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汉一 ...
-
离开大唐,李仕华和夏最来到汉朝--元狩四年春,长安。
为了挑选这个时间地点,夏最可是煞费苦心。夏最只想看霍去病,可是她只能看到一个时间段内的霍去病。于是,她也像李仕华选穿越的王朝那样挑花了眼:想看霍去病少年时,想看霍去病首立战功时,想看霍去病名扬天下时……最终,她选择了"封狼居胥"这个典故。元狩四年,汉武帝发起"漠北大战",这年春天,霍去病将踏上他人生辉煌的顶峰,同时,也是他最后的辉煌。
按照夏最的要求,白狐这次将两人装扮成男子--看起来像男人的男子装扮--因为夏最打算参军。
又变了银两,给了救命毫毛,白狐就"嗖"地一下消失了。
是闻到酒香了么,跑这么快……李仕华暗想着,再对夏最说道:"我们去找家酒楼吃饭吧。"
"嗯,嗯,"夏最连连点头,"去打听打听霍去病,还有卫青的地址。"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夏最认为两人的关系十分亲厚,霍去病若是不在自己家里,极有可能会去卫青府上。
酒楼里,李仕华并没有见到什么特别的人;霍去病和卫青的住宅处,夏最也没有见到霍去病。
两人在霍府和卫府来回转了一圈,又在霍去病家门口等了一下午也没有看到夏最心中的战神。待到太阳西斜,李仕华饿得肚子咕咕叫了,夏最才放弃等待,跟着李仕华去最近的酒家用餐。
吃饭时,李仕华问夏最:"你真要参军?"
夏最豪爽答道:"当然!"
"我们可不会骑马……"
"不会可以学!"
"……你是要直接向霍……将军请求参军吧?"
"嗯哼,有什么不可以的?"
"说得好!"突然,旁边桌的一个少年拍桌赞同夏最。他站起来,遥遥向两人抱拳,"在下魏安,也是来投奔霍将军的!誓要将匈奴人彻底赶出我大汉!"
"有志气!"夏最也称赞魏安。
魏安年约十五,衣衫褴褛,脚上的鞋开了口,脚趾头全都露出来了,而他桌上的是吃了一半的阳春面。
夏最爽朗笑道:"既然咱们这么投缘,小兄弟不如过来跟咱们同桌,也好结伴一起去见霍将军。"
魏安欣然应邀,还带过来他那半碗阳春面。
夏最吆喝小二加菜。
李仕华看着吃得香的魏安,想到:历史记载中,霍去病并不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将领,他似乎不怎么关心他手下的士兵,他的队伍里还出现过小兵饿死的情况……
"……只要能亲手宰几个匈奴人,死在大漠也无憾!"
魏安说这话的神情并不十分激动,却有一种坚定豁达的神采,让李仕华听得心情澎湃。
看过许多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在脑海中勾画了无数仁人义士慷慨激昂的形象,都没有眼前亲见的情景来得鲜明。
为了驱除外敌,保家卫国,壮士何辞死!
"来,我们干一杯!"夏最举杯向魏安敬酒,李仕华也端起了酒杯。一杯饮尽,夏最又添一杯,这次,她却转了个身,面对着酒楼其他客人,说道:"大家都来喝一杯,酒钱算我的!"再一口饮尽,更添豪迈,"今天我请客,在座的账单都算我的!"说罢还拿出几锭银子给小二,算是付定金一般。
一时酒楼人人称好,不少人来同夏最敬酒。
酒过一巡,夏最约摸有些醉了,神情更见激动,"好男儿!这才是好男儿!伪娘,一代伪娘,嘿嘿……"
李仕华见势头不对,怕夏最说出什么了不得的话,忙架起她,向众人告辞。
"等等!"两人已经走出酒楼,掌柜的却追了出来。
莫非是夏最给的银两不够数?李仕华暗想。
"你们给的银子怎么变成了石头?"
李仕华看着掌柜手中的石头大惊,她看向夏最,发现夏最好似已经清醒了,"怎么这么早就变成了石头,不是说有十二个时辰么?难道是十二个小时……"夏最喃喃道出天机,然后她反应过来,与酒楼掌柜大眼瞪小眼一秒钟,拉着李仕华就跑,"跑啊!"
如同电影里的经典镜头,一方逃跑,另一方必然是要追的。
"往人少的地方跑!"
"大家帮忙拦住前面的人……"
街道边的人并没有袖手旁观,后面追她们的人逐渐增多,追的人也越来越靠近她们。
夏最用力将李仕华推进旁边的小巷,"快将毫毛拿出来呼叫白狐!"而她自己则是档在巷口。
闻言,李仕华迅速掏出香囊。
"出什么事了?"
提问的是从街道另一个方向出现的青年,他骑着高头大马,身穿铠甲,神情冷峻,双眸却亮如星辰,仿若汇聚无数光芒,他就这般长身立于骏马之上,高傲地看着李仕华和夏最,宛如神邸。
"霍去病!"
夏最迎着月光看着眼前的男子,双眸熠熠生辉。
李仕华不禁停下手中的动作,抬头仰望黑幕中的青年,这就是尚武精神的最高代表,铲除中原匈奴之患,功绩彪炳千秋,汉武帝的骠骑将军。
波澜起伏的一天之尾,夏最如愿见到了霍去病。之后更是成为霍去病的部下,顺便带上李仕华。
李仕华和夏最两个人跟着霍去病观看了汉军操练。
骠骑军是骑兵营,数万匹骏马奔腾,尘土飞扬可蔽日,马蹄轰鸣震动山河。而所有的行动全都整齐划一,一令一动,迅如闪电。
"杀--"
李仕华仿佛能看到这支骁勇队伍是如何将强敌拒于国境之外。
"匈奴未破,何以家为?"这一句由霍去病发出,当真振聋发聩。而能取缔"和亲",以战制暴的汉武帝真是雄才伟略。
不仅是此时的少年将霍去病奉若神明,现代的军人也不少以之为楷模。国富民强的渴望,一脉传承。
然而,汉武帝能驱除强敌,也需要"文景之治"的积累。文景时期的人们也期望不再受匈奴之患,但是,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