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后记 ...
-
很多时候吧,结局真的很简单,只不过是意外的戛然而止罢了,突发情况总是不少。
这篇文以“我”的第一视角来描述,也不过是为了个主观视角罢了。
对于“我”来说,每一句话、每个视角、每个心理片段,都是加上了自己带有“偏见”的主观意见,不见的客观,不见的真实。
比如第七章最后潘琅做的那个段晨康和黑远对话的梦,就只是他愈发难耐不安,而导致潜意识产生的一个他“幻想”的梦境,纯属自己吓自己;至于下一章中段晨康自己做的那个梦,当做是已经“忘记”的潜意识也好,黑远托梦也罢,这个倒是无所谓,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再比如第四章末尾,顾遥觉得,段晨康不让她给父母打电话,只是发短信,是考虑到她的心情在关心她;而第五章开头,段晨康就提出去学校,并且让顾遥亲自在全班面前宣布他死的消息,根本就是两相矛盾。
关系亲密的人们嘛,在对方死后,往往愈发想起曾经的记忆和对方的好,往日的不快也全都只是一哭了之,还会想着自己怎么那么傻那么不懂珍惜,曾经怎么会和对方吵架那么的BALABALABALA……
俗话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白了也就这个理。因此顾遥看着灵魂状态的段晨康是怎么看怎么好,那些行为是怎么看怎么都为她着想,但其实不然,只是“我”的主观想法。
每个人都在理所当然的认为什么,但理所当然的“什么”和现实情况却往往相差甚远,要不然也不会有潘琅和段晨康这段驴头不对马嘴的闹剧。
你以为真相是什么?其实真的只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只是很多时候都被浮夸的表象给遮盖了,所以一个劲儿以为,真相,很神秘;而解开真相,很痛快。
至于人物嘛,对于潘琅,因为黑远的缘故,潘琅这孩子天生“资本”雄厚,活的总的来说太过一帆风顺,眼高手低这词不准……更多的是青春期少年的意气风发——自己以往干了很多事,还都是好事帮助了朋友,所以这次决定也是帮助朋友没错——但他真是个三观正常的好孩子,是真心想帮哥们,只可惜中间各种……误会。
但说到底,这篇文里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潘琅,是他的“自以为是”;而最“无知”以及“无辜”的便是顾遥,这个女人真的没做错什么,也确实是个爱护弟弟的好姐姐;而对于段晨康,也只是个青春期冲动的懵懂少年,其实如果这段思春的日子“熬”过了,也就是那么个事儿,现代社会“情痴”将近绝种,没有人能靠爱情过一辈子,说白了也就是个打击过大,将来成年之后想想自己的青春岁月,说不定还会不好意思的挠挠脸咧嘴一笑,已是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