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清朝皇子教育的特点 ...

  •   清朝的皇子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严”和“全”。

      1.“严”—— 家法分明,管理严格。清帝大多认为“严有益而宽有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因此要求皇子的教师在教导皇子时“不妨过严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也”。因此,皇子们虽身份高贵,但学习制度相当严格。清人吴振槭在《养生斋丛录雪桥史话》中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书房在乾清宫左,五楹,面向北,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清末刘锦藻所撰之《清朝续文献通考》也说:“我国家之制,诸皇子六岁以上,即就上书房读书。”而实际上,在康熙朝,皇子“四五’ 岁即令读书,教以彝常”l 5l。因此,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清朝皇子们每天入书房读书的时间,大约是清晨5点左右起读,下午4点左右放学,虽严寒酷暑而不辍。没有寒暑假,一年之中,除了端午、中秋、万寿节(皇帝生日)、皇子本人的生日等五日可免入书房读书,除夕可以提早散学外,均没有假日。道光帝第七子,即后来的醇亲王回忆说,读书时每天都只能到下屋休息一两次,每次不过一刻钟时间,还须经过师傅允许才可以去。在读书的空隙间,同为皇族的叔侄、兄弟之间只可以谈谈书的内容或历史掌故,决不可以到处乱走,否则就可能被罚站读书,即使有苦也不能说出来。清人赵翼曾对其亲眼所见皇子、皇孙们早起读书的情形作了如下的描述:“余内直时,届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即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骑射等事,薄暮始体。然则文学安得不深,武事安得不娴熟宜乎,皇子孙不唯诗文书画尽无一不擅其妙,而上下千古,成败理乱,已了然于胸中,以之临政,复何事不办”皇子接受的大致也是9年制教育,从6岁到.15岁,一般情况下,清皇子l5岁封爵建府才可以结束繁重的学习生涯。但如果封爵的皇子没有朝廷的差使,仍然要到上书房来读书,如同现在的进修一样,只不过待遇稍好,对他们的管束也不那么严格了。帝王们对皇子教育如此之严,就在于想让他们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这样严格的教导和培养下,清朝历代皇帝和皇族具有较高的素质,在许多领域都作出了骄人的成绩。尤其在文学艺术上,皇室子弟多能诗善文,历代皇帝的书法都属上乘。清朝皇子在汉文学上的成就,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大。康熙、雍正、乾隆诸皇子大多工诗文,不少皇子有诗文集存世。其他宗室子弟也大受影响,王府多有著名文士产生,在书画、理学、诗文,甚至自然科学、乐律学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

      2.“全”—— 内容广泛,文武兼修。清朝皇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将皇太子和诸皇子培养成能文能武,满汉文化兼备,既熟知四书五经,又精通国语骑射;既有治国之术,又能领兵打仗的栋梁之材。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康熙明发上谕:“朕谨识祖索家法,文武务要并行,讲肄骑射不可少废。故令太子、皇子等课以诗书,兼令娴习骑射,即如八旗以次行猎。”

      清朝皇子教育的内容,大体来讲可分为三个重点,即汉文、满文与骑射。据清人福格之《听雨丛谈》所记:“每日功课,入学先学蒙古语二句,挽竹板弓数开,读清文书二刻(三十分钟),自卯正末刻(六时四十五分)读汉书,中初二刻(三时三十分)散学。散学后晚食。食已,射箭。”赵翼《檐曝杂记》中也说: “既入书房,作诗文,每日皆有课程,未刻(三时整)毕,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骑射等事。”从上述记载来看,每日课程安排的时间先后或有不同,但内容大致相同。

      第一重点是汉文。皇子的教师,教习汉文经书的是上书房总师傅和师傅,都是从翰林官员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当时的大儒,均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学习主要以《四书》《五经》《资治通鉴》《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为教材,清朝帝王圣训、顺治所辑之《资政要览》、雍正所辑之《圣祖庭训格言》等祖宗家训亦是必读之书。另外,各师傅依专长也会为皇子、皇孙或幼帝设计一些教材。如倭仁曾为同治编辑有《帝王盛轨》与《辅弼嘉谟》,内容包括古帝王事迹及古今臣工奏议;翁同貅则为光绪在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之外增加了魏源的《圣武记》《海国图志》以及冯桂芬的《校分卢抗议》等西学书籍。读书的方法为 “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这种师傅讲一句,皇子跟一句,以及讲书之后还要背书的方法,一直到清末也未曾改变。

      第二重点是满文。教习满文与骑射的叫谙达(亦称塞傅)。据《清史稿》记载,像满文的《西域同文志》《增订清文鉴》《清汉对音字式》《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清文启蒙》《三合便览》等,均有可能作为教导皇子满文的教材。教习满文的方法,是由谙达口授念法,手教写法。满文教授的成果,从康熙与皇子间的奏折、朱批书信等多用满文书写即可看出;雍正的朱批谕旨当中亦可看出其满文造诣颇深;乾隆召见满族王公大臣时,一律以满语交谈,对前线作战的满族将领奏折,一律用满文批示;由各朝宫中档案的满文朱批谕旨当中,可以看出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满文程度极佳,文笔流畅。清末,由于越来越缺乏实用性,皇子们对满文的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如同治的汉文学习良好,却不喜欢读满文,

      需要变换各种花样来诱导他学习。光绪4岁入宫,6岁依祖制入学,学习上极为用功,经史诗文都有不错的造诣,也学过英文,却不肯读满文。宣统6岁入学,满文学了多年,连字母都未学会。尽管如此,清室从未放弃过教导,因满文与骑射为“满洲根本”,即便实用价值相当有限,幼帝与皇子仍必须学习,以示不忘本,并以期作为八旗子弟的表率。

      第三重点是骑射。幼年皇子每日功课之一就是要拉弓练射,而皇家定期的围猎活动,以及不定时的较射,是让皇子们学习骑射并检验成绩的场合。清初的王公贵族与皇子们骑射的技艺纯熟自不待言,到了清末,骑射教育仍受重视。对此,慈禧身边的女官裕德龄是这样记述的:“在从前的时候,满洲人是最重武事的。即使在将覆亡的四五十年以前,实际上满洲人已不再有什么特殊的武功可夸了,但各种虚空的习尚,却还十有八九保持着。男的照例要学学武艺、练练骑马,女的也得多少在‘跑马’‘射箭’这两门技艺上学一些皮毛,以备应付万一。”这表明,骑射的学习到了清末,已经渐渐变成是虚应故事,但即使如此,对太后和小皇帝来讲,祖宗留下来的家法仍不可忘,无论情形如何,“学学武艺、练练骑马”还是要的。除了三大学习重点外,皇子教育的内容也会依情况调整,如康熙喜欢带皇子出巡,增广见闻,也让皇子有各种办理政务的实习机会。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染患疟疾,多日不愈,就让2O岁的皇太子允}乃第一次正式代父听理国政。在其后康熙的三次亲征期间,一直是由皇太子代理政务,前后达10个多月。在征讨噶尔丹时,康熙则让19岁的皇长子任副将军,跟裕亲王一起率军出征。康熙还十分重视让太子与诸皇子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他常亲自带领儿子们,学习西方科学与技术,一起从事实验活动。他曾亲率诸皇子在乾清宫“用千里镜”观测日食,法国传教士白晋在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让太子看了所有由西方传教士帮助制作的装饰精美的教学仪器,并亲自带太子到天文观测台观赏。“皇帝对于计数表极为重视,他一学会使用,就立即教给皇太子;而皇太子则为了表明对计数表的重视,把它装在套子里,挂在腰带上。”康熙还教皇三子实用几何学和理论几何学,晚年更让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一起向意大利教士德理格学习律吕知识,此后皇三子在康熙五十二年被任命主持修纂《律历渊源》。康基本上都具备了成为皇帝储君的素质,这是清朝皇子教育相对成功的一个力证。

      清朝对皇子们全面而又严格的培养,造就了清朝诸帝的治国才能。入关后,顺治、康共睹;光、宣熙、雍正、 乾隆等人的治国才能有目嘉道以后,大致也能守成;至于同、等幼帝,面对纷乱的时局,不可能展现什么治国能力。当然,清朝对皇子的教育倾注了如此大的精力,根本目的是为了清朝统治的江熙五十年(1711)春,他巡视通州河堤时,江山稳固、代代相传。随行的皇太子及六位皇子示范讲解如何使用仪器丈量土地,以增加他们的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感性认识,此外,清末还比较重视西学,皇宫里出现了洋教师,如著名的苏格兰人雷金纳德约翰斯顿,他的中文名字叫庄士敦,教授末代皇帝溥仪英文,在中国住了30多年。

      总之,皇子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以后皇帝或皇帝辅臣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在这样全面而又严格的学问、见识、意志培养下,清朝的皇子们在、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出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