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第十九章 ...
-
第十九章
事情查的自然不会这么快,应该说哪怕是有一点线索也不会马上报给政君和太子,要顺着线索查下去,毕竟线索这东西时时刻刻都能找到新的,还真不要小瞧皇家暗地里的力量,有些事,不过是他们不想知道,真想查,能隐瞒住的倒也不多。
但是司马良娣那里倒是查出了一些相当有意思的东西。
司马良娣的死是在她幕后之人的意料之外,谁能想到一个妙龄的女子毫无预兆,说死了就死了,如此的迅速,根本没有给她幕后之人布局的机会,尽管她幕后之人在接到她重病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安排了人,甚至听到太子选妃的时候还以为机会来了,结果半路被政君给截了位置,现在正在暗中等待着,打算再次送入东宫。
司马良娣的东西多数都已经处理掉了,一个死人的东西少有人会留着,而且那些有故事的东西,更是毁的彻底。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太子这里的东西他们是伸手不及,甚至他们其实是想让这些东西继续发挥作用的,就那么一两件小东西,都是夹杂着进去的,说实话除了司马良娣,其他人未必知道哪个是司马良娣送的,太子也不例外。只不过太子有个不算习惯的习惯,他喜欢把人送给自己的东西留个单子记录,因为他身边记忆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记得所有的东西的出处,他这个太子的身边更是不能有来历不明的东西,所以才有单子一说,倒是给内侍收拢东西提供了不少方便。
司马良娣送过太子自己绣的荷包,腰带,和一些香料等等,其他的东西都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个荷包的丝线浸过蜜香粉,一个金饰烛台的灯油也掺有蜜香粉。这个蜜香粉本身确实有震惊安神的功效,但是唯独不能喝山茶花放到一处,两个如果掺在一起,不但有催情的功效,还有致人虚弱,慢慢精神萎靡,直至死亡,而且半点不留痕迹,算得上是杀人于无形之中了。
过来报消息的小太监跪在地上尽量的缩小自己的存在感,还有些颤抖,谁看了这东西能不知道严重之处呢。
太子的心里已经是怒火滔天了,但是表面上确是丁点未显。太子这个人,他要是明明白白的把火气发出来倒还好,说明没什么严重的,他要是不支声,这件事情就在他心里生根了,他的手段就绝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了。
而且“你的意思是,东西查出来有问题,帮这个贱婢运东西进来的人也都查到了,但是人都死了?线索断了?你们是吃干饭的吗?”太子语气很是平静,可小太监的后背都已经汗湿了。
太子也知道,一个送消息的小太监能知道什么,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的问题在司礼监呢,那帮老太监,都是没后的人,都是皇帝倚重才有些权势,但是他们也明白自己的身份容易被人诟病,所以也够忠心。这关系到现任太子未来皇帝的事情自然是用心再用心,恨不得马上就查个底朝天,只不过这幕后之人的手段也不一般,竟然到现在还没有摸出个头绪来。
太子心里憋气,自然不会让别人多舒服,政君他舍不得迁怒,其他的妾室又在装鹌鹑,都躲的要多远有多远,只能把火发到已经死了的陈顺常。但是人死了还能有什么折腾的,太子怎么说也是读圣贤书的,过分的事情也做不到,就只是让人削了她顺常的位分,随便找个地方葬了便是。
政君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随后也就不在意了,一个顺常而已,这就是她的悲哀,天家无情,她又死的比较蹊跷,如果她有司马良娣那样的手段,也不至于这么惨。但是这宫里本来就是成王败寇,永巷中永远不缺女人。
虽然线索是断了,但是也不是一点有用的都没有,采买的那个小太监,有个弟弟还在宫外,娶的妻子是某个大官家放出来的婢女,这个大官曾经在成王的领地做过官,虽然那个婢女很快就死了,但是这不是查不出来的,只不过越好查,这些太监的心里就越怀疑,这么一条线,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成王和皇帝的关系说不上远,堂弟而已,但是比起皇子,身份到底有些尴尬,他不过是因为父亲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才能继续袭王爵,否则的话,应该是变成侯爵的。天高皇帝远的,对这些王爷们肯定是监管有漏洞的,怎么说也是皇家人,不是他们那些官员说管就能管的。何况也不能一天到晚的盯着人家不放,人家反咬一口,反倒无处脱身了。
成王和皇帝的关系一般,但是他和另一个王爷濂王的关系不错,父辈就是关系好的,自然就延续到儿子这一辈了,其他人的关系就一般了。涉及到了王爷,他们这帮太监也不敢擅自往下查了。
东西送到皇帝案头,皇帝也不镇定了,怎么还扯出外封的王爷来了,成王虽然只是堂弟,但是素来老实,每日就喜欢读书,还喜欢收藏金玉古玩。这再普通人家可能说是不求上进,玩物尚志,但是在皇家这就是大大的优点啊,王爷的俸禄那么多,还有封地的税收,别说只是喜欢金玉古玩,就是喜欢美女姬妾养上一群也不是问题。所以皇帝是万万没想到这事情能扯上成王,随后又看到了濂王的影子,忽然冒出了个古怪的念头,当年濂王的父亲差点做了太子,莫非濂王是想要继承父志?只是不知道成王到底知不知情,有没有掺合其中。
皇帝如果怀疑你了,那你基本上就什么秘密都没有了,虽然事情并不绝对,但是有方向和没方向完全是两个样的。而且皇帝还特意派了不少好手,因为如果真的蓄谋造反,绝不可能是表面上露出的那点实力,派去的人不求拿到真凭实据,只求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毕竟是王爷,不能捕风捉影的就给查了,何况谁知道人家的实力怎么样,万一来个鱼死网破,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皇上是个难得知道民间疾苦的皇帝,所以一边等待着消息,一边开始练兵,虽然太平日子久了,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有精兵强将的,何况边患一直都有,边军也都是凶猛之辈,守卫都城的军队自然也不是吃素的,现在练的,基本都是京城附近的几只军队,总数也有数万,皇帝甚至还调了几个擅长练兵的将军回来,就为了练出几支能征善战且忠心耿耿的军队。为了能为太子造势,还调了他们的儿子进太子的东宫。
这段时间皇帝还集中的教导太子,这在政君的印象里是没有的,前世濂王没等造反呢就因为骑了匹尚未驯服的烈马摔断了腿,而且成王并不附和也出乎濂王的意料之外,所以这次造反并没有多成功,但还是殃及了周围的几个地区。那个时候皇帝没意识到太子的性格问题和手段问题,所以导致太子继位之后所做之事竟然完全不像样,现在的皇帝虽然身体不算好,但是起码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还是让他意识到了太子的短板,这不,哪怕是在这样一个紧张的时刻,他也得给太子补补课。
比如一个太子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好,未来要怎么才能识人用人,军队的事情要怎么处理,对待百姓绝不能逆水行舟,百姓的状况绝不能仅仅从官员的奏报上认识,后宫要怎么才能稳定,绝不能仅仅凭着心意就无视宫中法度,这块讲的尤其用心,毕竟司马良娣那个时候还真是把皇上给恶心坏了。还有政事要如何处理,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等等。
皇帝说的时候就透出了自己身体已经不怎么好的样子,显然这些事情是他作为父亲能为儿子做的最后的事情了,因此每天讲的东西太子都很用心,甚至还做了注笔放在书房隐秘之处,打算经常看,无论什么时候,皇帝所说的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是他一生做为皇帝总结的精要,太子一点都不傻,他很清楚这些东西的价值。
而且皇帝还将太子已经成年的兄弟全部封到了封地,也并没有给什么特殊,有的得宠的公主的汤沐邑都比这些王爷的要好。这也是要给太子施恩的机会,让他们能感念太子,给太子当当助力,也算是皇帝对他们的安排了,太子性格就是有些仁厚,不会亏待了帮助自己的兄弟不是。
而且他还给政君找了个不错的家族做靠山,不然的话,一个身份不高的国母显然很难压住未来会进宫的妃嫔,之所以皇帝很难废皇后,就是因为皇后地位的重要性,国母是一国之本,岂能轻动,太子妃现在受太子宠爱,但是日后难保没有宠妃,那么压不住妃子的皇后下场又是怎么样呢,宫中次序不清,又有人吹耳边风,太子难保不移了性情。现在的太子妃,既能拢住太子,又能劝导太子,这就是格局,和妃子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所以他才给太子妃这个他满意的儿媳妇找了个不错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