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夹缝中生存 之四 ...
-
屈辱的莱比锡生活
为了让自己的子女有上大学的机会,巴赫不得不接受了各种苛刻的条件:“我要以我的起居言行做合唱团学员的榜样,我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给学员们上课!……服从监督和学校高级管理层所要采取的一切措施……。”他不仅要教学员们声乐、器乐,还要负责教授拉丁文。他们还要求他“新乐长不能写太戏剧化的宗教音乐”,甚至要求他“不经市长批准不得擅离城市。”
这那里是什么效忠的誓词,这简直就是束缚雄鹰的镣銙。巴赫为了生存,终于违心地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1723年,受聘于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长。
莱比锡是德国十分重要的商业中心,每年都会举行三次集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它还是一座有两万居民的大学城,也是重要的音乐交流中心。巴赫所在的托马斯学校在十五世纪改建为哥特式建筑,这为后来巴赫所营造的“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音效奠定了物质基础。
理论上来讲,莱比锡应该是一个更能让巴赫发挥所长的地方,但上文中我们已经看到,掌管权利的市政参议员们卑劣的品行。在这里,最麻烦的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难以处理的纷杂的人际关系。权贵们粗鲁的辱骂、不公正的态度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这使巴赫感到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音乐的执着信念,他就像是被深埋在地底深处的甘泉,一旦有机会钻出地面,他便乐思澎薄而出。他的乐思在生活的压迫下,如泉涌般跃然纸上。在他的音乐里你听不到消沉、听不到无助,而是充满了希望与寄托……
在莱比锡,乐长的责任非常繁重。负责管理唱诗班的日常活动、对乐谱和乐器的日常维护、对各大教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进行监督,但参加活动时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托马斯学校的疏于管理和恶劣的条件更是雪上加霜。巴赫不仅要组织、领导城内所有教堂的宗教乐事,每逢星期于和其他宗教节日,还得为托马斯教堂和尼古拉教堂写一首经文歌或清唱剧,还有一些应景的创作,比如耶稣受难日的受难曲、婚礼乐曲、葬礼颂歌、管风琴指挥曲等。或许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爱真得想人们所说的那样,接近于对上主的爱,巴赫似乎乐于接受这些任务,每接一项任务,他都能发挥出惊人的创作力。
在莱比锡的第一个圣诞节,他就写了3部雄伟的清唱剧。在晚祷的时候,教徒还演唱了巴赫新创作的《圣母赞歌》。由于巴赫的不懈努力和恪尽职守,才能有近三百部情歌剧乐曲的问世,但可惜的是真正流传在世的不到二百部,其余的都已经散失,或在巴赫死后,被当时处境困难的弗里德曼卖掉了。历史上多产的音乐家不乏其人,但几乎无人能出巴赫之其右。
路德派宗教清唱剧具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与教历明白规定的节日庆典有关,并且安排在宗教仪式的某一具体时间进行。总之,一年有五十几个礼拜天,巴赫就得写五十几首清唱剧。据记载,巴赫曾写过5部受难曲。但我们现在只知道3部,《马太受难曲》,无疑是巴赫宗教音乐中的重要作品。1729年(或1727年)4月15日第一次演奏,当时只不过招来一些尖锐的批评,说该作品太“戏剧化”了。这作品太庞大了,短视的莱比锡显然是不能理解的。莱比锡人可能喜欢某种明白,并且平谈的东西,或者说他们熟识的东西,而巴赫所呈献出的是他鲜活的心灵。
无疑的,巴赫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宗教音乐家,他把一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都献给了上主。作为一名路德派的信徒,巴赫以音乐企求信仰,以接近天国的边缘。作为一名音乐家,巴赫的伟大没有人会怀疑。但他是否是一位神学家,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虽然他通过了神学考试,并且擅长拉丁文。巴赫的音乐还表达出圣歌文本的神学架构。)他用数字向我们谈论神学,一种可以经由与它的亲缘而进入信仰的语言,相比较一般神学概念的抽象语言,他的音乐语言虽然同样的抽象,但却不难懂。他对数学的运作近乎神话
1733年7月,巴赫把一首“求主怜悯”乐曲和一首“荣耀归主颂”献寄奥古斯特三世。
由于市政当局所拨下来的经费少得可怜,为此巴赫上书市政局。他的真诚、求实和尖刻的口吻,都巧妙地柔和在这份有名的文件里。所有的细节都没有放过,所有的论据都经过斟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刻意追求简明精确的态度。音乐要激发人们的幻想,使人们接近那神圣而无以名状的彼岸世界,这就是宗教音乐。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利用绝对准确的音调,和最最严格的节奏来达成。这份陈情书反倒激起了他们的敌意。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老天好像臆要在这样的阶层里比其他阶层出更多的天才似的。”的确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双生子紧紧跟随着他。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的阴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坟墓(他先后两次结婚,共生有20个孩子)。他不得不一次又次得直面死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忍受生活所带来的磨难。他开始探求一条通住永生的道路;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开始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自我;开始用音乐和神灵对话……
1730年6月8日新校长格斯纳进行改革。在格斯纳的影响下,巴赫对正在欧洲流行的人文主义发身了兴趣,热中于希腊古代文化,巴赫这种新喜好之赐,我们才能欣赏到他的神话清唱剧,《腓比斯和潘的争论》、《心满意足的风神埃奥勒》和《海格立斯的当选》。巴赫领导音乐学社,在音乐学社工作时写了很多世俗的清唱剧,作品的旋律是轻快诙谐的,如《农夫清唱剧》或《咖啡清唱剧》。
在加入音乐学会时,他所提交的一部对乐理具有最重贡献的作品《我从天上来:圣誔节圣歌卡农形式的变奏》。这部作品展现了巴赫从精确与象征的音乐思考中所提炼出来的最精妙的形式。他所表现出对乐曲研究的精熟性至今无人企及,同时也证明了他的音乐技法源自传统的圣咏合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