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推测起源时间为大约公元前6世纪。传说尧的儿子丹朱顽劣,尧发明围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目前围棋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左传》[2],战国时期的弈秋是见于史籍的第一位棋手,最早的围棋文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3]。汉代时棋盘为17路,南北朝时候,棋盘定型为现在的19道棋盘,传入朝鲜半岛[4],并且出现了评定棋手水平的围棋九品制。围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修身养性的一项必修课目,为“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而围棋最迟在唐朝初期被传到了西藏,相传松赞干布的大臣琼波·邦色是一位围棋高手。后来围棋藏族人民被改良为藏棋。[5]
唐代出现了棋待诏官职。著名棋手王积薪作“围棋十诀”在现代围棋中依旧适用。明朝王世贞写了一篇《弈问》[6],回答围棋的种种疑问。
【清朝初年,出现了中国古代围棋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大批著名棋手涌现,留下大量名局棋谱,如黄龙士与徐星友的“血泪篇”,施襄夏与范西屏的“当湖十局”。 同时,围棋理论的研究亦达到一个高峰,代表作有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和施襄夏的《弈理指归》等。但随后,中国围棋渐渐衰微,围棋发展的中心也转移到日本,规则也随之发生本质的改变。】
围棋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很快就流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战国末期,丰臣秀吉设立“棋所”,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在天皇或将军面前对弈的“御城棋”,日本围棋逐渐兴盛,出现了本因坊,安井,井上,林等围棋世家。其中坊门尤其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道策、 丈和、 秀和、秀策、秀甫、秀荣等杰出棋士。日本围棋由于废除了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古代中国围棋是放四个座子,就是两黑两白放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双方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布局),布局理论得以极大发展。(资料来自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