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少年的结束 ...
-
朋友在网上发给我了一篇回忆少年时代的文章。虽说称此人为朋友,但其实不过只是泛泛之交。我和他初中三年同学,但如今和他说过的话一句也想不起来,甚至他曾经是何等容貌也业已溶化在了记忆的泥沼。
我花二十分钟看罢通篇文章,少年时代的我作为一个类似跑龙套的角色在文章中出现了一次,并且丝毫没能给我带来亲切感。虽说文章中实实在在提到了我的名字,但无论如何苦思冥想,都实难把那个名字与自身的我联系起来,于是只好开始怀疑朋友的回忆。我在电脑前考虑了片刻,最终问了朋友的电话号码,并打电话过去。当然,我不至于因为那个文章中的我而耿耿于怀特地打电话过去质问,说到底那只不过是篇文章罢了。
电话在接通后很久才被接起,那端传来一个完全陌生的声音。“我是何策。”我自报家门。
“知道知道。”那个声音似乎莫名的热情,“算算,算算,我们有多久没见面了?”
我耐下心来仔细计算,初中毕业到如今已有五年,其间唯一一次的同学会我因在旅行而缺席。“五年。”我说。
“对呀,都五年没见了。”那个声音由热情转为了感慨,“近来可好?”
我不知朋友所说的近来是毕业后的五年还是指我的近况,因为无法确实把握时间跨度,于是只好敷衍说:“就那样,马马虎虎。”
“现在人在哪了?”
“廖市。”我说。
“大学?”
“是。”我走到宿舍的阳台,一面回答一回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
“廖市可有趣?有空的时候我过去玩怎样?”
“欢迎欢迎。”我嘴上答应,心想何必说这种没有兑现日期的废话。“想问你个事情,刚刚看你文章时想到的。”我及时打断彼此的寒暄,毕竟电话是我打过去的。若不如此,朋友为了不冷场,势必继续喋喋不休问个不停。
朋友没有出声,电话那端传来屏息敛气凝神聆听的气氛。
我把贴于左耳的手机换到右耳处,空闲出来的左耳敏感地传来一丝凉意,“想问下少年何时结束的?这么问似乎有些奇怪,但问题确实就是这个,从文章中看来,我们的少年已然结束。”
朋友在电话那端沉默了好久,我透过雨帘望着对面宿舍楼阳台上一个抬头望天的男生。“这个……”朋友好歹是开口说话了,“一下子还真讲不清楚,不过我们的少年时代已经结束是确信无疑的。”
“何以见得?”
朋友假装咳嗽了两声,“你我都已经成年了嘛,身份证上写得明明白白。成年人如何还能被称作少年呢?成年人若继续占有着少年的称谓实在有些不负责任,你说对吧。”
我不可置否的嗯了一声。
“少年时代的人是容易被宽恕的,国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成年人也不能和少年斤斤计较,生活中充满了优势。”朋友似乎开始对自己的解释有了信心,语气渐渐变得坚定,“显而易见,这种优势在我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如今可以堂而皇之进入网吧,去宾馆居住也要登记身份证号码。”
“也就是说过了十八岁就已不能算是少年了喽?”
朋友沉默少顷,“不,这么说也不正确。十八岁确实是个分界岭,很多东西在十八岁到来的时候都悄然改变了,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浑然不觉。不过对于是否是少年来说,十八岁这一标准又不那么确切。在我看来,少年的结束应早于十八岁,但究竟早多少我也讲不明白。那是一种感觉,你可明白?”
我想了想,老实回答,“大概明白。”
朋友在电话那端传来咽口水的声音,随后继续开口,“是一种概念上的结束。反正从那个时候开始,被少年所拥有的东西再放到我们身上就会变得格格不入。”
“比如?”我问。
“比如……比如,早恋、顽皮。这些字眼已经跟我们划清界限,再无跟我们发生关系。喂,何策,你说还会有人这样说我们么?”
“没有。”对面宿舍的男生依旧在望天,我不由好奇地也学着他的姿势抬头望去,然而天际除了灰蒙蒙的雨云别无他物。
“就是嘛。”朋友提高了语调,“这是少年时代的专属词汇,我们离开少年时代有些年头了。”
朋友的解释完备且有力,不由得让人心悦诚服。我继续寒暄了几句随后挂断电话,耳中仅剩下雨那如蚕宝宝啃食桑叶般的声音。再次向对面宿舍看去时,那个抬头望天的男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