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6、(番外)返京(2) ...
-
再回来,已近亥时。
东阁里烛火通明,西阁里微亮沉寂。还不到盛夏,已然暑溽难耐,即便黄昏应景了一场暴雨,也只能解了那一时的闷燥。蕲艾的香烟钻出阁门缝隙,无忧无虑的袅袅升旋。李世民盯着缭绕,贪嗔的吸进又呼出,从五味杂陈渐渐忘却成心无一念,竟痴痴的丢了神魂,便默默的伫立巍然——那扇门后,浅浅的,弥漫着寒凉。
一只玉手,轻轻搭上李世民的左肩,正是面带笑意的长孙王妃,“吃过了?”
“嗯,在中华殿与大人一道用的。”李世民掩饰着,转身进了东阁——心底尚存的一丝期待和一丝失落,他不愿被人疗伤。发妻素来迁就他,又最晓他,只随他入阁,坐在了一旁——她在做针线活,是青雀的肚兜,眼瞅着就收针了:“大人叫你过去,有什么事吗?”
“今日大人给了恩典,封承宗为太原王,承道为安陆王,承乾为恆山王,青雀为宜都王,制文已经在门下省了。”一旁便有盛冰的凉巾,李世民拧了一块,敷在额上,顿时舒坦的闭目养神。
“这么突然?”长孙王妃停住了手里的活。
“你不欢喜?”李世民睁开眼睛,不解的看着妻子。长孙王妃想了一下,撩了发缕,冲夫君又是一笑:“那却不是,明日我就带孩子们过去叩谢圣恩。”
“来不及了,仪典目下都省了,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李世民摇摇头,凉巾丢回盆里,坐在妻子身旁,眯着眼睛,心事重重。
“……要打王世充了?”长孙王妃认真的盯着李世民,心跳不已。
“不然呢?如此匆忙,还同时册封我的三个儿子,都还没脱开裆裤啊!”李世民谐嘲道,烛光映照下的脸庞,火红的意气风发。
“三个?”
“嗯,还有她的,名字我还没想好,制文上先空着,回头再补吧。”李世民笑眯眯道,仿佛漫不经心,“取东都!”
“什么时候走?”长孙王妃若有所思的颔首称是。
“下个月初一。你先睡吧,我还有事,要在前面忙一阵……最近我可能都睡的晚。”夜,其实并没有很长,但也不算很短。一人独守,良宵空闺,有心无爱两相处,有时并不见得几多不同。他的脚步声犹在耳畔,长孙王妃放下手中的针线,随着李世民的足迹,轻轻叩响了西阁的门棂:“旻旻,睡了吗?”
又是一阵悉索的碎步,开门的正是杨旻:“还没有。”
“旁人呢?”
“我让她们去歇去了,一个人正好静一静。承乾与阿难,陈夫人在照顾,想是已经睡下了。”
“嗯。我瞧瞧,还在画……”杨旻引导长孙王妃入阁坐定,狼毫小笔架于白瓷辟雍砚,一副未完的人物工笔画稿本正铺于文案上,只是线稿,稍有渲染,还未敷色。长孙王妃会心一笑,拿起细细看来,略微扯了一扯眉头。杨旻低眉浅笑道:“摹临有些日子了,却总感觉少了生气,再怎么用心,也难以追赶姊姊。”
“一只笔一尺帛,不闻其声不见其人,你便能当那一团墨迹是二郎吗?”长孙王妃却摇首反问。
“……那团墨迹,尚且是我所泼;总好过,我泼不了的墨迹,还是那般不堪的墨,却要生生作了二哥!”杨旻转过脸,淡漠的瞳孔中,已无喜无悲。
“旻旻……”
“我不恨他,本如我对他无爱;可要我面对他,面对他身后数不清的如墨黑影,我……”这是杨旻的肺腑之言,也便是这一瞬间,长孙王妃捕捉到了杨旻潜在深处的逃避:“旻旻,即使你不面对他,你也改变不了这一切。陛下,已经册封阿难为长沙郡王了。”
“……要我惺惺作态去叩谢皇恩浩荡吗?”短暂的沉默之后,是杨旻的尖酸。只是刺耳的刻薄,每一个女人都天然会用:“陛下给你了,恐怕不是你想不要,便能不要。阿难,姓‘李’!”
“……秦王怎么看?”
“他挺高兴的。”并不能确定的态度,长孙王妃却脱口而出了这一种,不假思索的连杨旻也感觉惊讶:“是吗?”长孙王妃一时语塞,杨旻又冷言冷语道:“秦王久在外点兵,开疆拓土,素无败绩,家国两全,实乃大唐福祉,主上给自家儿孙些爵赏,难道不该吗?我应该叩谢他,阿难沾了生父的光,我也是沾了他的光。”
“上个月二十一,陛下给二郎加官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益州钱粮俱丰,口户繁盛,与陕东道集于一身,岂不就是半个大唐?秦王当真可喜可贺。”杨旻继续肆无忌惮的冷嘲热讽,虽然长孙王妃一直语出甚平,直至此句“可喜可贺”,数不清的委屈与辛苦,终于在一线之间爆发:“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旻旻,你早已与秦王荣辱与共,能不如此难听吗?无论怎样,我不喜欢你这种口吻。此等心情,你如何才能还原吉祥阿难姐弟俩一个实实在在的父亲?二郎在拼命,为了国为了家,为了我也为了你,为了所有留他的血、冠他的姓的孩子们!旻旻,这个国这个家,也许不如曾经的那个尊崇如归,但也有你一席之地,二郎他,没有当你是外人!可你知道吗?他越拼命,越坚持,他的权利就越大、封赏就越厚,继而干系就越大、责任就越重,祸兮旦福,弹指挥间……”
“音姊姊,你好像心情不好……”杨旻理亏,无法挑拣这样掏心的肺腑之言。长孙王妃平抚片刻自己一时激愤的情绪,语锋一转:“去年十月,二郎北御刘黑闼前,陛下送他至华阴长春宫,临走忽道‘若克复汾晋,功不枉贰君’!戏言也罢,只是四弟的脸,当即便沉了。”
“……贰,副也——东宫是何反应?”杨旻眨了眼睛,始明王妃所忧。
“只是一笑,却无多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却道辅弼换储君……音姊姊为何与我说这些?”
“我一妇人,外面的事,如何好与外人嚼舌?不与你说与谁说!”长孙王妃放下绢画,忡忡道,“再细想,年前二郎生辰,征战不得返京,陛下忽敕东宫不友,我为此中人,也不免惶恐。”
“自古,太子言行,说的好听就该修身养性,说的难听就该安分守己;但若藩王却战功不喘,东宫倒叫吃亏了。”
“是啊,有功不赏是为不妥,功高难赏是为不安。如今便是,加官还不足一月,又连封三子。”
“东宫似乎只有……”
“是,太子才封了两子!这往后,陛下还能作何封赏以示表彰?!日后太子即位,又如何敦睦九族?岂不是叫人害怕!”
“那为何不辞了三王的‘恩进’?”言语刚落,杨旻自己却失笑了,“罢了,即便是辞了,东宫也未必能宽心!秦王如今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宋金刚、刘武周皆已破,北境亦暂时偃旗,该以东都为意了吧?!东都不下,大唐始终偏安一隅,难成大器,秦王必会全力以赴。至于此后种种,音姊姊纵使未雨绸缪也无甚大用——既来之则安之,届时哪怕是为了畅快,总会有一法可解!”
“何法?”长孙王妃眼睛一亮,颇有期待道。
“前汉吕后曾问高祖,萧何百年后谁可继任,高祖言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之后谁可?高祖言王陵、陈平同为,周勃辅以太尉;吕后又问,高祖道‘此後亦非而所知也。’机遇稍纵即逝,情势风云变幻,远久人事不可尽知,音姊姊,即使未雨绸缪也有尽头,我这卑微‘旁观冷清人’,也只能看到这么多。”所谓引经据典,也不过是杨旻想要宽慰长孙王妃的努力,只是王妃的表情足以告之,这努力的微不足道:“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陈夫人你可使的顺手?”
“挺好的;其实原来那位薛夫人,也挺好的。”杨旻确实不大挑剔,何况她早已打定主意,她的孩子,须由她亲力亲为。
“只你觉得好不成,我也得觉得好才行。还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乳母不行。”见杨旻欲开口,就知她又想推辞,便不容有辩道,“就这么定了,明日我就命人去寻。时候不早了,你早些休息吧。”
“嗯。”
“噢,对了,阿难尚未有名……敕命上先空着呢,二郎说他要好好想想,总得起个让你满意的名字。”事事周到,真真难得的贤内良佐,只有杨旻对此间所云并不以为然,“既然未有,就先缓一缓吧,等他得胜回来再说,不急在这一时。”
西阁之中,独守杨旻一人——国已成历史,莫非真要家也不成家?既然已经决定此生孤存,为何又要反复勾勒他的轮廓?自己已经留心他的音容笑貌,自己已经在意他的行迹消息,自己已经关心他的进退荣辱!
想听,或者不想听,他始终真实;想问,或者不想问,他从未远离。王妃说的对,自己改变不了,改变不了他们之间已经孕育了两个孩子的事实,也改变不了他的态度可以左右两个孩子的命运,更改变不了她本已一片残叶随波逐流的遭遇……宣华夫人、弘政夫人、母亲、广德公主、临城公主,今时今日,自己不过在重复着熟悉又生疏的传统……理智与情感,到底要怎样反复?意志与本能,究竟该如何游走?手握狼毫不断的在瓷砚中单调的来回蘸墨,杨旻却只盯着白绢出愣,脑海中的漩涡层起叠涌,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