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6、秦钟的故事(三) ...
-
像是担心贾宝玉做出什么长辈无法接受的许诺似的,李贵众人又将贾宝玉劝走了。马建国早已注意到,每次他和贾宝玉说话,李贵等人一直站在跟前侧耳倾听,这在荣国府里是难以想象的。大概他们是奉了主子们的命令,严防秦钟带坏贾宝玉。贾母、王夫人知道秦业是被秦钟气死的,肯定不希望贾宝玉与秦钟继续来往,不过先前秦钟病入膏肓,她们也不好阻拦。现在马建国病愈了,她们也不能说“我们原本以为他快死了”,只好让仆人们看着他们。
贾宝玉这次离开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在秦家。马建国认为这可能是贾母、王夫人担心他做出她们不能接受的许诺,这才想方设法绊住了他。如果不是要拉着荣国府这张大旗做虎皮,马建国也不愿意招待贾宝玉。他得注意每次谈话不能不合贾宝玉的心意,又不能让贾母、王夫人听了之后心生反感,也觉得很累。但是贾宝玉足足二十天不曾来访之后,马建国又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
好在薛蟠随即接替了贾宝玉,他告诉马建国,他是受了贾宝玉的委托而来的。贾政最近对贾宝玉的功课督促得很紧,他无法脱身,特意央了表哥替他来秦家探望。虽然并不喜欢不通世故的贾宝玉,马建国还是感谢他这份情谊,当然也很感谢薛蟠。日子就在薛蟠隔三差五的拜访中度过,贾宝玉后来也来过两回,但是再也没有像最初那段日子那样频繁地出现。也许薛蟠是荣国府的亲戚,也能震慑身为平民的秦家族人,在马建国为秦业居丧的三年里,秦家人没有提出将秦钟逐出宗族。
虽然秦钟气死了父亲,但秦家人既然允许他为父亲守三年之丧,就不能在三年之后再将他逐出宗族,当然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夺走他的财产,除非他们有证据证明马建国居丧不谨。他们当然没有这种证据,即使有这种证据也不能在丧期结束之后才拿出来。所以秦业的丧期结束之后,马建国就恢复了安全。除了孝的马建国拜访了秦钟的亲戚们,其中当然包括宁国府和荣国府。
马建国在宁国府见到了贾蓉,在荣国府见到了贾宝玉,曾经待秦钟很亲近的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则根本没有见他的面。贾宝玉此时已经搬进了大观园,马建国当然没有被允许进去,他是在外面的书房里见到贾宝玉的。贾宝玉兴奋地告诉马建国,他和姐妹们结了一个诗社,还要把诗社里的诗词拿给马建国欣赏。马建国制止了他,理由是闺阁诗章不宜外传。这次谈话仍然有茗烟等几个小厮旁听,贾宝玉以为马建国说的是他们,只得收回了去拿诗稿的手。
贾宝玉这次倒没有提起马建国附学的事情,他现在整日与姐妹们一起吟诗作赋,已经很久没有去学堂了。听马建国说准备在乡下买田置地,贾宝玉很是失望,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秦钟总是想着那些蠢物们感兴趣的问题。马建国看出了他的想法,不过他也没有多做解释,他和贾宝玉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彼此很难互相理解。离开荣国府的时候,马建国知道自己不会再到这里来了,除了一个对世情茫然无知的贾宝玉,这里没有人欢迎他。
直到三个月之后,接受委托的中人才告诉马建国,他寻到了符合要求的田庄,那个小田庄离秦家原有田地只有二十几里地。马建国大喜,带着王大叔亲自到田庄看过,虽然不是上好的肥田,倒也还不算太差,价钱也算公道。马建国买下了这个小小的田庄,办了相关手续之后,他卖了城里的宅子,就在乡下安了家。租种这些田地的佃户都来给新的地主请安,他们很担心马建国会收回田地,或者提高租金。这些事情并没有发生,佃户们都很高兴,觉得这位东家是个好相与的人。
马建国很快跟新邻居们熟识起来,乡民们只知道秦地主是个五品官的儿子,父亲死后便搬到了乡下,其余诸事一概不知。在这偏僻乡村里,一个长相英俊又识文断字的地主也算是个钻石王老五,马建国很快被有女儿的父母们盯上了。谨慎的父母们还是设法从京城打听了秦地主的背景,终于有人知道了当年的往事。“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虽然秦家不是什么显赫人家,气死父亲的事情还是会被众口传扬,难免会有人听说这段丑闻。厚道些的人并没有向人宣扬,只是打消了将女儿许配给秦钟的念头,但终究还是有些嘴碎的人。
乡民们不敢当面议论,但马建国还是意识到了。秦钟做的事情确实不光彩,他也不能怨别人鄙视他。他打算在这里好生经营几年,多攒些银两,再积累些经验,然后搬到远处生活。在众人鄙夷的眼光中,马建国又住了几年。他在这里没有做什么恶事,但乡民们还是把他当做恶霸防备,他们甚至担心他会抢占他们的妻子和女儿,因为他不但气死了父亲,还曾经勾搭过尼姑,人们认为他小小年纪便有作风问题,可见本性是个going-down的。
逢年过节马建国都会到京城拜访贾珍和贾蓉,不过他没有再去过荣国府。贾蓉已经续娶了一个姓胡的女人,但秦可卿永远是他的结发妻子,所以马建国从来没有被拒之门外。他们每次见面都相谈甚欢。当然,彼此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象罢了。贾蓉不会忘记,秦可卿给他带了绿帽子。可是这件事情他永远不能说出口,所以如果马建国有什么事情求到他这个姐夫,他还得捏着鼻子关照发妻唯一的兄弟。马建国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没有与宁国府断绝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