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选秀 ...
-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清朝的选秀分三年一次和一年一次。
选中记名的秀女,在记名期内(一般为五年)不许私相聘嫁,违者上至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下至旗长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处分。选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复选,而记名期已过,那么,这样的女子只得终身不嫁了。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还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清入主中原后,旗人又有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区别。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清朝秀女分两类:
第一类是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可备皇后妃嫔之选,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所选的是满蒙汉八旗人家14至16岁的女子);
第二类是包衣三旗秀女(选的是正黄、镶黄、正白这上三旗包衣人家13至17岁的女子)。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后期,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而在挑选宫女时,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说,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这是清政权赖以统治的主要支柱;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显而易见,第一类选的是主子,第二类选的是宫女。
一般而言,第一类只要被选进宫,一般都能封个答应,是宫中的主子,即使未受宠幸,也决不可能出宫,必老死宫中;而满八旗级别高于蒙八旗,蒙八旗又高于汉八旗,皇后在一般情况下来自于满蒙八旗的上三旗。
而第二类,因为本就是进宫服役,故有年限,只要年龄到达25岁,若未被皇上宠幸,也愿出宫,便可回家配婚,但古人结婚早,25岁的姑娘出去嫁人十分困难,往往哀怨凄苦终身。但即使这样,第二类的选秀,有资格参加的也只是上三旗的包衣人家,因为把女儿送进宫去,也许会得到皇上的临幸,而富贵族人。
选秀程序:
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者。
1、初选(海选)
2、复看
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淘汰;太监检查眼,耳,鼻,头发,皮肤,颈项,肩膀,背部,一处不合格立即除名;观察音色和神态,口齿不清,嗓音粗浊,应对慌张者淘汰;太监用尺子量手脚,观察走路姿态。
3、留宫住宿。在宫中1个月,由专门的人负责观察判定其性格,作风,智愚,贤惠与否,挑出“秀色夺人,聪慧压众”的佳丽。
选秀常从神武门进后,入顺贞门,喻意既顺又贞。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也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十四岁至十六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备选秀女,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如有违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予以惩治。然而,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十七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但是,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当面训饬,同时强调:“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选看后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谨遵行。近见尚有未经选看之秀女聘定许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责者,虽系蒙朕恩俞允,究与体制未协。选看八旗秀女,原为王、阿哥等择取福晋;若在未经挑选之前即行结亲许字,非为废弛旧制,并恐无奏事责任之人,或不敢陈奏之人,伊等已行许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关系;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岁即行选看,并无耽搁之虞。”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词地说了三条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选秀女是为诸王和众皇子挑选妻室,并非是为了给自己充实后宫;第二,一旦因选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缘,也是因为没有遵守“我朝定制”,违法在先,并非皇家的责任;第三,即使为了选秀等上三年两载,应选秀女也不过十六七岁,不会耽误她的终身。最后,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务须遵例于选看后再行结亲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最小的是十一岁,大的可达二十岁。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著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清代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八十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二百一十四人,她们的命运是各不相同的。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的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秀女中有靓丽容貌的实在不多。从一张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上,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清皇室公开的两条选秀的标准,一是品行,二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以及“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字眼。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最终也当上了皇后。
在清代,皇帝一死,还是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从此,这里的座座佛堂和袅袅轻烟,就是她们未来日子的主要内容。
被选中入宫的秀女到一定年龄(一般是25至30岁),如果未被皇帝看中,可以放出宫去,如若被皇帝看中,那么一直到死,都不能离开紫禁城半步,只有在深宫高墙内慢慢地度过自己的青春。被皇帝临幸的秀女均要授以封号,秀女们初得的封号一般是答应、常在、贵人或嫔,以后可逐级晋封。秀女有机会入选皇后,在清代十个皇帝中只存在于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朝.因为世祖,圣祖,穆宗,德宗是幼年继位尚末成婚,其它六朝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在清亡进位时不满六岁,不能成婚立后外,都是在婚后继承皇位的,故只能册立原邸中的嫡福晋(夫人)为皇后。
秀女被选中做皇后,需行大婚礼。届时耍举行许多规模隆重的典礼活动。首先,要由翰林院翰林撰写册文、宝文,礼部制造金册、金宝,然后备办彩礼等,择吉日派使臣持节到皇后家行具有定婚意义的纳彩礼。迎娶皇后入宫之前,皇帝要再备办迎亲礼物,役使臣持节到皇后家行纳征礼。行册立礼的前一夭,皇帝要遣官告祭天地和太庙奉迎之日,皇帝要具礼服先至皇太后官行礼,再在装点一新的太和殿举行大朝)然后皇帝还宫,正、副使持节去皇后府邸行册立之礼,并奉迎皇后入官。在长长的仪仗队的前导后扈下,凤舆载着皇后进午门,经太和门、中左门、后左门,乾清门,至乾清宫(顺治、康熙时至太和殿阶下)停下,皇后步行过交泰殿,入坤宁官东暖阁大婚洞房,等候吉时与皇帝进合卺宴,行台卺礼。翌日,帝、后分别去慈宁宫拜见皇太后,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庆贺礼,文武百官、外国使臣进表祝贺,皇帝颁诏,布告天下。尔后,皇帝在太和殿,皇太后在慈宁官设大宴,分别宴请皇后父,毋等人并赐礼物。至此,大婚礼才算完结。清世祖福临是清朝各帝中唯一一个行两次大婚礼的皇帝。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世祖册立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后因世祖认为这位皇后“乃睿王(指摄政王多尔滚)于朕幼冲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联意不协”(《清世祖实录》),并“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僻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绣缀端,无益暴殄,少不知情”(《御制孝献皇后行状》),故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将她废黜,降为静妃,第二年六月,世祖册立了第二位皇后,即孝惠章皇后。
选秀里面的潜规则:
清朝选秀的目的就是为了帮皇帝充实后宫以及帮皇室宗亲挑选合格的福晋(到康熙朝时期,专称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侧室称侧福晋,为了强调福晋的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并且嫡福晋是要经过皇帝的册封的),清朝的选秀跟其它朝代的“海选”有所不同,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清朝皇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从八旗之中挑选的旗人,你是汉人想都不用想,不过清朝自入关后,出现了很多“伪满人”这些“伪满人”一般都是明朝降臣或降将,或者是皇帝想拉拢的人,清朝政府为了拢络他们为自己的皇权效力,就将这些人编入旗籍,于是这些人就成为“满人”了。
第二:八旗中的女子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参加选秀,你必须要有身份背景,就是说要有后台,普通的满人不行,秀女必须是血统纯正的官员的女儿,所以清朝皇帝的母亲一般身份高贵。
第三:清朝选剩的秀女,有一部分会被留下当宫女,清朝的宫女并不象其它朝代的宫女,只要一踏进宫门就只有老死宫中,一般只用做到25岁就被遣送出宫,并且得到一定的赏银,但是封建社会早婚早育的盛行,一个25岁的离宫宫女显然已经过了女性最佳婚龄,运气好点的,可以被人收为小妾,运气差点的只能与太监做“对食”(假夫妻),运气再不好一点,只有孤独终老。
如此独特的清朝选秀制度却存在着“潜规则”这些规则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上三旗”有优选权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厉十十九年正式创立,这八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
既然归皇帝管,那么这三旗的旗人身份自然也是高于其它几个旗,在门弟血统要求特别严格的封建王朝,肯定得从高选起了。
至于到底是不是,我们举几个例子,当然事事没有绝对,上三旗只是有优选权而已,
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三个皇后均出自上三旗。而且上三旗的高官均与权利中心最靠近,拴了一门婚,就是拉拢了一方势力。皇帝等于又找了一个不会背叛自己的人,而那个被选的秀女就成了“纽带”。当然如果秀女再生一孩子出来,那么恭喜,双方关系必将坚如磬石。
2.门弟高于品德,品德高于样貌
清朝的选秀,特别重视门弟和出生是否高贵,门弟高低直接关系着秀女受册封时的等级,光绪的皇后(后来的隆裕太后)因为是慈禧的侄女而PK掉比她貌美且才高的珍妃,一举荣登皇后宝座。而珍妃只能封为珍嫔,几年后升为珍妃。
秀女的品德列于门弟之后,但是也相当的重要,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就是因为品德高尚,端庄正气,被慈安太后选中,击败了慈禧要给同治内定的皇后,阿鲁特氏比同治大两岁,是清朝第一个蒙古状元崇绮端雅的女儿,自小在浓烈的文化熏陶之下长大,多才多艺,《清宫词》里有一首赞扬皇后阿鲁特氏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珣、瑜指同治的两个样貌倾城的妃子)
所以在清朝的选秀中美色是最不能用来做为求胜筹码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不过门弟既高贵,品德又高尚,样貌又美艳的话那当然最好了,不过很容易被人拿来制造话题。
3.从低等妃嫔做起慢慢博得皇帝的好感
选秀如战场,你落选了的话,虽说不至于世界未日,但是整个家族要向皇室靠拢的希望就泡汤了,所以不管如何还是要努力一把的,古代的女人没什么闺中乐趣,能够嫁给皇帝是她们最好的选择,如果不具备以上的几个条件,那么皇后、贵妃、妃之类的就甭想了,皇帝的老婆也是按等级发薪水的,皇室没事不会把每个秀女往高处封,浪费国库的钱,乖乖从常在、答应之类的做起吧。
史载雍正的生母德妃乃是满族镶黄旗人氏,但是史学家们经过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得出德妃其实是镶蓝旗包衣之后,母家地位并不高,雍正为了将自已的出身无限提高,于是又玩起了篡改的把戏。
德妃初入宫时连嫔的等级都够不上,按清宫惯例自然不能抚育皇子,所以雍正就成了康熙的表妹佟佳氏的养子,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和生母感情不和的其中一条原因。
德妃能够在“步步惊心”的后宫中生存下来,并且被一再册封,最终母以子贵,容登太后之位,是非常不简单的。这其中一定有康熙的情感在内,要不然皇帝面对一个毫无壮观背景可言的女人会一封再封吗,位置封高了要拿钱供起来的。以康熙那精明的脑袋,没有情感成分在内,德妃永远升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