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 ...
-
唐,贞元八年(792年)春。
这中唐时期的繁华,已像是《霓裳羽衣曲》的最后一段绝美乐章。
此时太极宫的承天门上刚鸣了第一声晨鼓。锦衣酒楼的老板娘孙氏躺在床上,听着由远及近的鼓声,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她伸出手摸摸,感觉右边床被空空,便知丈夫已下楼为开张做准备了,她听到赵老板那熟悉的擦店门声从地板下传来:唏哗——唏哗——。
她觉得自己的眼皮沉重得几乎睁不开。有一种挠心的急躁情绪与她缠绵了整整一夜。她在夜半似睡不睡的时候总是惊醒,然后两眼鳏鳏,渐渐将又入睡梦时再次惊醒。她在床上翻了几个身子,感觉头痛欲裂。她咬咬牙,起身下床梳妆。
孙氏坐在梳妆台前,将自己一头乌黑的秀发绾成一个平平的低髻,描了唇红又点了眉,将一把镶了珍珠的镀银菊花镂空梳斜插在额前微坠的发中。晨光不偏不倚地照射在圆滚滚的珍珠上,使它散发出柔和的乳白色的微光。孙氏披了一件短衫,缓缓地下了楼。
她看到她的丈夫,锦衣酒楼的赵老板,正蹲在门槛上搓抹布。孙氏伸着懒腰走到店门口,一眼瞥到对面胡饼店门口的遮阳棚子不见了,于是问赵老板:“对面的棚子是给拆了吗?”赵老板答道:“能不给拆了么!官人逮到这么好个罚钱的机会,怎么可能放过他们。”孙氏走到赵老板旁边,倚着门道:“外邦人不懂长安城的规矩,有了一铺还偏要在街上再划一块地来。”孙氏突然想起了什么,她踌躇了一会儿,有些遮掩地问道:“那个女孩子,是今天来吗?”
赵老板白了她一眼,明知故问地大声道:“你说什么女孩子?”他使着坏心,偏要她讲出“人贩子”这个词。孙氏本就对赵老板通过人贩子买婢女这种行为极为不齿,此时见赵老板照顾了贩人生意还如此不知廉耻,更是冷笑道:“还能是什么女孩子?一群断子绝孙的人骗来偷来或抢来的小孩子呗。还更有助纣为虐的在这儿嚷嚷呢。”赵老板把抹布往盆里一掷,溅出一圈的脏水。他瞪着孙氏道:“我要是有钱,自然会去雇人。你以为我愿意这样?”孙氏还是冷笑着:“我是再穷都不会昧良心的。人要是做了昧良心的事,下辈子就再不得为人了。”赵老板摆摆手:“大早上的我不跟你吵。反正这事已定下来了,你要是想做善事,就对她好一点吧。”
孙氏不再理他。她换了个姿势倚着门,沉默地看着街上人来人往。
快近中午时店里来了两个人,一个农民模样的男人和一个庶民装扮的小女孩,小女孩手里拿着一个红绡做成的提灯。男人大踏步走进来,带得女孩一阵小跑。赵老板忙从柜台后出来,满脸笑容,和这个装成农民的人贩子谈论着转手的价钱。
小女孩站在一边,低着头不言语。她外面的衣服虽是干净的,可里面穿的却像是一个辗转于旅途中很久的旅人,沾满灰尘和汗渍。她尚未及笄,头发虽绾过,现在也散乱的不成样了,完全像是个乡巴佬的没见过世面的土气女儿,如今身在繁华的长安城,被衬得愈加窘迫了。
孙氏注意到她手上紧紧握着的小巧灯笼。有灯笼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红灯笼做工精巧之极——极细的红绡严丝合缝地附着在竹篾子上,而极细的金线则完美地在红绡上绣出了一个龙飞凤舞的“九”字。这种灯笼绝不是普通人家能给女儿买得起的。这时,小女孩抬起头,毫无畏惧地直视着孙氏。她的五官生动,眼镜黑亮如棋子,清凉得像是一汪清潭,眉毛弯弯的,单看面相就知她极为机灵。她没有露出悲伤或愤怒的表情,正相反,她还有些好奇陌生的孙氏和这个新地方。
她神情坦然,仿佛被拐卖的是别人,而她只是个围观的群众。她手上抓着红绡灯笼,一点惶恐的神色都没有。孙氏知道这不是正常的反应,但也正因为这女孩姿态端庄且自矜,再加上孙氏本就是善良的充满母性的女子,女孩很快便博得了她的好感。
孙氏弯下身子凑近她,悄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
“奴姓苏,名九,年十三,洛阳人。”女孩说。她瞟了瞟孙氏的头发,“夫人的珍珠发梳很漂亮。”她补充道。孙氏笑了笑。
赵老板转过身子看了她们一眼,然后问孙氏:“她叫什么名字?”“苏九......什么九?怎么写?”小女孩垂下眼,用手抚着灯笼上的九字,“奴在家排行老九,家里人都喊奴九哥儿。”
人贩子和赵老板谈成后便匆匆离开了。店里客人渐渐多了起来,赵老板叮嘱孙氏赶紧让苏九换上男装出来帮忙。孙氏领着她上了楼。
孙氏递给她一套早已备好的男孩装,苏九望着她,问道:“夫人能帮奴找个地方保管一下这个灯笼吗?”梳妆台上面并排放着两个小小的象牙梳妆盒,孙氏指指右边的那个,示意她放进去,苏九道了谢。孙氏说:“我带你熟悉一下日后要做的事儿,跟着我。你放心好了,我们是不会亏待你的。”苏九顺从地跟着。下楼梯时,孙氏不巧回头望了她一眼,终于发现她的眼里有泪光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