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第三十二章 慧能 ...
-
又是一年春好处。
慧能与杨逸闲在走在长街上,杨逸的病反反复复,两人一路修养,一面赶路,从来丝绸衣料不离身的翩翩公子,如今也穿上了粗布麻衣,柔软的肌肤因摩擦而生出红疹子,很是痒痒。
看着杨逸抓痒痒的样子,慧能觉得好笑,可鉴于他的拒人千里,只得默不作声,无奈罢了。
原是并肩而行,刚开口想与他攀谈以打发赶路的无聊,侧首一瞧,身侧之人呢,再一回头,他,愣愣地立在一个小摊儿前,他眸子落在一只发簪上。
二人辗转来在法性寺,两位僧侣争执不下,一个说是风在飘动,另一个却说是幡旗飘动,慧能看了一眼那随风飘摆的旗幡,静静坐在地上。
一僧道,“不对,是风动,没有风,幡不会动。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
一僧辩,“没有幡动,又怎只有风?风因幡而显,旗幡是主。”
慧能微微一笑,缓缓起身,“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听罢如醍醐灌顶,双手合十朝慧能行礼。杨逸之前也曾怀疑慧能虽有慧根,仅凭一偈便得五祖衣钵,如今才知自己的担心皆是多余。
一年来两人疲于赶路,引得杨逸旧疾复发。
天边才泛着鱼肚白,“咯吱”一声,杨逸夺门而出,“咳咳...”,速速捂住嘴巴,应是隐忍,不愿因自己而扰了旁人的清梦,胸腔难得的开阔,微凉的清气清洗他连日来周身散发的淡淡草药香。
“早...”他的声音依旧是那么懒洋洋。
“感觉如何?再拿个脉吧。”
“想不到你的医术也这般精湛”,见他手中已经收拾好了包袱,杨逸低头理了理衣袖。
“贫僧出家之前,乃是一个小小砍柴僧,常年走在山中,自然略懂些识草别药”,听了半刻,又递给他一个团粗麻布,摸起来硬硬的,发簪?也不顾杨逸一脸雾水,“这无意间得了这块木料,据说百毒不侵...”
杨逸自嘲一笑,“呵!有心了!”
“慧能如今已然无恙,并会遵从师祖嘱托隐于此处。这药虽神奇,却也不能根治施主旧疾,施主慈悲,不应再留恋此处,当寻长白山中药王孙思邈。”慧能将五祖所赐之药送给了杨逸,“此乃师祖所赐之药龟息丹,心之忧矣,于我归息。阿弥陀佛,施主自有佛祖庇佑。”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杨施主放宽心吧...”
阳光爬上云端,一扫阴霾,杨逸接过包袱,朝慧能抱拳一揖,朝他莞尔一笑。
书文见李颖终日闷闷不乐,心想和李颖聊聊数句,或许可以另他释怀。
李颖坐在院子里静静的喝茶,虽然书房前也有一小片竹林,可怎么也比不上书文们扬州老宅里的,见他面色黯淡,望了一处竹林发呆。
书文提笔便写了一幅墨竹,“还请南安王指点一二?”
李颖起身看了会,提笔便在清澈的笔洗中洗了洗笔,又在砚台中,只笔尖蘸了些墨,在书文原有的画作上飞舞起来,李颖向来极喜欢这种绵软的宣纸,在上面作画,书文总能听到卧笔皴染的声音。
李颖又蘸了焦墨,画了几个竹笋,又洗了洗笔,用淡墨轻轻勾勒出一块石头,停了半晌,见墨汁浸入纸中,又蘸了些墨,悬这手腕,轻轻一甩,点点墨汁落于石上,落在叶间,成了青苔。
书文一边欣赏着,一边拍手叫好,“水满则溢,花满则谢。这样一看,切到妙处,望尘莫及。”
李颖又道,“作画与做人其实都一样的,”他指着密布处,“密不透风,”又指了稀少处,“疏可走马,”再指了留白,“作画最忌满,要留白却也不可处处是白,你方才就是留白太过。”
书文见李颖稍稍释然,便道,“阿爹可知书文最近在读什么?”
李颖挤出几丝笑颜,他给书文倒了一杯茶,“读的什么?”又示意他坐下。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书文娓娓道来。“哦?这是木兰要替父从军了。”李颖撩起衣衫,落座。
“爹爹可还记得,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朝堂之事?”
“阿爹从小教导孩儿三缄其口,就连哥哥也多次来信要书文劝慰李颖,以前我们一家身在扬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逍遥度日尚可;而今,见李颖终日抑郁,身量消瘦,既已身不由己,不如从容面对,何必自苦?”
那南安王不想平日看似顽皮的书文说起话来竟是如此有模有样,深感欣慰,仰头长舒了口气,“书文,你要记住,我们即是皇嗣后裔,更是李氏子孙。为父一把年纪,也算是享了齐人之福。想我李唐,人才济济,李弘以仁孝治国,暴毙,李贤被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不在兄长之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不过几载,皇后的亲生儿子尚且一死一贬。我儿之辈,好比出土之新笋。长此以往,你道为父情何以堪?”
书文蹲在李颖膝下,给李颖捶起腿来,道,“大不了,辞官回家种田去。其实,爹爹无须挂碍,更无须担忧,船到桥头自然直。玉王妃远远的藏在暗处,见此情此景,暗自欣喜,静悄悄离去。”
李颖又想起当年李贤曾告诉自己,明崇俨曾为他几人看相,道,“李显和李旦二人贵不可言。不过李显资质平庸,倒是四皇子旦,谦恭孝友,又好学训诂之书。可这二人,惟天后之命是从,难当大任。”
书文见李颖想事情想的正出神,口里忽然间语出惊人,“难不成有人要成为吕氏第二?”南安王心头一紧,怕自己一语成谶,复饮起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