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后记 ...

  •   很久没机会写后记了,好感动!(这说明了很多问题好吗?)
      这篇文其实写得非常突然,我粉岛主都不知道多少年了,也一直没想过给他Y个cp。可能正是因为萌得太早,那时还根本不知道腐文化的存在,以至于思维形成定式,之后也没往这边想过。今年过年的时候,我本来安安生生地写着另一篇文,忽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道闪电,咔嚓一声,这个cp就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开始时觉得不过是一时胡思乱想,然而稍稍深思,发现居然如此切合实际!给岛主找攻显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武力能压制(尼玛太困难了有木有?)2、不用武力也要能摸顺毛(你妹的比上一条还困难好吗?)然而原著里竟然早就有个符合条件的人存在!那一刻震撼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
      重阳真人在原著中形象非常笼统,给我留下印象的形容只有“英风仁侠”四字评语。但是看洪七公、段皇爷对他的敬佩,可知也一定是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能让西毒不敢在他生前谋夺《九阴真经》,让岛主在华山论剑败给他之后还毫无芥蒂地到终南山访友,武功与为人处世必然都有令人折服之处。最终,我结合神雕中对他曾经起义抗金的设定,写出了这篇文里的道长。
      当然,道长起义的事,历史上是没有的。我根据原著里的只言片语对照历史,发现又对不上,只好自己做了些调整。我没做考据记录,忘了是神雕里的哪一章提到,王重阳兵败隐居活死人墓时,金国皇帝派了不少杀手刺客来杀他,反而都折在他的手下。后来皇帝暴毙,新君继位,对此事不甚了解,就没再理会。按这个说法,那暴毙的金国皇帝似乎只可能是海陵王。但海陵王暴毙是在虞允文采石矶大破金兵之后,比根据射雕、神雕里提过的宋国皇帝年号算出的时间早太多了,完全对不上。而以年号推算的话,王重阳起义就应该是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完颜雍人称“小尧舜”,他当政时,金国政治相当清明,与宋朝的关系也很缓和,几乎没有冲突,尤其对不上神雕里说道长曾转战“河北”的说法。所以我最终没有依据原著,而是参阅了《宋史》和《金史》,给这次起义找了个空档。文中虞允文曾任川陕宣谕使、宋孝宗听信史浩的建议弃陕西诸地,包括辛弃疾的事迹都是史实。完颜宗叙确有其人,文中他和虞允文去世的时间也是符合史书的,只是史上的宗叙是病逝而非被刺杀。另外,道长前后是有两次起义的,而隐居活死人墓八年原著有说,所以我的时间设定也考虑到八年之后必须还有一个理由和机会。文末林姑娘带来的连年大旱的消息,也是史书上有记载的。
      岛主在原著中信息就多一些了,不需要这样全盘编造。而且我花痴他多年,提笔之时,整个人的形象就如同在我眼前,在什么情况下他会怎么说话做事都清清楚楚,没有一丝的模糊。那些细节,他对岳武穆的《小重山》的评点、蓉儿唱过的他喜欢的辛弃疾的词,甚至是神雕里杨过说“桃花岛主留有指甲”,全部都在脑海里。
      我觉得把岛主写得像,两个特点必须表现出来,首先就是那个无事不通的博才。很遗憾,作为配角,原著其实没多少机会真的让我们见识到。而道长这个不同于一般武林中人的人生道路,也提供了我一个写岛主才智的机会。其次是他的性格。岛主虽然愤世嫉俗,也的确心狠手辣,但其实谈不上真的残忍凶暴。尤其大节上是很有原则的,不然也不会跟洪七公成为好友(这是真好友,蓉儿被欧阳锋抓走时,他正接了七公去桃花岛养伤,直到七公伤势好转,他才北上寻女,我看的时候真是挺意外的)。不过大节虽有,指望他秉持侠义之心替天行道,那还是想太多。基本上,你就让他好端端在岛上与世隔绝地住着吧,只要不去招惹,绝对与人无害。看原著很有趣,岛主说出话做出事来,旁边的人经常表现出不能理解。但在能读到他心理活动的我们眼里,这些言行其实都是有理由的。只是他那套理由跟别人用的不是一个思维体系,就显得其人喜怒无常、性格乖僻,简言之就叫做“神逻辑”。比如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帮王重阳,因为都觉得他不可能是关心家国大义的人,而事实上人家的确没关心,他帮忙只是因为道长对他很好。
      此外,林姑娘是本文中一个重要角色。王重阳在原著中的设定太少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不保留就太可惜了,而且我也确实很喜欢她。这个人物不消说,基本上是全盘想象了。原著里她的出现很是突然,看得出是金爷爷他老人家为了给古墓派一个来历,在写神雕时特意加进去的,以至于铺垫上略见缺乏。这导致了原著中她和王重阳先是对头后是朋友最后又因爱生恨的波折虽然很吸引人,我写同人时却很难下笔。原因很简单,林姑娘武功可与王重阳一较高低,又能在王重阳心灰意冷隐居终南时设法激他出活死人墓,之后与他并肩驰骋战场,可见是一位非常大气的奇女子。仅仅因为做不成爱侣,就连彼此的尊敬欣赏和战场同袍之情都一笔勾销,未免就过于狭隘了。原著中那种深刻的恨意,我觉得设定得是有些刻意生硬了。相比较而言,我更加喜爱的是这位女侠不同凡俗的英姿,于是对与此略显矛盾的部分就做了些改动。
      顺带一提,引得我想到这个cp的,就是神雕里丘处机述说古墓派来由的一段。王重阳被林姑娘用化石丹骗了,之后一直想不出原委,正好黄岛主来拜访他,他就拿这事去问。按丘处机的说法,林朝英身为女子,不喜扬名江湖,七公等几位都是不知道她这个人的,更别说她和王重阳的感情纠葛。重阳真人你连这样隐秘的事都跟岛主说,你俩到底交情有多好啊!一念至此,我这脑内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不小心越写越长,咳,其实同人文本身就是一种对原著的观点表达。我们都有自己对原著人物的看法,不知当如何形容,于是设计一个故事,告诉大家我觉得他们在面对这样的人或事时,会选择这样的作法,说出这样的话。读者们或者赞同,或者不赞同,都是愉快地讨论。我已然用十万字说出了自己心中对道长和岛主的理解,还在这里絮絮不已,真是够了。以下稍做两个说明:
      首先是虚构方面的说明。本文中出场的所有人物,除了重阳真人、黄岛主、林姑娘、七公、老顽童以及提了那么一下的白驼山二山主和桃花岛大弟子,其他全部是我虚构的。包括道长的部下、完颜宗叙手下的辽东武林人士甚至七公提过的刘公岛水寨老当家。只有虞允文和完颜宗叙史书上有其人。《九阴真经》原著只说了黄裳是怎么写出来的,没说怎么被江湖人发现的,后面是我推断的一种可能性。软猬甲原著没有来历,但很有意思的是,似乎江湖上随便一个二流人物都认得出这个“东海桃花岛镇岛之宝”。以岛主的武功,显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有本事一掌打到他身上发现这东西的存在,而他更不可能穿在外面给人看,于是我认为应该是这东西本身很有名,而落到岛主手里的过程比较广为人知。
      之所以做这样的说明,是因为之前有个把原著忘得差不多的姑娘,看了这文,以为象形拳、南海派都是金爷爷原著就有的,我……我非常荣幸,咳……但还是稍稍说明一下比较好。
      第二是引用说明。道长、岛主和林姑娘都算是原著中罕有的学问人,聊起天来,大概不好太白话。但太过分拽文也没意思,所以谈话方面我只稍微地调整了一下词句,另外加了些诗词典故的运用。岛主这个人很难办的,原著说他“非汤武,薄周孔”,眼高于顶,各种瞧不上人。所以唐宋两朝我想了想,只用了苏轼的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道长弹的那一曲则是陶渊明的诗,其余就都是《诗经》了。引用得都挺明显的,我估摸感兴趣的GN自己就百度了,不感兴趣的我多做说明也会跳过去,就不做无意识的标题列表了。想说明的是两处。一个是岛主留给道长那封信,我开始想不写具体内容,怕自己写不出古人行文,但写完发现回避得太明显,到底还是勉强为之了。书信需要比谈话讲究,古人又习惯行文用典,我尽力模仿,其实也只是得个古文的意思罢了。第一句“兄淡泊君子,固可安栖衡门”用了《诗经衡门》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典故,是说简陋的房间也可安居,赞叹的是隐士淡泊之心。其它“龙泉夜鸣”什么的,就不算特别的典故了。
      另一处想说明的,就是本文的标题了,“倚杖听江”是这篇文的主线思想。终南山定情时,岛主曾弹过这首《临江仙》,末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他的愿望,希望道长得脱俗世烦扰,与他偕隐海岛。但是道长心中却有家国之忧,正如词中所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两人之间的矛盾所在。但矛盾却不为阻碍,岛主虽然遗憾于道长不能跟他回桃花岛,却仍然全心全意地满足于两人厮守相伴;道长虽然放不下抗金大业,对待这份感情却也没有疏离怠慢。正如词中那句“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旁人半夜回来敲不开门只怕早已火冒三丈,东坡居士却有闲情倚杖听江,可见心性之豁达。世事总不能尽如所愿,人的心境才是最重要的,武侠文到底要大气些好。
      困难摆在面前,直接想怎么解决就行了,为之终日抑郁,难道它就会自动消失?世事虽不尽如人意,总还有如意的部分,总想着那些没得到的,而忘了享受已经得到的,心境如何开阔得了?我自幼喜爱武侠小说,便是因为那些真性真情,有着让我们在现实中无法恣意挥洒的淋漓畅快。所以我写一篇同人,也希望读者看过后心中快活。哪怕结局圆满看来不似真实……武侠的世界本身岂非就是在童话世界里让人纵情想象吗?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后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