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如果认识一个人超过十年,那么他或她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了。
      而我认识她有十五年,占据我现有生命的几乎三分之二。
      她既不是我认识时间最长的,比如我的家人,从睁开双眼的那刻;也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比如我的抱枕,没有它我会失眠。零零总总的,她什么都不是。然而,我和她相识十五年,生命的三分之二。
      在这三分之二的又二分之一的时间中,我对她的认识是徒有虚名的,因为我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她的名字和长相。当然知道名字与长相就是一种认识。认识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可以这样理解,她是一个存在,客观的;而我有意识,主观的,并且建立了某种联系。真的存在联系吗?不,至少逻辑学会否定我的推理,因为我偷换了概念。
      是的,我偷换了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认识——“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不是别的”;认识——“哲学范畴,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就我与她认识的开始,一如“认识”这中文辞藻的概念,暧昧不明。
      
      相识十五年的二分之一过后,我们有了交集。第八年上,我们共同发现了一种乐趣——阅读师长所禁止的爱情书籍。描写爱情的书籍有很多种,有的是可以明目张胆地阅读的,比如《红楼梦》,学风严谨的校园常作为阶级斗争教材推荐阅读;有的却是暗藏的风月,比如小街弄堂里的租书店,落满尘埃的黄卷与班驳的墙皮。要是再有人告诉我从名著中可以读懂人生,我想此人至少年过不惑,连疑惑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读不懂的。而对于我和她,最初对人生的体悟也许就是从放学后突破老师的监视、触摸那些被禁止的事物开始。因为那些禁止,我和她的名字有时会连在一起被人提起,比如早操时的单独谈话,比如家长会的反面素材。
      她在我全部意识的三分之一内成为知己,谈论生风,语机相楔。几年之后,她告诉我,那个时候她不能明白我为何只把她当作三分之一的知己,在那个年纪她觉得知己就应该毫无保留。而至今我也没有告诉她我的意识被分割为哪三部分——书籍、幻想、秘密。其实在我意识堪为人言的三分之一,她已了解全部。
      
      “如果你的身上有五元钱,记得要请我喝十五元一杯的咖啡。”上一次离别的时候,她是这么对我说的。当然我还记得。但上一次离别是什么时候,无从考证。希望和一个人的缘分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忍受聚少离多,在离别中沉淀思念,在相聚中品味离愁,如此缘分才若即若离,悠悠长长。
      我并不愿意请她喝咖啡,因为这意味着她要另付十元。而如此一来,在人情上我又欠了她五元,在她下一回出现的时候,我必须偿还她,也许又是十五元的咖啡。我不喜欢拖泥带水,不喜欢还不清的人情债,所以我从不请她喝咖啡。
      如果我们有机会一同喝咖啡,那么也许一家有落地窗的咖啡馆是不错的去处,座椅周围点缀棕榈树的舒展的叶面,原木的桌椅,白色带花边的桌布。也许我会很挑剔的看完整个咖啡馆所有的座位,只为了找一处视野最好,光线明亮的所在,也许她会微笑着指责我过于做作的挑剔。她会把卡布其诺上的奶油挖一勺给我,我再和着清咖吞咽至胃里。也许在半个小时后,我们各奔东西,走进茫茫的前程,忘记曾经发生过的记忆,她比我洒脱,比我随意,她不会记得我尚且欠着她的五元人情。
      
      “与其等待未来,不如把握现在”,励志书籍常常如是教导我们。然后十五年后三分之一的岁月里,我们有各自的生活以及对未来不同的期待。她从文,我读理,成年后这样的分别不算什么,而在求学的年岁中,这是个很大的分别。由此产生的不同班,乃至不同校,以及日后的不同城市。然而,我们这样的生活也不是为了把握现在,多数时候,每一个选择,每一次退让,每一次妥协,都是在对未来盲目地投资,期望能在某一天的未来获得巨大的收益,以此弥补自己在过去岁月中付出的。但励志书籍从来没有告诉过如何处理过去,大概这对前行的生命并不重要,好像所有的都可以在未来的期待值中被弥补、被抹平。其实,所有的过去都曾是一段现在,一段未来。
      也因此这样,过去的记忆压缩为一段段zip文件,每回打开回忆,只剩一则则标题:“春游”、“开学”、“值日”、“国庆”、“礼物”、“跑步”、“盒子”、“买书”、“回家”、“疑惑”、“志愿”、“拾遗”……没有适当软件和足够的空间释放这些文件,它将永远变成一则则的标题。我所能做的只是再写下一段回忆,等待时间将之压缩。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