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一线明光,Caravaggio ...
-
佛罗伦萨的第二天,因为前一天的教训,伍袁开始板起脸孔公事公办,该介绍的地方介绍,不该多嘴的地方就绝口,可说可不说的地方要明哲保身。但总的来说,她仍然是有礼有节,仍然是蹭吃蹭喝。她只是想,如果上帝给她关上了拿回扣的门,那至少还要给她打开一扇白吃白喝的窗吧。其实说起来,她几时又信仰过上帝?或者准确点说,她几时又信仰过自己之外?
再然后,安全抵达罗马,那个传说中仿佛能让时光倒、历史再现的古老城市,说白了,卖门票的全是废墟。
而且星期天,除了吃吃喝喝,没什么地方开门,所以只能去教堂。
所谓礼拜日,一半是虚意,一半是现实。
其实在曾经政教不分离的国家,宗教意味着一切:权力,财富,当然还有艺术。甚至教堂建筑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是新教的还是旧教的,是大主教的还是小神父的,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是巴洛克的还是哥特的。
中国人到欧洲怎么着也是要进回教堂的,这和外国人到中国必看庙宇,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又比如我们的佛庙最爱迎圣物圣器——释迦牟尼的指骨、高僧坐化的金身、天竺迎来的佛像,教堂最爱的也是耶稣的鲜血、耶稣的摇篮、圣人的脚链、甚至耶稣曾经走过的楼梯。
宗教说到底,还是世俗的,因为它本身不过就是这个世俗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罗马的大小教堂里,能看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毕竟是天子脚下、教皇家门口,好歹曾经也是冠盖云集,才子佳人纷至沓来之地。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热闹,一个天才之后自然还有新的天才。那些让人惊叹、让人感怀、让人流泪的故事,听得多了,也就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套路。可是仅仅流传下来几幅画作仍能让看客津津乐道的人物,不多,比如Caravaggio。
伍袁第一次知道Caravaggio是高中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讲明暗对照法,在看腻了中世纪的呆板、佛洛伦萨派的色彩堆积后,再看Caravaggio,难免一时惊为天人。
看Caravaggio的画,总是能在第一眼就看见一线明光照进满眼阴暗的角落。最有名者当属绘于1599年1600年间的《圣马太蒙召》,现藏于罗马Piazza Navona附近的San Luigi dei Francesi教堂,投币10个cent,就会有炫目的灯光自动打亮在画上十秒钟。
那样短暂的十秒钟,就像那个不大不小的金色小硬币,轻轻抛出去,很低微的声音晃过即失,再无踪影。
伍袁最初独自在这家教堂看Caravaggio的画,一狠心投了1欧元,连续看了2分钟。第二次再来此地就是带团了,笑容满面好像真是那么热情地自掏腰包为全团人连投了三个一欧元,再耐心和蔼地等大家照相完毕。她甚至都没有主动而冒昧地去跟人讲,那样站在油画前留影,打了闪光灯可就只能看见自己看不见背景了。
原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已经不再是好人了,或者,以前以为自己是好人不过是误解又或是自视过高。总之,她现在既不是一个好人也没有那么好的欣赏艺术的心情。可她偏偏还是要站在这些美丽的油画面前,跟人讲那千篇一律的人生,还有那些人生起伏堆积而成的传奇。
这个21岁就来到罗马,一度为名家当枪手且放浪形骸的男子,终于在而立之年以前一役成名。同样是接受教廷供养的画家,他的画是描绘神迹中的奇迹。在Caravaggio的画中,没有脚踏祥云而来的天使,没有永远象征圣洁的百合花,甚至看不见圣人头顶的荣光。他所展示给世人的永远是黑暗的阴影中那仿佛突然而至的一线明光,一如中国人常说的顿悟,一如佛祖灌顶的醍醐。因为他,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变成了最平常甚至最底层的现实。
有人说,Caravaggio的现实主义甚至是反宗教的。他用妓女的面容代替圣母,用卑污的佝偻表现圣徒,而他生活乃至绘画中无法遮掩的同性恋倾向更是为教廷难容。他的画里面永远没有完美的圣人,取而代之的是掩盖不住的人性的缺陷,人性的软弱,所以后来的人会说那是现实的,那是真。
当世人都把天神和基督描绘作光芒普照大地的时候,描绘作盛世太平理所应当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他把这份信仰画作了黑暗世界里的一线明光,那是卑微的人、悲伤的人、懦弱的人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救赎。
世人皆道信仰即全部,即所有,即世界,只有一个人说——那是惟一。然而这惟一的信仰这高高在上的信仰却终究还是抛弃了他,一个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走向自己心中罗马的天才画家。
“你很喜欢这个人的画?”旁边的大boss终于开了口,那声音里仿佛带着欢喜,“我还以为你不会喜欢下等人的东西。”
伍袁目不转睛平视前方。她知道那些打在画上的白炽的灯光很快就会熄灭,然后归于昏暗,就像一线烛火最后的明光闪烁,然后就是沉寂。
“是,我很喜欢他——我曾经很喜欢他。”
那天他们还去了 Plazzo massimo alle Terme 博物馆。礼拜日,除了礼拜天父,大概就是礼拜艺术了,它们都是一样的高高在上。
和中国的博物馆不同,欧洲的绝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在周一闭馆。而这个博物馆的名字可能是陌生的,但它的藏品却绝对会在中学教科书上出现。比如,那个有名的古希腊掷铁饼者的雕塑,虽然公元前的青铜原塑佚失,但早期的大理石复制雕塑仍然为博物馆乐于收藏。比如古罗马的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再比如,那个能够满足某些游客恶趣味而专业学美术的人士又都会学到的双性人雕塑?
站在那优美侧身、闭目横卧的大理石雕塑前,伍袁一本正经地回忆:“上次带团到这里,有人说,如果能有这样倾国倾城的貌和柔软曲线的身,别说双性了,变性她都干。”
“讲点骨气好不好,哪有人这样。”侯雨有些啼笑皆非。
“有的。”伍袁回过头去,极认真、极严肃地回答,“不管男人女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都会自卑,都想要变得更好。这与骨气无关。”
—————————————
参考书目:
Gilles Lambert. Caravaggio. Taschen, 2005.
另草草补注前文主要参考书目: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三联书店。
但丁,《新生》,王独清译。收入《但丁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E. H.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Berlin: 1995.
《萨尔兹堡旅游导览》(繁体中文版),COSY,2003。
Venezia (Azienda di Promozione Turistica) (即,Venezia市政府发行的导游手册。英文版),2004。
莫扎特生平参见维基百科“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繁体中文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