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刷的感想 ...
-
1、潜龙在渊雨化田
龙门飞甲里最让人迷惑的不是坑爹的剧情,也不是做的不太成熟的特效,而是人物设定,下面我尽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力若不能及,还要大家体谅。
一、督主,他是谁!
最大的迷团就是督主大人,原则上讲,西厂掌印都督是个太监无疑,在明朝,不是每个宦官都可以被称为太监的,必须是掌权的,有品阶的主事宦官才能被称为太监,也就是说,凡太监必有权。这里我们先放一下,回到太监这个职业的本质上来看,太监是个残缺人,这个大家都知道,身体的残缺很容易引起心理的残缺,他们通常都会觉得低人一等,当位高权重时往往会更飞扬跋扈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太监再怎么有权,也是从小内从小黄门起家,做的都是服侍人的活,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奴气,不可能因为权势而消逝殆尽不留痕迹。这里我们还是要感慨徐老怪的严谨。万大大就充分体现了一个掌权太监的所有特色:飞扬跋扈,色厉内荏,带有小人物坐高位的自得和骨子里的自卑和不自信,他虽然努力想让别人淡忘他的太监身份而明确自己的地位,却又用一口一个咱家和动辄打杀来立威,说到底,这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于是突现了督主大人的疑点。如果督主大人是太监,为什么还能保持清洌如寒月,澈澈似冰泉的气度风华?他表现出来的那种常处高位的气度,数代精心打造出来的气质,并非寒门罪奴这类宦官通常来源地能打造出来的,那么,督主到底是谁?
我们回到历史,历书上,对于督主的原型汪直的出身有这么句话:汪直者,大藤峡瑶种也,初给事万贵妃于昭德宫。也就是说,督主大人是用大藤峡瑶乱的罪奴名义入宫的,这里就出现了我所说的关键点“大藤峡”,我们来看一下大藤峡瑶乱,是以侯大狗为首的起义军,集民数万,征战达13年之久,万历元年赵辅韩雍击之,生擒侯大狗,大藤峡之乱才造一段落,后来有残部陆续起义,终不成大气候,万历八年彻底消亡。这是后话表过不提,我们单年侯大狗起义时间,是明景泰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正统14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擒,在朝中当摄政的郕王朱祁钰没有扶太子朱见深即位却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景泰,景泰三年,他为了固帝位,立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而景泰四年,朱见济薨,此时,大藤峡起义。
这个巧合……太巧合了。我们来看内政,英宗被架成太上皇关在西内里,朱见深被废为沂王,景帝无嗣,大藤峡起义,如果说纯粹的农民起义,这个时间点太巧合,而且起兵之初即有万余人,这个规模也太大,绝对不是临时义愤的普通农民起义。
那么我们把历史继续往前翻,可以频繁的发现,自永乐年起,也就是朱棣起,一面在承袭朱元璋的方针主要对北用兵外,分注了大量的兵力时间在湖南广东云南广西各起打压瑶壮等少数民族,并且频繁使郑和下西洋。他在找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建文帝朱允炆。
当年靖难之变,建文帝与马皇后在宫中自焚后失踪,虽然朱棣在事后指着两具尸体说这就是建文帝和皇后,我估计他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靖难之变时不过25岁,明皇室初婚一般为男子18周岁,也就是说,建文帝和马皇后均在妙龄。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当年他们都没死,从地道遁出,由死士忠臣一路护送。为了分散朱棣的注意力,死士忠臣分兵若干数,向西南,东南及西洋疏散,而真正的建文帝则一路潜行,到达了广西。
事实上,在正统五年的时候,广西出现了一个自称建文帝的和尚,后来死于锦衣卫诏狱,查实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不可能是建文帝,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他呢?史书里没有说,我的想法是,可能这个和尚,偷了真正的建文帝的某种信物,比如说私章,也就是说,真正的建文帝极可能真的在广西,这也就是经历了洪熙年到正德初短暂的平稳后,广西再度频繁起兵的真正原因。
于是大藤峡之乱在某一个极巧妙的时间点上产生了。
所有的线索在此结点汇合,得出一个结论:厂督大人,其实是建文帝的直嗣,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传子孙,论血统而言,甚至在宪宗朱见深之上。
景泰四年,大藤峡起义为什么一呼百应,地方官员望风而退,明政府应之不暇,一方面固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干扰,一方便估计也免不了大藤峡起义的名正言顺(此事史无记载,笔者自度),于是朝庭中就开始紧迫景帝复立朱见深为太子,由此因下诏狱者不知其几,一边瓦刺北犯,一边广西起义,加上朝廷空悬,景泰八年,朝臣迎英宗复位,英宗复位当时即立朱见深为太子,改国号为天顺。天顺二年,英宗将永乐元年就关在西内的建文帝幼子放出宫,任其婚娶,此时这位两岁起就被幽禁的皇子朱文奎已经56岁了,连牛羊猪马都不认识,也没啥生育能力,打了一辈子光棍,很快就死了。
英宗为什么在此时把朱文奎放出来,是不是放他,如果没有外因的话根本就不重要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英宗放朱文奎出来就是为了分化广西义军,你们不是拥立建文帝后裔么?那我就把建文帝的儿子放出来,国有二主,看你们怎么办!也因此,朱文奎很快就死了。于是英宗光速公告建文帝绝嗣,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此。
不管怎么讲,靖难之变已经过去五十余年,当年朱棣即位时大开杀戒,屠族甚众,且大批的九族五服外亲戚被没为官奴,幼童入宫,女入乐坊者不知几千人,且大批宗族迁而戍边,直到永乐22年10月,朱高炽即位时,立刻发了个诏令:“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如之。12月,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但是,入宫的已经入宫,为妓的也已经年老色衰,有能力发展的羽毛已全,这也就是为什么督主大人后来会出现在深宫的原因。
我们回过来讲大藤峡之变,终于在13年被兵败,侯大狗为什么会被活抓,有什么比当时砍了这样的匪首的脑袋挂着示威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找到建文帝的子嗣。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测,在兵败之势将现的时候,侯大狗将少主托付给某些人或者说是某个人,很可能是他的血亲比如说儿子,混入败军妇孺中,北上进京,找到了当年留在宫中或者宫外的建文某些忠臣的后人,更或者,他将建文帝留下的子孙分散开,一支挺而走险入宫伺机复辟,一支则没入民间保存实力,只是这两支带走的孩子年龄都不会大,进京的或者大点,估计8到10岁已经记事,而没入民间的肯定是个幼儿不曾纪事,那就是风里刀。
我还是直接说督主大人吧。
督主大人在幼年的时候就被迫流亡,明军不可能不知道有这么个孩子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大藤峡之乱后,将苗瑶这个年龄段的男女都压送回京,这是很史历上少见的,一般平乱之后或者是大赦天下,或者将壮年男子发配,很少见将幼童大批压送的事情。督主在此时也许混迹在其中,也许尾随在其后,就这样进了京,然后借由这一批男童去势入宫的混乱,混进后宫。(古时候男童去势死亡率很高,我们可以假设,皇宫中有一有权势的太监,比如说御马监的,借口要人手,将一个身形相仿的小孩要进自己手下,然后弄死,通过运送草料的过程将督主大人混入后宫,顶替了这个孩子),也正因为如此,督主大人必须改名,我们或者可以假设督主大人的本名中,含有雨字和田字部,因而更名变成了雨化田,而那个护送他入京的人,就成了这个太监的义子或者是徒弟,就成了大档头马进良,这个以后另开段落再说。
那么我们来统一来看,督主大人出身高贵,从小被严格的以明君教义教导,少时历经磨难,从人上人不得不变为人下人潜伏下来,为了不暴露身份,必须仔细揣摩周边大小太监的行事方式来模仿,然而他的骄傲却不允许自己自甘下贱真的成为一个太监,于是,在他身上出现了不应该出现在太监身上的清高孤傲,除了大档头马进良外,可以让他真正相信的只怕是动物而已。他有治世之才,他心怀天下,他可能一方面折服在朱见深宽容温厚的治国理念下,一方面却不完全认同无为而治泽被天下,而是要以雷霆之势平天下而后安天下。这就形成了一个不象太监的厂督大人,而数代的教养形成了他不怒自威的气势,用人格魅力吸引人才,而不是靠打打杀杀恐吓人才。
讲到为什么少主必须入宫,那就要讲到朱棣登基之后大开杀戒,凡建文余部均诛连九族,南京官员未降者几乎全部屠族,降者也在永乐年间陆续斩除,剩下妇孺老幼,或者没为官奴或者没为乐府或发配边关,建文帝余部事实上在朝中已经被连根拔除,除了后宫被去势成了太监的那一批……要想保住少主并寻求复辟,此时已经是难上加难,根据地没了,朝中无人,钱,权,兵,才都不足,如果要经科举入官身,政治审查这一关就过不了。
好在朱棣上位后重用太监,重新开设东厂,朱瞻基上位后又开设内学,这就为建文余部在厂卫中发展势力形成可能。要知道当年建文众臣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治天下的,就没几个庸材,他们怀着对朱棣的怨恨及恢复家族荣耀的希望默默的在皇帝最放心的残人宦官这个群体里发展势力,结交外臣,收敛资金,悄悄练兵。
这就是为什么厂督大人当时只能入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