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连“孟克的吶喊”仿图.简略版键连:
http://ww1.sinaimg.cn/mw690/0065L6Mwgw1f0szfkvj4oj305m07rq3k.jpg
------以下为新增部分的作者有话说:
因为有人反应看不懂,安平在几经考虑之后,还是决定插播在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这文的构造好了,虽然解释这种东西好像有点冏……
若觉得一看下面觉得『哇咧怎么这一长串?!』,或觉得看这么多解释反而扫兴的妹子们,自主略过就好。
安平是有自觉自己这篇文的结构是有点非典型……
这文格式跟日记的差别最大的是:日记多是实时发生事件的记录,这篇文却是从事后回忆的角度来写,没有明确标明事件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所发生的。所以安平才把文名取作「回忆录」,而非直接用「日记」二字。
其实这篇文就是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出发,里面的内容都是用主人翁虞春的口吻去写的一篇回忆录,依主人翁虞春亲见亲闻的经历,在多年后再回头来跟大家铺陈叙述一件件过往曾发生的故事的,所以里面是有一些时间线交叉的情况。
因为是用回述法在写故事的,加上主人翁虞春又是个思路跳tone的人,所以有时当他回述到某些事件的时候(如:事件甲),可能会顺带写上除感想吐嘈以外其它跟事件甲有关、但实际发生的时间线乃比较靠后的事情(如:事件乙丙丁等),然后将事件乙丙丁等插楼在事件甲中一起写出来,充实事件甲的内容……
这是由于某些情事在事件甲发生的当时,从主人翁虞春的角度是无法立即知悉的,须待事后听说询问,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还有这段内幕。于是他在提笔撰写回忆录(就是本文)时,干脆一并挑出来集中写在一起。
比如章节三虞春因为提笔到张龙赵虎,就先将春花案的剧情中断,插楼先来介绍一下他之后与开封府混熟后所了解到的张赵二人的为人与感想,顺便举了些事例,让大家了解这两人的背景性格后,才继续说回春花案的事情。
在时间线不同的地方,安平有尽量使用如『事后,某某某说』、『事后,怎样怎样』、『时隔多久,才知道当时原来如何如何』等词句,以及在插完楼后要接回前述事件时,会有诸如『让我们说回xxx』、『让我们回到xxx』、『我要提笔回到当时xxx』等类的用语提示转换,好让各位能明白时间上的差别。
由于本文主文在描述回忆中的诸事,所以在文中叙述时的用语大多是使用『当时』、『彼时』、『那一阵子』等方式来阐述与展开。
与此相对者,乃文中另一条有别于主文回忆、在安平的大纲上称为『即时线』的东东与主文并行,这部分是描述虞春在多年后回到汴梁来,决意宅在家中开始撰写这篇回忆录的『现在』所『即时』发生的事件。这部分在各小节的开头都有明确用各种诸如『虞春今天因如何不如何,是故不想或不便提笔写回忆录,所以出门或在家中遇到何人何事』等等的方式提点出来,比如本文在已发的晋江章节第五章中,文内标号(四十四)节的地方……看到后面的妹子们应该有发现到这一个部分。
或许是安平做的还不够好,所以无法让大家都能一目了然其中变换,本文大架构与已成,但关于这一方面,安平在其后可变动的范围会尽量努力改进。
其实一开始安平起草这篇文的时候是用有点照小品文的形式在写的,心血来潮时就写几段,之后累积多了才连缀而成。因此前几章的构思有点偏主题式,后头因阶段性主事件出现,连贯度会提高许多。
文中除一些插楼事件外,其实大抵也都是顺着过去的时间线慢慢道来的。
倘若各位不嫌弃,可多试阅上几章看看,若实在不对味而无法继续……安平也很高兴各位几章下来的阅读,初次写文,善意指教,安平皆是感激。
对于故事格式的说明大抵便是如此,废话多了,若要再啰嗦得更细,也怕会破坏部分人看文的乐趣,只希望安平以上的解释,不会反而昏了大家的脑袋才好。
另外,有关在正文底那些「批注」的部分,安平曾在晋江章节第十章的文底说明过,在此便不赘叙了。
最后,感谢并佩服耐心将这一大串聒絮话看下来的人,安平本来真不想这么啰唆的……真的……请看我真挚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