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该是什么样的童年 ...
-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第一次听到《童年》这首歌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晚会上,那一年她第一次听到这么多的流行歌,第一次发现除了每一年的春晚还有那么多好听的歌。那一年,她八岁,已经开始思考什么是童年。
易瑶,女,确切说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小时候的她一直是父母的骄傲,有一副人见人爱的模样,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别人时总让人有一股想亲亲脸蛋的欲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善于心算和珠算,受父亲的影响,对数学和逻辑推理异常感兴趣。在那个全国响应“只生一个好”的时代,她也光荣的成为了独生子女中的一人,寄托了父母的一切希望,尤其是母亲的希望。
在这么一个小县城,母亲出生农村,父亲属于当时的“官二代”,父母结婚以后,两个人的工作都得到了当时很好的解决——供销社。然而没过多久,计划经济转变市场经济,大批的职工纷纷下岗,父母也未能幸免,年纪轻轻双双踏入下岗的行列。于是开始辛苦的打零工时期。父亲是家中最小,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苦力,也要跟母亲一起去工地打工挣钱。时间越来越久,情况依旧不见好转,父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柔弱的母亲也开始天天为了生计还有父亲的咒骂变得每天以泪洗面。而这些,他们都在易瑶的面前进行了很好的隐瞒。易瑶只记得单位大院里的叔叔阿姨对自己都很好,经常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会拉她到家里吃饭,跟小朋友们玩。其实,此时的爸爸妈妈却在阳光灼热的中午在工地里打工挣钱,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时间越来越久,易瑶还是发现,父亲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会经常打她,却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母亲则变得越来越爱哭,也容易因为贫血晕倒,她再也不敢满院子呼唤着爸爸的名字跟他哄闹,她甚至觉得每天恨不得离这个“恶魔”越来越远,不想让他回家,然而,他还是他的爸爸,每天还是要回家。有一次过年,爸爸好友家的哥哥在外面放烟花,烟花专门对着她的方向放,坠下来的火星子掉到她的新衣服上烧了一个大洞,回到家父亲二话不说将她打了一顿,说她不中用,让别人欺负。如果不是那一家的阿姨劝停,恐怕父亲将会对她罚跪一晚上。还有一次,邻居阿姨家的姐姐和她同时在画画,邻居姐姐用彩笔画了一朵小花,爸爸不断夸奖:“小静真棒!画的真好!”而她那段时间看到美术书上的人物素描插画很好看,自己偷偷得在学习人物素描,当她兴奋得将成果送到爸爸手里时,爸爸看都不看,直接捏成团,扔到很远的地方:“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她的那一刻是心碎,从此再也没有将自己的画作给这个称为“父亲”的人看。也许她那时候还不明白父亲的“望女成凤”的心情,只是觉得,如此暴戾的父亲她宁可不要。十岁那年,单位实在运转不下去他们搬家了,租住在单位改建的筒子楼里,里面住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再也见不到以前的好玩伴了。
于是,那时候才十岁的易瑶矛盾了:“为什么给了我最幸福美好的童年,却让我再承受不幸,为什么我们家不能像别人家那样和睦?天天只能对着父亲的责骂和母亲的眼泪。”于是,她迫切的需要新的友情,一个能听自己诉苦,能让自己很开心的伙伴。于是,许晨阳闯入了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