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南郭先生 ...
-
这个女人,开始变得可疑了起来。
她的所作所为,从表面上看,当然是为了齐国好。可我们不禁要问,钟无艳一介民女,远在五百里外的无盐邑,是怎么精确地掌握了朝堂上的风向,得知齐宣王身边无人之后,立刻火速赶到临淄的?
莫不是她有天眼不成?
抑或是……有人混在宫里在给她报讯,时刻通报临淄的政治动向?
要混进齐宣王的宫里其实并不难。齐宣王好大喜功,喜欢热闹。
《韩非子》里曾经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就算是现代维也纳的交响乐团,也很难凑齐三百个人的规模。可见齐宣王对排场的爱好,实在是很夸张。
有个南郭先生混在这三百人的乐队里,捧着个竽装模作样,跟着别人陶醉摇摆,一直在装逼,从未被戳穿,每个月白拿工资。
后来,“宣王死,湣王立”,湣王喜欢一个个的听独奏——南郭先生卷铺盖跑了。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典故,是小学文言文的内容,相信很多人张口就会背。
我们知道《韩非子》讲的是帝王之道。这个故事是用来告诫君王,要善用人,用对人,严于考核,把那些光说不练的家伙尽快剔除出公务员队伍。
可是,如此严谨的法家大佬韩非,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来举例呢?
南郭先生不是一般人啊!首先他政治嗅觉灵敏,知道齐宣王好大喜功,乐队里的人越多越好,自己没有被戳穿的危险。
其次他演技超群,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都没被国王看穿。
再次,他一定非常善于经营人脉。就算齐宣王看不出来,这么多年过去,身边的专业乐师一定早就看出他并没有吹奏一个音符。可却没一个人揭发他,可见他们都被南郭先生搞定了。
最后,他善于分析形势,懂得急流勇退。齐湣王即位,他审度形势,麻溜就走,一点也不留恋安逸。
有这么大的能耐,他干点什么不好!
要知道,在古代,乐师是很低贱的职业。韩愈《师说》讲得很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挣的工资也不会太多。如果每人都是郎朗□□的待遇,齐宣王的三百人乐队得多大开销?邹忌、淳于髡他们肯定不干。
那么,八面玲珑、深谙做人智慧、怀揣奥斯卡小金人的南郭先生,又为什么心甘情愿,拿着不高的工资,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人精遍地的宫里,做一份不太体面的工作呢?
除非,他有别的理由,一定要长期混在王宫里。
大佬韩非也许已经看出蹊跷了。齐湣王即位后,南郭先生离开。《韩非子》里的用辞是:“处士逃”。
如果他光明正大的辞职,以南郭先生的口才和演技,随便编个老母病重,家里有麦子要收,宋国有一笔遗产我要去继承……
完全不是问题。
可是他却连理由都不找,干脆利落地“逃”了,从此沦为通缉犯,断了他在齐国的一切后路。
更加说明,南郭先生心里有鬼。当初他混进齐国王宫,多半是另有所图。
作为宫廷乐师,他可以不被怀疑地出现在很多重大的场合,见到齐国的重臣首脑,探听高层的政治风向。
他看到,邹忌、田忌、孙膑、淳于髡,这些能臣一个个都退休了,不再出席宫廷宴会。
他看到,孟子跟齐宣王话不投机,在某次酒席上争执之后,孟子黯然离开了王宫,坐上了去宋国的马车。
他还听说,齐宣王刚刚杀了他的王后,眼下后位空悬。
南郭先生下了班,收起竽,匆匆忙忙写了份竹简,将这个消息传到了五百里之外的无盐邑,递送到了钟无艳手里。
他们都不在了。齐国,等着你来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