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十六章 ...

  •   部里下达的三项科研项目,钱也拨下来了。一切准备齐全,只欠东风了,各班人马持自己项目,开始起步了。
      PA项目,研究的同志们人员多,声势也浩大,各自都以部里要求,做着同一个梦。
      长树晔心里暗暗想:研究出的新产品,应该是柔柔的、软软的,雪亮如棉花状纤维来,在展成片打成卷,则是最理想的产品。如何做出?是研究的中心和目的。她深深沉思,茫然无底。
      真是科学研究试验难,寻好对路子更是难。
      部里武盛同志,讲了讲国外某国的工艺。武盛同志高个,以一颗赤诚的心
      走南闯北。
      熟悉关注国内外产品,开发、利用、销售情况。他为人诚恳,关注下层。
      他持PA项目的国外同类产品,简单设备图片,激昂耐心的讲解了一番,使大家对国外同类产品设备,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大家思索着,要做的设备是什么样的?看国外图片的设备,与燕津化工厂新产品,现在生产的设备相似,只是生产工艺有差异。
      “先参照燕津化工厂的设备研究试验……?”一个人话音还未落。
      “我看行!”另一个马上接着说。
      接着大家异口同声喊着:“行!”
      “行!”
      “试试吧……”
      武盛同志也同意,于是就拉过来一台单机,按在了一个闲置厂房里。
      燕津化工厂生产,是半自动化半手工操作的。
      将料在平台坩埚中溶化,漏板流出了面条状丝,冷却后变成了粗的,明晃晃的,戳到地上似铁丝的棍,根本不像样,与想象的相差甚远,大家的心有些凉。
      “这算什么?”
      “怎么办?”
      此时大家的心声,细细柔软的丝,如何研究出?单机下,滚筒的飞速转动,带不动这如此粗的,如铁棍般的丝,怎么办?
      几方领导也很着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鼓励大家说:“大家讨论讨论把,集词广议,各抒己见,也许能讨论出办法来。”
      于是大家席地而坐,相互交头接耳,都觉试验情况十分不理想。
      有人自言自语地说:“看起来实现美梦太难了,是很遥远的事。”
      “刚开始就泄气了?”另一人反驳说。
      “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先有梦,经过不懈努力,才将梦变成现实的,我们要将美梦做到底,直到变成现实,这才是目的。”
      沉默的鸦雀无声,又陷入沉默。
      燕津化工厂柳文书,南华研究院负责人季渊,怕大家不发言,着急的鼓励大家发表意见,谈个人体会,出主意想办法。
      柳文书三十多岁,工人出身,但本人爱学习,上过夜校培训数年,已提拔为厂级领导,积极进取精神强。
      柳环视大家后,微笑柔和地说:“大家不要怕说错,说出来,大家共讨论嘛。”又说,“刚开始谁能想出那么确切的办法?说出来大家讨论呗。”大家都在沉思。
      柳文书又说:“再试试大家看。”
      于是又开机试验,试验仍如前,没有进展。
      夏天的天气,太阳已落山了,抛下了半壁彩霞,漂亮的彩霞通过一窗户,还甩进室内一缕,谁也没有理会太阳下山,院内也被彩霞染成了,美丽的金红色地毯;在微风吹动下,院外的柳树,摇晃着美丽金色的发辫,在窃窃私语,似乎告诉人们已经下班了。
      一位领导抬头一看表:“噢,下班了。”
      大家才同时看手表:“已六点了,早就下班了。”
      这是因为这里距办公室远,听不见下班铃声。
      这些日子大家都忙于查找资料、书籍,希望能得到些启示。
      大家聚到一起,开始讨论。
      南华研究院季渊微笑着说:“这些天来大家都忙于查找资料与书籍,是否有了新启示?说说吧。”
      季渊是南华研究院领导人,四十岁左右,院内中层领导,知识分子,是非明了,为人正直,注重培养人才,深受人尊重。他环视大家说:“大家提提吧,有什么感受、新启示和办法,多奇为贵,不求雷同。”
      半天大家未开口,都在沉思,想办法。
      长树晔也在沉思,心想:我厂生产的丝是缠绕到滚筒上,现在研究的是不让它缠绕到滚筒上,让它甩出去,滚筒光滑,相互打滑呀,滚筒表面粗糙是否有好处?……。
      “滚筒带不动铁丝状的粗丝,别说脱离滚筒,甩到后边去了?”这突然的发言,打断了长树晔的思维。
      “滚筒表面粗糙些是否好呢?”另一人说。
      “把滚筒表面弄粗糙些,如包一层薄铁皮。”
      “我看行!”
      “有道理,可以试一试。”
      你一句,我一句说着。
      一领导说:“那么在滚筒表面包一层薄铁皮试试吧。”
      于是搞机械同志忙起来了,在滚筒表面包了一层薄铁皮后,开始试验。众人目光都集中在滚筒上,抱着很大希望,希望有所进展。滚筒转动起来,飞快转起来。
      “滚筒挂上了几根丝!”有人喊起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振奋了精神,增加了欣慰。
      “上去的丝确实细些。”
      “有希望!有少就又多,就是挂上去的甩不下来,紧紧绕在滚筒上。”
      大家静静注视着,等着,没有进展,缠绕在滚筒上不是试验目的,没有缠绕上的仍戳到地上,粗如铁丝。大家有些失望。
      有人说:“薄铁皮抱在滚筒表面,抱得不圆,又不贴附,不如在滚筒表面贴一层纱布,试一试。”
      “可以试一试。”
      于是大家又忙乎,在滚筒表面,贴上了一层粗沙布,想,这次有希望吧。
      做好之后,开车试验。大家抱着最大希望,心都快跳出来了,睁大眼睛,众目睽睽集中到机器上,滚筒由慢慢起动起来,逐渐加快之后,飞快转着。
      “滚筒上丝了!且越来越多了。”不只谁喊了声。
      “还真是多了。”
      大家耐心冷静地看着,都缠绕到滚筒上去了,随滚筒转动,甩不下来,丝也粗。
      结论是:缠绕在滚筒上的甩不下来,缠不上去的,照样戳到地上如粗铁丝,大家又失望了。沉思,每人都思索,想着办法。
      真是:
      心里思绪在翻腾,头脑涨满全是梦。
      思思想想总不停,不知何法显灵圣。
      试来试去,半年多过去了,碧叶黄了从树上滚落下来,一叶知秋,落下那么多被气候染黄的树叶,天凉了,尤其是早晚更甚。
      外地的同志已分批轮流回家,更替季节变化衣服,也顺便看看家里老小,多时不回家,谁不念家呢!归心似箭。
      南华研究院刘琴最后一批回家,那天她准备回家,下起雨来,冷得瑟瑟发抖。
      真是:
      金凤造寒冷,雨露滴寒凉。
      空中密云悠悠转,老天怒雨造天寒。
      一场秋雨一场凉,冷雨凉风冷总添。
      秋叶变黄示寒冷,衣薄最冷是早晚。
      雁子急飞向南方,客需回家更衣衫。
      刘琴比长树晔大一两岁,长树晔称她为刘大姐。刘琴中等个身材,白白的脸上有一双有神的丹凤眼,透露着做人的诚恳与实在,是共产党员,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脏和累,任劳任怨,是长树晔学习的榜样。
      刘琴与她丈同在同一个研究院工作,刘琴出差,她爱人张春来就不能出差,在家除工作外还照顾他们的一双儿女,两个幼小的孩子。
      刘琴买好预售车票后,就立刻把回家的日程、车次告诉了她爱人张春来。
      刘琴回家那天乘上火车后,一路想着家,想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双儿女,又长高长大了吧,比以前懂事了吧。
      想她爱人,想她爱人在家的辛苦,一面上班,一面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他一定累瘦了吧。
      又想起他与自己,是大学里的同班同学,毕业前夕谈的恋爱,相伴相许,又怕别人知道,还保着秘密,只是经常递个眼神,表示心里爱着对方。
      那时:
      递个眼神动心念,无意碰着似过电。
      想到对方就冲动,听到声音亲切看。
      想到那时也激动,也可笑。毕业分配,恰好分配到一个研究院——南华研究院,不过不在一个研究室,不久就结婚了,那时两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相亲相爱,形影不离,没事时一起牵手散步,谈工作、论学习、谈志趣,相互鼓励,真是悠哉游哉。有时边走边谈诗消闲。一次两人合作了一首诗,总结两人的工作和心愿。
      即:
      毕业来到研究院,开始学习与锻炼。
      踏遍天涯走海角,采访工矿跨水山。
      山水奇观美如画,心有理想不眷恋。
      增长智慧长才能,探索采集深钻研。
      理论实践妙结合,反反复复巧锤炼。
      满腹枝能倾祖国,技术纯清储心间。
      走向车间视工艺,试把智慧洒车间。
      倾心智慧予研究,试验台上洒泪汗。
      胎儿产品培育大,哭泣工艺变笑颜。
      智慧技术变财富,满腹心愿做贡献。
      这是我辈之抱负,圆满之梦表心愿。
      他们经常以此诗激励自己。后来生了孩子,除工作外,两人很少有时间安静做诗,散步悠闲了。由于带孩子没有经验,天天手忙脚乱的带孩子、干家务。一双儿女活拨可爱。常说:一儿一女一枝花。生活过的很美好,也很幸福有趣。
      刘琴又想到自己生第一个孩子女儿时,由于早产,丈夫在外地出差,临产时自己独自一人,捧着疼痛的肚子跑去了医院,弄得大夫们无准备,手忙脚乱,幸喜是顺产。
      但是生产时也没少受大夫,爱抚的痛说:你真大胆,生孩子自己来医院,也不跟个家里人来。
      家里哪有人呢?生完孩子后,医院给南华研究院打电话通知,院里赶紧派人到医院看望、安抚,并带来了食品,又赶紧通知了她爱人张春来。
      张春来接到通知就赶紧回来了,下火车后直接奔医院,看她们母女。刘琴拉着丈夫的手,委屈的掉眼泪。
      刘琴一面想,一面觉得可笑,她躺在夜车卧铺上,由于想家,没一点困意,满天星斗闪闪发光,似乎在嬉笑她,向她挑逗。后来朦朦胧胧睡了一会儿,天就明了,想到家她精神立刻振奋起来。
      火车进站了,刘琴的心更激动起来,都要跳出来了,荣光焕发,赶紧收拾行李。
      下车后,走到出站口,头转动着,脖子如同转轴在寻找丈夫,她心里惊奇的一喊,“找到了!”
      她丈夫也发现了她,相对跑着,到了咫尺距离,什么都忘了,留下手中的东西,相互拥抱在一起,不顾大世界众目睽睽的目光,只顾享受小世界两人的温柔和幸福。
      这时他们心中想的,可见面了。刘琴欣喜的眼泪不住地掉。真是久别如新婚。
      之后,她兴奋急切地问:“两个孩子怎么样?他们都好吧,长高了吧?”
      “两个孩子都很好,他们很想你,在家很听话,比你出差时懂事多了,也长高了,学习都很好。他们也闹着要接你来,我让他们在家里做作业,等咱们回去。”她爱人温和地说着。
      他们边走边聊。
      刘琴温柔地注视着丈夫说:“你瘦多了,又上班又照顾两个孩子,你是很累的,不过还是那么潇洒可爱。”
      “在你眼里我永远是可爱的。”他亲切地看着她,欣慰地说。
      他关心地注视着她,亲切地说:“我看你也很憔悴,研究新东西用心动脑子。研究进展怎么样了?”
      “咳,一直在摸索,找不出好方法来,还在初始阶段徘徊。”她沮丧的说。
      深秋了,燕津厂内的菊花盛开争艳,溢出阵阵芳香,在空气中流动着,扑鼻的香。
      正是:
      寒霜袭身精神怡,碧衣披身亭亭立。
      口齿含香溢清芳,华容姿貌表秀丽。
      无声尽表心中意,仰首含笑花解语。
      千古世人尽欣赏,艳香会世不来迟。
      刘琴从家里回来了,她是陪同南华研究院,林总一起来的。
      林总年近五十岁,脸色红润,方脸大耳,目光炯炯照人,走路潇洒,雄健有力,似小伙子,这是国家的福。林总是南华研究院的技术权威,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在当代同行中,是一流顶尖的技术权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对科学事业有卓著的成就,有丰富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技术经验。这次来现场是指导工作,鼓舞战斗士气的。
      林总为人做事正直、实事求是,一向注重科学技术研究,注重培养人才,不徇私情,故大家都很敬重他。因为下火车到燕津化工厂天色已晚,故准备次日与大家见面。
      翌日上班后,会议室坐满了人。
      陈希胜厂长,陪同林总步入会议室。
      陈厂长一向,公正廉洁,忠诚党的事业,虽然文化水平不太高,但是非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注重培养人才。那真是玉壶之水见底清。尤其对林总这样的技术权威,更是尊重有加。
      他微笑着向大家介绍林总:“这是林总工程师,是南华研究院的技术权威,也是我国一流技术专家,在百忙中千里迢迢来到现场,指导研究工作,讲讲科学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大家欢迎。”雷鸣般的掌声。
      林总工程师精明干练,行动敏捷潇洒,举手示意让大家坐下,并微笑着说:“谢谢大家!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又是掌声。(以后掌声省略)
      “得知你们研究试验很是辛苦,十分感动。研究试验新东西不是容易的,不是熟练工作,拿起来就能干,如果是这样,就不用摸索钻研了。研究新东西不但付出辛苦,最重要动脑筋,用智慧。如大海捞针,针还有个形状,有的新东西连形状、影子都没有。只知道需要它,靠想象,酝酿出想法。”
      下边有人小声赞叹:“还真是这样。”
      林总眼波流转,睿智的双目环视大家,声音仿佛具有穿透力,回响在室内久久不绝。接着说:“等有了初步想法,再从零开始,研究探索,找出可行之路。”
      正是:
      千里迢迢来现场,语言谆谆述衷肠。
      字字句句全是金,述说经验话沧桑。
      林总睿智的双目转动着,温润悦耳声音熨着,听众每根神经说:“可行之路很难找准,只有在研究在试验中摸索找出,找的路也往往是半途而废,弃之另找。不要怕失败了,失败了再从零开始摸索。有时路找准了,做出来的新东西也不见得像样,也是常有之事,也与方法、工艺有关系。有时研究出来的新东西,不知哪是好?哪是不好?还须经过检验、考验。”
      大家用心恭敬得静静地听着,也思索着说的每一句话,恐怕遗漏。
      “一个新项目,有时研究的时间很长,这也是常有之事,科学研究深不可测。好象一座封闭的大铁山,不知它内部有何东西,表面硬,无从下手,一摸一滑,正如我们现在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是关系着,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项目,国家很重视。”
      正是:
      研究试验系乾坤,成功是为国增光。
      研究犹如啃铁山,坚韧无比硬如钢。
      研究路上坎坷多,失败心里可别慌。
      失败爬起从零起,决不泄气迷方向。
      没有一番苦功夫,很难啃动这坚钢。
      须对果树汗泪浇,方得果儿扑鼻香。
      林总睿智的目光灼灼,环视了大家说:“欲使研究出新东西,哪能那么轻而易举。关键别松劲,犹如从深山寻玉,从大海中寻觅珍珠。须付出千辛万苦,付出心血、汗水,倾心受累。对科学研究还要有恒心、耐心,不怕失败,不要被失败所误,要振奋精神,从科学研究中劈新路,坚定信心。有时失败了不仅思想沉重,有时还面对扑来的讽刺和打击,千万不要管这些,决不能乱了方寸,要振奋起来,绞尽脑汁,发挥聪明才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许多研究者的亲身体会,不怕失败振奋精神的安慰,也是鼓励研究者的劝慰。”
      大家敬慕地听着林总所讲的,字字如珠的每一句话。
      “国家为我们安排了研究试验基地,为我们创造了用武之地。”
      真是:
      万里蓝天润光明,百川诸山露峥嵘。
      众民丹心图国强,个个笑颜迎太平。
      科研事业要抓紧,技术丘壑要填平。
      耕耘自有硕果出,人才辈出政策明。
      “新东西一旦研究出来,也就是:从沙里淘出金,从石堆里寻出玉,一切明了。也就是新产品研究成功了,为国家创造财富了,这个研究的奥秘,揭开了,大白于天下。也许会有人说:‘不就这么做,很简单。’岂知探索、探究者的艰辛,不要管这些闲言碎语。”
      “不管研究、探索多么艰辛,大家别泄劲,成功总会降临于勤奋、有准备之人的,功夫总是不负有心人的,要获得最后的胜利,理所应当的摘果实。”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林总讲了一堂生动的、激励人心的,指点迷津鼓舞斗志的,唤起信心抚平解除忧愁的课。大家听后,对研究试验的苦恼、漠然。霍然轻松了许多,觉得领导理解我们,有了希望,奋发向上,干劲更足了。
      即:
      言讲研究真良策,精神食粮兴奋扬。
      语言朴素如参汤,鼓舞士气增力量。
      散会了,长树晔还坐着未动,她想,听了林总的讲话,如同醍醐灌顶,心里开阔。她回味着林总讲的内容,想到了在大学教科书中,记载着林总,这位大师的英明和功绩,称他为大家,那时就很尊重他、敬佩他,要以他为榜样。如今真的见到了大师本人,见到了尊师的尊容,并聆听了他的讲话,真是幸运。
      他是那么威严,宛如一座大山,有掏不完的珍宝;他有说不完的渊博知识,他是那么和蔼,那么诚恳可亲,他的知识功底那么深厚,犹如江水,流之不尽。对研究者的真挚的叮嘱、鼓励,并给予诚真的希望,真是生动的一堂课。
      长树晔想:一定念念不忘,遵照执行。大师是自己的学习楷模。
      真是:字字如珠明心灵,句句醇露增智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