阮大人 ...

  •   魏风见那苏章公公一走,他家主子就愁眉不展,他哪里能忍心呐,得用点其他的事情吸引麾下的注意。

      “麾下,顾家的日子过得更难了,这可怎么办?”

      顾家的日子会短暂性的更难,在他想出这个主意的时候,他也就料想到了今天的局面。

      他之所以会想出每家每户发20两银子的主意,最主要是因为这样做既不会引起皇帝的疑心,又可以解决顾家目前的难题。

      但他之所以敢于实践这一想法,实在是因为有萧秦这样的好皇帝在为他把关!

      他根本不用担心10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到野岭县那样的穷乡僻壤之后会引起的无穷后患——皇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嘛。

      如果单单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亲人,而害了一方百姓,他是绝不会允许自己这样做的,外公泉下有知也定会跳出来把他暴打一顿。他只会另外再想办法。

      可这样做的后果是福泽一方又何乐而不为?

      “不用担心,最多再过半个月,皇上鼓励科举的政策就会出来,凡是通过科试有资格参加乡试的生员考试的一应费用全免,还包吃住包路费,考上的还有银钱奖励”

      庄宴说着顿时来了兴致,好似方才的忧愁已经烟消云散。

      魏风听到如此惠民利民的政策也很高兴,一改平日的面瘫模样,甚至有些眉飞色舞“果真?那顾大就不用把全部钱都存起来了!麾下是如何得知的?”

      庄宴卖弄道“我猜的”

      也的确是他猜的,至少一半是他猜的,另外一半是他得到的可靠消息。

      明年就是三年一次的乡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萧秦这么些年来把全国的官吏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上一批杀一批,杀完了流放完了,总得要人来当官做事。

      那么就得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参加科举,选更多的人出来,以便于将来好用好杀。更何况三年一次选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怎么赶得上萧秦杀人的速度。

      他都恨不得把三年一次乡试改成一年一次,但又拉不下脸来,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是三年一次。

      再说一年一次岂不是就暴露了他杀人狂魔的本性?赤果果在说他杀了太多的官,三年一次都不够补给的。

      所以对于给点住宿费、伙食费、路费、奖金的鼓励,给更多寒门学子参加科举的机会以及未来人生的希望,完全是有必要的嘛,也完全可以理解的嘛。

      萧秦的政治手段高吗?实在是高了!

      他相当于是拿很少一部分的钱,买了他的面子,得了百姓的赞颂,还得了更多的人为他卖命。

      那些奔涌而来参加科举的学子们并不知道,当桂榜、金榜上出现了他的名字,也就意味着他的脑袋已经别在了裤腰上。

      魏风以一种仰慕的眼神看着他的主子。

      他跟了庄宴这么多年,他的主子每次说猜的,都能百分百猜对,素有“常胜将军”的美誉。

      虽然猜“朝政”和猜“战事”多有不同,但他相信主子锐利的洞察力。

      经过这番调节之后,庄宴已经不想再为三天后的事情发愁,还有三天的准备时间嘛,先出去浪一圈再说。

      青州府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乃是阮慷此次进京有感而发,在返乡的途中不自觉便吟咏了出来。

      他为正五品衔,按理说是可以住在贤良寺的,但当他拿着自己的行李要住进去的时候,别人告诉他他官阶太低不能住。

      由于平时的俸禄也低,家里穷的叮当响,这次进京根本没考虑到住宿费的问题,为了能顺利回乡不至于被饿死,他只能租得起通铺。

      圣上对进京述职的官员赐宴时,他也没能捞到座位,连站着吃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外面干巴巴的等着别人吃完才能走。

      为了激励官员作为,当今圣上可谓别出心裁:

      赐宴进京述职官员:凡政绩突出、为官清廉者,赐座,坐着吃;平常官员,有宴无座,站着吃;劣官庸官,无宴无座,排好队在门口守候,看着别人吃,等里面酒足饭饱退席后,方许离去。

      圣上的这一举措原本应该是很好的,让政.绩较差的官员“知耻而后勇”。可如今却已完全被人利用。

      他不好去评判那些坐着吃饭的同僚们是不是政.绩突出,他只知道那些人都送了张拱很多钱。

      而他住不成贤良寺,捞不到座位盖是因为他没有给吏部尚书张拱“进贡”。

      别人少则几百两,多者不可计数的给张拱送钱。他两袖清风来去,自然讨不到天官的喜欢,没被罢官贬职已经很不错了。

      “大人好官好学问好诗,我听不全懂,大概知道个意思”同行赶牛的庄稼汉赞道。

      “你怎知我便是好官?”

      “大人虽为大官,却如此清贫,和我们老百姓一样穿粗布葛衣还打了好几个补丁,大人步行舍不得坐车,哪样看上去都是好官……”

      庄稼汉话音未落,旁边浓密的高粱地里突然窜出好几个黑衣蒙面人,这些人身手极快,手里明晃晃的大刀直接朝两人砍过来。

      可怜阮大人一介书生,又长途跋涉的赶路舍不得坐车舍不得吃食,别说反抗,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

      阮大人实在是不明白到底是何人要杀他这样一个五品芝麻官?他貌似也没得罪什么人。张尚书也不会为了他不上供而废这么大劲儿的要杀了他。

      换而言之,他根本没有被杀的价值。

      眼见着锋利的大刀和自己瘦弱的脖子只有分毫之隔,他能感受到大刀所散发出来的丝丝寒气。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突然从另外一边高粱地里同时窜出了两拨人。

      为什么阮大人确认是两拨人呢。阮大人别的不会,对事物的观察却特别的细致入微,他发现两拨人用的刀分别是南北所造,风格差异明显。

      当然这刀对于“神探”阮大人是风格差异明显,对其他人,完全是一毛一样嘛。

      那两拨人很快就将要杀他的人解决了,解决之后,他正要谢谢这些蒙面大哥的救命之恩,顺便再问问他们的主子是谁,可别人根本不给他机会。

      他坐在刚才激烈打斗了一番尘土飞扬的乡间小道上,始终想不明白是谁要杀他。

      现在更加糊涂了,又是谁救了他?

      他将吓的瘫坐在地的农民兄弟扶起来,安慰了一路,送到附近镇上,他才又继续赶路。

      要说阮大人为什么稀里糊涂的就参与到了“复礼党”跪午门事件中去了呢?

      完全是凑巧,那天阮大人述完职出宫经过午门的时候,看见二十几人齐刷刷的跪在午门前,神情悲怆肃穆。

      阮大人觉得非常奇怪,明明他进宫的时候,午门外没有跪这么些个人嘛。并且他们一个个都穿着朝服,大部分的官阶都比他高。就算比他低,人家是京官,理应高一截。

      他随口问了问守门的侍卫大哥,侍卫大哥告诉他,这是朝中官员力荐皇上废除太子。四年前的“国本之争”他也是力荐皇上废除太子之中的一员。

      虽然远在地方,但他还是非常关心朝政的,得知太子居然选了病重的皇七子,他当时差点没气的吐血。

      阮大人当年力荐废太子的奏折是上了一封又一封均是石沉大海,连个泡儿都没冒。

      如今竟然被他赶上了“跪午门”力荐废太子,他是想也没想就跟着跪在了后面。

      估计当时侍卫大哥也是一脸懵逼——我说什么了吗?您跟着去掺和干嘛?

      这一跪啊就跪了三天,天道又大,若不是他正处壮年之际身体硬朗怕真是顶不住。后来差点被打八十廷杖,他当时想,就这样死了,也是值得的,并没有半分后悔。

      在回家的途中,他才听说,原来是龙虎将军求情,他们才得以免受八十廷杖,还无罪释放。

      对那年纪轻轻就得了“龙虎将军”封号的庄晏,他是顶礼膜拜的。

      龙虎将军总是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部仰仗的都是有个好爹好大哥,是沾着爹和大哥的光得的封赏。可任谁也知道,龙虎将军单独作战无数,每次都打得极为漂亮。

      他虽是文官,却长慕庄家三父子在军事作战上的英勇与智谋。

      阮大人此番进京可谓是行程安排的极满(主要耽搁在午门跪请上)。

      由于多在“客栈”住了三天(其实没住都在跪请嘛,但没退房啊,房钱照算)多付了三天的房钱,身上的盘缠更是所剩无几。

      阮大人是走一截路坐一截车,吃的更是简陋,不到饿得不行坚决不吃干粮。还遭遇了杀手。回到家中楞是给折腾成了难民模样。

      难民阮大人到家后水也没喝上一口就有人来报,青州府下辖的十六个县均丢失童男童女若干。

      阮大人突然就明白了为何有人要杀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难民”阮大人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