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韩信 ...
-
关于陪绑的猜想.
大汉开国元勋,好像不止一位出现了一种——压上法场(咳咳,执行军法的场地^-^)——命在旦夕——贵人偶遇——然后,那位贵人就巨眼识英雄,一眼看出待决之囚的不凡……(这是主角的待遇吧吧吧?王霸之气神马的,不论自己处于何等不利的境地,不论是蓬首垢面还是衣衫不整,总能有人看出XXX非池中物。而且,贵人之来,永远那么及时。毕竟只要差了那么一点点,即使伯乐再怎么慧眼识珠,最终也只能哭盐车之骥了。咳咳,不对,抚尸痛哭了……)
这种YY小说一般的恰到好处,巧合的妙到毫巅,
最有名的是韩信。张苍。
(记性不好,至少还有两位重将……谁帮帮忙?)
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论调,历史是由偶然造成的?
没有巧合,大汉会失去这些俊彦,然后……天下就不是刘三的了?
是么?
巧合,发生一次是奇迹,两次是神迹,三次……
批量的奇迹……背后就值得玩味了。
尤其是,喊刀下留人的往往并不是以识人之术出名的……但死里逃生的这些人,无一不是日后的重量级人物。
如果阴暗的想……
嘎嘎。
不论有没有这些伯乐,事实上他们都不会死。
用陪绑来驯服桀骜不驯的豪杰……也是刘三做得出来的事吧?
、
韩信投刘邦而不见用。
真的是韩信傲气而不屑用介绍信么?
、
一个高管给老板猎头到了一个举世无双的能人……
会只是给不可替代的高人一封信,不给老板知会一声?
这样才是合理的吧韩信未至,给刘邦的鸿雁传书先到了【拐来一个大才,能不能留下就看你的了】……
但是明显刘邦的脑回路和一般人不一样。
否则也不会有复数次的陪绑事件。
、
后来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韩信离家出走……咳咳,被萧何追回。
后来刘邦发现方式错误,有人吃软不吃硬,开始改变风格……
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韩信未必真的吃这一套,只是主君表示亲近也没必要驳面子不是么?
后来蒯彻的说客之辞,如果韩信的回复是真的(不是后世史家的YY,毕竟这种机密会议的内容,在现代也只是存在密档,甚至密档里也没有……)
感动于【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神马的……
也只能说是一种外交辞令。
一个恶毒的猜想,【汉辄遣人收其精兵】。
然后,刘邦自己……是屡败屡战。坑死了多少精锐。
他不会是故意剪除韩信的羽翼吧?就好像后来宋太宗做的那样?(虽然宋太宗的军事才能是真~废材,刘太祖也好不了太多……但造成这么可怕的损失,最关键的是,造成这么可怕的损失之后还绝不吸取教训,一意孤行的继续下去……就很难令人不往阴谋论上联想。
即使他不爱惜士卒,只要他将势力构成当成是自己才财产,也不会这么挥霍吧?还是完全无意义的挥霍。
难道真的……和宋太宗亲征的去太祖化一样,刘邦也在清洗韩信一系的势力?
即使不是韩信的直属,军中人物对于常胜不败的军神,还是发自内心的崇仰的。因为文士从制衡方向考虑问题,而军中人物则是直面战争中的危险。
谁也不愿被糟糕的指挥官坑死。(而这一点……只怕也成了某些有心人攻讦韩信结党的证据吧?身在后方的阴谋家……确实很难理解军中的豪情热血……和直接的)
------------------------------分割线------------------------------------------
后来刘邦改变策略,改为怀柔,什么解衣推食之类的……其实对于高智商人群这基本没什么用。尤其是并非出自本心的随心而为(真的有那种形迹脱略和部下一起喝酒聊天的……不过那也并不认为是一种恩赐,而是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举动),而是按照某种模板的刻意为之呢……
只是主上做出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作为属下是有义务配合一下的……所以后世才有什么官方记载,和借由第三人之口,重视这种“情谊”神马的……只不过是作秀,当事人都不说破而已。ZZ游戏才能玩下去。
蒯彻游说韩信,韩信解衣推食之语更似是后世史家的想当然YY。(其实官修史书都很喜欢玩这种梗。主上(不论是不是皇帝)待人以诚收到百倍的回报什么的……嗯,这似乎是一种传统了。究竟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借古讽今暗示君主这么做(史书中总是把隐于历史迷雾中的,难以考据的东西尽可能的靠近傻白甜,反正怎么说都可以),其实是为了自身所处的ZZ环境宽松吧?这是一种善意的猜测。恶意的话……
呵呵。
把君主教成傻白甜,达成文官集团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要说明代以前没有文官集团……)
尤其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卖点,为宣传口号,为目的的资治通鉴。
(让人坐冷板凳还指望史学家叫未来帝王帝王心术?这究竟得多甜?)
顺说,在后世,文官集团越来越壮大的时候,对于史书的评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早期,史记的评价并不太高。
其实只要对比一下史记和汉书,在在有很多证据,史记倾向于写些没用的……嗯,不对,是在史料的采择上,有意识的避免了水下的暗涌,而是将皇帝,大臣,ZZ角力,政策嬗变写的尽可能的简单。
并且,有意识的抹杀掉,阴影之下的东西。
比如用间。
007这一类人,在古代也是深藏功与名的。
但是在汉书中你会隐约看到他们的存在,可在史记中,即使是牵涉到他们的事|件,也有意识的用曲笔抹去了。以至于行文非常蹇涩。读之总有种违和感。
和汉书一比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所以后来刘邦改变策略,改为怀柔,什么解衣推食之类的……其实对于高智商人群这基本没什么用。尤其是并非出自本心的随心而为(真的有那种形迹脱略和部下一起喝酒聊天的……不过那也并不认为是一种恩赐,而是经常发生的自然而然的举动),而是按照某种模板的刻意为之呢……
只是主上做出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作为属下是有义务配合一下的……所以后世才有什么官方记载,和借由第三人之口,重视这种“情谊”神马的……只不过是作秀,当事人都不说破而已。ZZ游戏才能玩下去。
蒯彻游说韩信,韩信解衣推食之语更似是后世史家的想当然YY。(其实官修史书都很喜欢玩这种梗。主上(不论是不是皇帝)待人以诚收到百倍的回报什么的……嗯,这似乎是一种传统了。究竟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借古讽今暗示君主这么做(史书中总是把隐于历史迷雾中的,难以考据的东西尽可能的靠近傻白甜,反正怎么说都可以),其实是为了自身所处的ZZ环境宽松吧?这是一种善意的猜测。恶意的话……
呵呵。
把君主教成傻白甜,达成文官集团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要说明代以前没有文官集团……)
尤其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卖点,为宣传口号,为目的的资治通鉴。
(让人坐冷板凳还指望史学家叫未来帝王帝王心术?这究竟得多甜?)
顺说,在后世,文官集团越来越壮大的时候,对于史书的评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早期,史记的评价并不太高。
其实只要对比一下史记和汉书,在在有很多证据,史记倾向于写些没用的……嗯,不对,是在史料的采择上,有意识的避免了水下的暗涌,而是将皇帝,大臣,ZZ角力,政策嬗变写的尽可能的简单。
并且,有意识的抹杀掉,阴影之下的东西。
比如用间。
007这一类人,在古代也是深藏功与名的。
但是在汉书中你会隐约看到他们的存在,可在史记中,即使是牵涉到他们的事|件,也有意识的用曲笔抹去了。以至于行文非常蹇涩。读之总有种违和感。
和汉书一比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
韩信智商高没人怀疑。那么,他情商低是真的么?其实一直觉得他情商真的不低啊。比如被猎头张良介绍给刘邦,刘邦还用老一套手法来对付新人。(其实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手段,比如拿文士帽当尿壶什么的,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考验。要明白他的真意而非被他表面做出的姿态迷惑(有些儒生因此而不敢投刘邦,因为他要的是实干型人才而非仅仅会口遁,{不,仅仅会对主公口遁,能口遁敌人的都是人才啊~}的花瓶。
能看破这一点的人就会得到礼遇{洗脚接见,改容以对})
他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刘邦还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和轻鄙,还用侮辱人的手段(陪绑),在明知其才(猎头会只给人才介绍信而不给主公送信?只怕信在韩信之前就到了刘邦处)
终于彻底失望。连夜离开。(其实……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真不是韩信有意设计的吧?否则为何在溪水大涨的这一天……为将者识天时也是专业对口……
嗯,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
……一个机会
最后他成功了。)
其实一直觉得刘邦的前倨后恭180度大转弯太过痛快。也许他早知韩信之才只是在有意识的磋磨呢?
历代以帝王心术自矜的“聪明人”总喜欢这么干。
好吧,聪明人看破也不能说破。只好陪着演。
执笔史书的文臣喜欢赞美这种手段,好像有多高明似的……
韩信情商必须得高啊,否则怎么折服那一大票刺头?
其实在军中刺头被很多将领所不喜甚至打入冷宫,但如果用得好的话,也会发挥出惊艳的力量。
史上不少名将昔日可都是……呵呵。不被看好的,游侠儿,纨绔子。比如哥舒翰。比如严武。
看看韩信最初的班底。狱中放出的……
溃兵收拢的……
各种混不下去的……
并不似戚继光挑选诚朴农民成军。
从无到有的锻造一支军队。
(和后世很多将领不同,韩信的班底是他一手打造的。汉王除了给了一块牌子,借了一个名义之外,实质性的投资并不多。
可以说韩信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创业者,并不是在事业已经成就规模之后的,职业经理人。
这种差别不但体现在类似原始股的名义上,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在对于整个团队的烙印上。在自己体系的威望上。
所以……要想真的抹除这种烙印 ,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历史上有无下限的成功例子,那就是……血洗。
将崇拜者杀光。就好像宗教战争,将神灵的信徒杀光。至少是狂信徒和虔诚者杀光。那么,幸存者……自然知道怎么选择。
体现在汉朝,是【汉辄使人收其精兵】。(然后各种败仗战损)
体现在宋朝,是宋太宗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虽然觉得太宗的军事才能是真的拙计),将太|祖的班底祸害的差不多。没死的也不敢做仗马之鸣。(没有枪杆子,死剩种也没有多少话语权,只好依违其间)
很多将领能带好一个成型的军队(后世不少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例子,因为文臣有意识的这么做,放弃效率以求中枢控制),但对于豪滑之士特别挠头。不弹压不住就不错了更别提发挥他们的力量。
看着他们由豪滑之士蜕变为国之利刃,
倒在内斗之下。所谓的“大局”需要。
每每思及,不由心痛。
对一个亲手锻造军队的人是何等折磨!付出的心血,感情……
所以,【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也是一种爆发吧。
不过这种爆发也是有分寸的,还带有马屁性质。毕竟传统对于君主的要求就不包括将兵。
看电视剧演刘邦和韩信烤肉喝酒据案大嚼,实际上……刘邦总这么突然袭击,在宴饮之际问这些问题,带着审视带着试探,只怕没人喜欢。
弄不好胃病都能吃出来。
而这些问题还不能打马虎眼混过去。韩信敢不理这茬,刘邦就敢把他的属下祸害死!
韩信什么时候要反?
这个只不过是官方宣传而已。历朝历代,相信他反的人有多少?
修史的人相信他反的有多少?
历代,为之喊冤的有多少?
修史之人在字里行间留下的,让人怀疑的伏笔有多少?(这个记得曾经有过帖子汇总过的。韩信的大事记年表根本对不上,有的相差好几年……不是未曾横空出世的时候,是已经举足轻重的时候
单是史记,这一前后矛盾的地方就四五处)
历代,对于朝士,对于不被朝廷信任,有可能被构陷的时候,用韩信故事来扎心的,有多少
(作为扎心利器,在资治通鉴已经记不得看过多少次了。百八十次大概是有的)
他能被朝廷轻易拿捏,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反!
战乱方休,想要与民休息,想要令百姓过得好,就是没有ZZ智慧,就是愚蠢,身死名灭就是活该……正是因为这么想的人太多,他的这种【傻】才弥足珍贵。
何况,即使是按史书记载,要反的证据也不足,剧情更是设计的夸张可笑好么!
那句【与君反】
不说看起来就和牢骚一样,而且是私下所说,其他人怎么可能知道?
史官是OO7还是狗仔队?
所谓的行动方式更是可笑。还放出牢里的犯人作为军队……
开国一般都会大赦加上必有的ZZ清明的表态,立国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死囚都不会多的。
送此两个字——呵呵。
伧夫俗子不会犯的低级错误,一代兵法大家会犯!
史书这么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很多东西都是随便YY的。在古人笔记里也常有吐槽,人家的私室,密谈,到底史官是怎么知道的?YY就YY,还非得挂个信史的幌子。
关于假齐王一事。
总有人借此攻讦韩信早有不臣之心。
还记不记得田横五百死士?
任何脱离特定事例乱扣帽子的都是耍流氓。
那种,主君死了一次五百人立马自刎陪葬的,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狂信徒。
一种,全家性命被拿捏在手里。并且让所有人都毫不怀疑,即使君主死了还有这种执行力。
不论哪一种,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专断之权来处理这一个超大的烂摊子。
齐王换成别人,早就遍地烽火了。还有后来的富庶之乡?
这种不惧巷战,死而不已的KB分子是最难清剿的。
说真话田横这种人就是枭雄。铁血枭雄。说那五百壮士是为义而死偶是不信的。
他借由郦食其之游说,投降汉军,真假难说。而郦食其要么志大才疏,要么别有用心,绝不说破。以成大功。
其实一直觉得,田横根本就是诈降。
在山穷水尽,临死之际尚且有言【“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何况当时班底全盛时期?岂肯居于人下
若当初没有降汉而投楚,以自己人的身份潜伏下来,还不知道会造成多大的破坏。他和任何一路诸侯都不相同。那是近似于□□的首领啊。还是有志于逐鹿中原的□□首领。
别以为春秋战国吹嘘【义】,就真的是天下义字当道了。
缺什么补什么,丢了什么呐喊什么。(咳咳,这可是南华经所言哦)
那时的残酷,死士的横行,真的是死士精神境界特别高,为了XXXX而献身?
真的都是自愿的,哪怕是被洗脑成自愿的?
还是,现实的威胁,九族被控制?
韩信会这么直白的要求假齐王,难道不是对于刘邦的信任?委以方面,遇事可以擅专而不必事事千里请示,才能掌控住这么复杂的局势?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直以为,齐地未乱都是韩信的功劳啊。只是被扑灭的太彻底,以至于……)
和历代将军元帅都不同的是,韩信其实可以说一开始就是诸侯。他的班底是自己一手打造的。连后勤很多时候也不依赖于刘邦。刘邦的投资和后期的回报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刘邦对韩信只有大义名分。
好像一个走了狗屎运的天使投资人。
可以说,韩信发展的太快,他一开始就不是挂靠在刘邦名下的小势力,而是发展如日中天的大势力。
这一点,两千年以来的将军,甚至藩镇,都是无法和韩信相比的。
那是一个帝国覆灭另一个帝国初创的阶段。
韩信名义上是将军,走的却是开国英雄路线……这才是他后来悲剧的原因,也是官方历史不遗余力的抹黑他的主因。
【汉辙遣人收其精兵】……
刘邦是打仗真这么烂,同时也是不遗余力的坑死韩信苦心训练出的精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