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榉树祭 ...

  •   2012年6月1日

      她背靠埃斯特山,脚踏伊尔姆河,像一棵屹立不倒的树,始终焕发着咄咄逼人的光华。
      李斯特悠扬的钢琴曲子足以使它名垂千古,更何况她还有歌德,还有卡尔奥古斯特,还有席勒,还有尼采,还有巴赫,还有包豪斯……
      大多数城市,把历史和文化融于宫殿,融于遗迹,而她,则把历史融入自然。她。就是魏玛。安徒生说,“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她是如此之小,小小的街道小小的广场……她又是如此之大,她气势夺人的文化气场,她的无与伦比的历史积淀,让人一时无法全部接纳,而只能擎着头颅,虔诚的望着她。
      德国就其民族主干来讲,起源于诸侯纷争。魏玛因着自己的小,无力争雄,便远远的站在纷争之外。
      公元975年,皇帝奥托二世在这里大会诸侯,使这座千年古城首次载入史册。从1547年起,她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的京城。1775年歌德应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来到魏玛。
      他与魏玛的大自然共栖息,写下无数著名篇章,儿时我便能够背诵他的《漫游者之夜歌》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带,
      你也安息。
      当时年幼,并不晓得诗的真正意思,只觉得歌德之诗,跟李白所做的某些诗,意境上是很相似的。
      无论是歌德,还是李白,他们不张扬,不铺陈,静悄悄的将所有的情怀化在简单的语言上,不着痕迹的表露出生命的本质所在。
      而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我心中的故乡。正是因为这首小诗,在选取大学专业的时候选择了德语。零七年再读德语原版《漫游者之夜歌》,心中情意如泥沙俱下,泪水不可自止。
      而在写此诗之前,歌德就已经在1776年2月12日于埃斯特山的斜坡上写下类似漫游者之夜歌的der du von dem Himmel bist……并将它赠予自己的爱人夏洛特(Charlotte von Stein)。
      我有缘,将行脚驻留魏玛,在日出之时黄昏之际温存我儿时对心中另一个故乡的记忆。于是更迫不及待的要去印证诗的意境之实地。
      半日光阴转瞬而逝,一世的光阴似乎蹉跎下来。战争的号角在1939年吹响于欧洲。当我终于到达歌德做诗的地方,心中悲凉,反而大片大片随着时间的坍塌,降落在歌德曾经与夏洛特幽会的榉树前。
      就在歌德寻找灵感的毛榉树下,就在歌德与夏洛特幽会的毛榉树下,希特勒在此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遗址吞没了我的期盼,吞没了我的记忆。它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血泪的历史。
      1937年到1945年,25万人被囚禁,5.6万人被杀害。
      集中营内,一面是囚犯的黑暗生活,一面是歌德与夏洛特的爱情之树。囚犯们被迫服苦役,接受病毒等医学实验,有的人甚至被剥下人皮制造灯罩或者其他装饰品。而歌德与夏洛特的爱情之树,却因着自然法规的庇护,存活着,直到在一场战火中被烧死。
      此时此刻,面对死去的榉树,我只能——静静的祭奠它。
      晚风中我似乎听到了普利莫莱维的悲吟:我们言“饥饿”,我们言“疲累”,我们言“恐惧”和“悲痛”,我们言“冬季”——而所有的这些,都须别论。因为它们是由自由的人所创作和使用的自由的语言,其中苦乐,如人饮水。倘若集中营存在的时间再久一些,一种新的,更为严酷的语言便会应运而生。人们使用这些语言,无外乎是为了解释,究竟什么是在风霜中,仅仅靠着一件上衣,一条内裤,在饥饿和眩晕中逼视着生命的终点。”
      那个时候,莱维同布鲁姆,维瑟尔,伊姆雷台尔曼等都是这个集中营的囚犯;那个时候,他们肯定同其他的囚犯一样,听到了类似阳关的胡笳和羌笛一样的声音,心头的哀符,连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
      歌德说,“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作为个人来说,他们个个伟大;但是作为整体,他们又是那样的可怜。”这句话不想竟然应验,希特勒的出现为这句话加了一个最好的注脚。
      文明与残酷相离如此之近,让人窒息。
      当盟军的炸弹在德国上空倾泻而下的时候,与希特勒关系密切的人们认识到希特勒在感情上对历史建筑遭到破坏的担心甚至超过他对德国同胞死亡的担心。
      是啊,希特勒爱艺术,爱文化,爱知识分子。他崇尚歌德,崇尚尼采,他崇尚一切伟大的人并希冀从他们的伟大中找到发动战争的理由。不仅希特勒,或许还有很多人亦是如此。
      他们尊重他们认为是高雅文化的任何东西。对文化的着迷让形形色色的德国人发表了许多光缪的声明。最奇特的是1914年10月德国93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发表的宣言“告文明世界书”(To the Civilized World)。他们为德国的行为辩护,说他们是无辜的,他们的行为是必须的。
      他们说,其他国家不是针对德国军国主义发动战争,而是对德国文化发动战争。知识分子庄严承诺他们要为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遗产而战,他们认为这是和德国领土一样神圣的东西。
      身后,千年古城,艺术弘广;身前,野蛮如潮,寒峰如浪。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何,为何偏偏在这文化高度繁荣之地,诞生了残忍的集中营?”
      或许,我只能得出如此结论:
      有时候,野蛮恰恰是来自于高雅文化的内部把。
      而无论如何,战争的车轨在历史中碾压了痕迹在人们的心头,留下亘古的伤。也无论如何,战后的德国人民,已经并继续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也无论如何,集中营遗址已经成为一本最好的历史教材。它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它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它是废墟——新的人生,便从这废墟中迸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