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一)饮食习惯:
    1、餐制:
    所谓餐制,就是每天吃饭的数目。现在我们习惯“一日三餐”,但在先秦时代我们却是一日两餐的,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7点左右,吃的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但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却实行三餐制,并逐渐流行开来。三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还实行两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时间和现代有所不同。第一餐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后;第二餐为昼食,在上下午交替之时;第三餐为飧食,在下午3——5时。
    2、分食与合食:
    两汉和三国时,由于还是采用食案,分食制(一人一案)也保留下来。反而在“五胡乱华”后,胡床、椅子、高桌、凳等座具相继问世,合食制(为桌而食)在唐末宋初才流行开来。
    3、节日饮食:
    元旦饮椒柏酒、屠苏酒、吃五辛盘、胶牙饧;元宵喝豆粥(宋代才有汤圆)、赏灯、吃小点心;寒食节(一个月,曹操下令革除,改为三天)吃饧大麦粥(一种糕)、干粥(有点像现代的即食粥)、煮鸡蛋、盐醋拌生菜之类(北魏时才有饼类);端午节吃角黍(粽子)、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是唐以后才过的,那时没有;重阳要佩茱萸、食蓬饵(米粉糕)、饮菊花酒。
    4、佛教饮食:
    《三国志/吴书/窄融传》记:窄融“放纵擅杀”,大兴佛教时 “多设酒饭,布席于路”。可见当时佛教并未实行素食,也未禁酒。其实,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时,其戒律并没有不许吃肉这一条。僧徒托钵化缘,沿门求食,遇肉吃肉,遇素吃素,并不挑剔,只不过吃的是“三净肉”(即自己不杀、不叫他人杀和未亲眼看见杀)。在南北朝时南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禁肉腥和酒,素食才在佛教徒中流行开来。
    佛寺僧人一般早上在可以见到掌纹时吃早饭,一般为粥。午餐于正午之前,为饭。因为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戒律,所以不吃晚饭。但病号可以午后贾一餐,叫“药食”。僧人一般都分食,一人一分,在斋堂吃。“药食”则取回房中。但后来因为大家都吃了,也无所谓了。
    5、道教饮食:
    教是中国的土长宗教,三国时刚兴起。道教认为,人体里有三虫,亦名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的根源,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是靠五谷的谷气生存的,所以要“ 辟谷”。所谓“辟谷”,即是不食五谷,以菌类、蜂蜜、枣类等代替。还有的就是食丹药,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为求长生而服“五石散”,又称“寒食散”,以炼钟乳石、阳起石、灵磁石、空青石、朱砂为之,皆为此也。
    (二)饮食特点:
    1、三国前后的饮食总特点
    我国饮食的基本特点,大致形成在秦汉时期。在东汉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一是汉代初期,在道家黄老“无为”思想的指导下,带有禁欲主义色彩;东汉未期,分裂割据局势出现,逐渐摆脱了儒家礼教与禁欲主义的束缚,开始重视口腹,讲究菜肴的美味。这对烹调技艺是一种促进。
    二是在三个政权并列的局面中,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的交流开始频繁,烹饪技艺开始出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是三国时间较短,仅四五十年,前接东汉,后连两晋、南北朝。为三国宴的背景,有利于发掘这一时期的菜点精华与名菜形成精品,为今日宾客更好的服务。
    2、主食的品种先秦时期主食五谷,是以黍、菽、粟为主;在西汉三国时期,粟升为首位,其品种有十二种之多,其次是麦与稻,再次是梁、黍、稷。主食的品种包括饭、粥、饼三大类。当时的特别品种是雕胡饭、雕胡羹。关于雕胡饭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有记载,可参考。麦饼也有多种:胡饼、煎饼、烧饼、乳饼、髓饼、馒头(相传诸葛亮为馒头始祖)等。米糕:四米糕、膏环(类似麻花)等,多油炸食品。先秦时,豆作为主食;秦汉时期开始从主食逐渐成为副食地位。秦汉魏晋时期的豆粥,成为敬老与病人的食品。如西晋宰相张华喜食豆粥,并作《豆羹赋》颂扬豆粥。豆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为汉代淮南王刘安所发明,三国时期已推广,民间传说三国名将关羽开过豆腐店,故有“关公豆腐”的传说。
    3、关于蔬菜的品种
    ①汉魏时期吃食的蔬菜,至少有30-40种之多。主要是葵、芥、苏、蓼、陴豆、苜蓿、芜菁、茭白、大葱、小葱、胡葱、大蒜、葫芦、薤、芸苔(油菜)、蔓菁、芋艿、韭菜、茄子、萝卜、胡芹、莼菜、藕、菱角、芡实、薇菜(空心菜)、菘(白菜)等。此外有菌类,当时称“地鸡”,加猪、鸡肉,以炖法为多。
    ②主要品种是葵(又名冬苋菜),它是百菜之首。
    蔓菁:又名芜菁、大头菜、诸葛菜等。
    芋头:又名毛芋、芋艿,即当蔬菜,又当主食。以煨、烤、蒸为多,以芋与猪、羊肉制成羹,是当时名菜。
    茄子:原产印度,汉代传入我国,东汉魏晋得到推广,当时为时鲜菜。
    莼菜:制羹,为当时名菜。
    茭白:为当时名菜。
    ③瓜类:冬瓜、胡瓜、菜瓜、越瓜、甜瓜等。
    4、 肉禽类品种
    ①猪肉类:如烤乳猪、蒸猪头肉、猪蹄羹等。
    ②羊肉类:如跳丸灸(分猪、羊合丸)、灸羊肉(先渍后烤)、羊蹄羹(羊蹄杂羊肉)等。
    ③狗肉:肥狗之和(狗肉与石耳制羹,名石耳狗肉羹)、狗曜(狗肉薄片卤汁)。
    ④鹅肉类:烤灸鹅、炖鹅、五味腊鹅等。
    ⑤鸭肉类:鸭羹(鸭杂羊肉为主)、灸肥鸭、炖鸭、鸭煎(即炒鸭肉)、腩灸鸭等。
    ⑥鸡肉类:鸡子饼(即煎荷包蛋)、乌骨鸡、露鸡(即卤鸡)、甘鸡(乳汁烧鸡)等。
    ⑦ 野味类:鹿头、兔曜(羹),鼋羹(甲龟羹)、麻雀肉羹、驼蹄羹等;此外,有蛇、鸽、雉、鹑等。
    5、鱼类品种
    当时鱼类品种更多,包括淡水鱼与海水鱼等。主要品种有:鲤、鲂、白鱼、鲈鱼、鲇鱼、丙穴鱼、子鱼、鳗鲡、刀鱼、鲟鱼、蚶、牡蛎、蚌螯、鳝鱼、鳖、蚌、蛙、比目、石斑鱼、海月、乌贼鱼等。著名的品种包括渤海的鲍鱼、吴地鲈鱼、蜀地丙穴鱼、洛阳鲤鱼、武昌鲂鱼等。
    6、调味品种
    主要调味品有:盐、酱(榆子酱、豆酱、芥子酱、麦子酱、鱼酱、虾酱等)、花椒、桔皮、酢(醋)、葱、姜、蒜、桂皮、饴、蜜、油、甘蔗饧、石蜜(水糖)、酱清(酱油)、枸酱(即荡酱)等。著名品种包括蜀地枸酱、交州的甘蔗饧、岭南的石蜜等。
    7、 烹制方法
    常见的烹调方法有灸、羹、烩、脯、柞、煎、炒、蒸、煮等。
    注:有人称魏晋时期有面筋,江南地区之传说,未见史料依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