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阿仄大人:
谢谢大人^_^
我查了一些资料有这样说的,牛耕最早起源不太确定,但是于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有确切文献纪录。单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国语•晋语》、《论语》,说明春秋已有牛耕,但并不能证明牛耕始于春秋;但是,从实物(一些出土的文物) 与文献资料相印证的角度出发,春秋时代之末,在秦、晋、卫、周、齐、燕等地牛耕的萌芽已经出现,即原始牛耕已经出现。而吴、越、楚等南方地区则完全还处于耒耜耕作阶段,或者说远处于锄耕阶段。由此看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牛耕的最早起源地,南方地区的牛耕技术是由北方逐渐传入的。
牛耕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是那时还没有推广,直到汉朝才开始有了2次大规模的推广。具体摘录一些资料^_^
我写的正是春秋战国末年,秦朝还没有统一时期,所以我文中才用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文中的河东地区也属于黄河中下游。当然可能会多少有些出入,大人见谅。
另:大人千万不要把我的文当成史书看。里面的东西可都是俺杜撰的。^_^
摘入资料一:
“犁”究竟起源于何时,按照冶金、铸造技术发展史的程序,应该是先有“铜铧”后有“铁铧”。目前,从全国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铜铧”发现极少,“铁铧”则普遍发现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战国时代为什么会铸造“铁犁铧”,这与炼铁技术的发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有牛不一定就开始牛耕,但有“犁”就具备了牛耕起码的条件,只有在牛、犁都具备的情况下,方可进行牛耕。单从文献记载的角度,牛耕始于春秋;但是,从实物与文献资料相印证的角度出发,春秋时代之末,在秦、晋、卫、周、齐、燕等地牛耕的萌芽已经出现,即原始牛耕已经出现。而吴、越、楚等南方地区则完全还处于耒耜耕作阶段,或者说远处于锄耕阶段。由此看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牛耕的最早起源地,南方地区的牛耕技术是由北方逐渐传入的。
1952年8月在徐州双沟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有一幅牛耕图,系二牛抬杠,一人扶犁。铧呈“V”形。
1959年秋在山西平陆枣园发现的东汉墓壁画中,有一幅牛耕图和一幅牛播图。它们所反映的牛耕、牛播情况分别为二牛抬杠和单牛曳拉。犁铧和耧足分别为等腰三角形和“V”字形。
在陕北发现的东汉画像石刻牛耕图有“二牛抬杠”和单牛曳犁两种,耕夫卷起裤管,一手扶犁,一手扬鞭。犁直辕,柱粗壮,稍高后曲,底短,铧作等腰三角形
从以上所谈的古代艺术作品的出土范围来看,牛耕技术的普遍推广,也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江淮地区及广大南方地区为早。这和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铁铧”出土地域范围基本一致。牛耕技术的出现与其反映到艺术生活中的形象,二者相距时代不会太长。从西汉之末公元前25年到战国末公元前221年,这期间不足三百年的历史。牛耕为什么主要反映在东汉时代的艺术品中,而在此之前的艺术品中没有涉及呢?想必它在农业生产中是一项重大的、崭新的发明,人们在表现自己的艺术生活时才将它吸收进去。同时,把生活表现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办到的。所以说牛耕技术反映在古代艺术作品中的时间,不是牛耕一开始出现之际,也不是牛耕出现很久之后。
摘入资料二:
西汉初年,由于经过秦末的暴政和后来的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实行“重农抑商”、“轻摇薄赋”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秩序较快地稳定下来,社会经济也恢复发展,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当时的冶铁业有很大的发展,国家实行冶铁私营政策,社会上以铁冶为业的人很多。富商大贾有冶铁者,小商小贩有冶铁者,诸侯王侯靠其政治权力冶铁的都很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冶铁业的兴盛给牛耕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制作强韧耐用的铁犁成为可能。
但是,西汉初年铁犁和牛耕的使用面仍然很狭窄,仍局限于黄河中下游的部分地区;淮河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仍不曾使用过铁犁和牛耕。《汉书•地理志》(下)曰:“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这里的耕作方式不用牛耕,而是用铲、攫、锸等。北方此时也并未普遍使用牛耕。从考古发掘来看,至今可以确认出有西汉前期铁犁的遗址只有一处,即山东滕县古薛城遗址。接近于这一时期的铁犁,发现也不多。这说明了此时的铁犁和牛耕技术未怎样推广。
汉代较大规模的推广牛耕技术有两次:第一次是武帝末年,具体主持此事的是搜粟都尉赵过。第二次是东汉前中期刘秀及明帝、章帝等……
摘录资料三:
确切记载牛耕的文献是《国语•晋语》、《论语》,说明春秋已有牛耕,但并不能证明牛耕始于春秋。所以牛耕的起源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战国时期,铁犁出现,牛耕技术进一步发展。到汉代,牛耕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从各地出土的牛耕图画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