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本来想一口气通读全文再动笔,可是忽然觉得时不我待,也许等读完了,我这所谓的评就变成坑了。只好边看边写,望阿堵笑纳。
想送几个字给阿堵的《红尘有幸识丹青》,张弛有度,脉络分明。因为似乎瞄到有筒子用了字字珠玑,本着赞美之词不能重复的原则,只好换了八个字。
张弛有度这个是开始想好的,读到丹青自承安身边离开到再遇,时隔两年,人事物各有变化,架构不小,笔墨不多,但是却很丰满,一笔下去半个江山都轮了一遍,看上去却是少一分则瘦,多一分却冗了。也正是读到这里,有了这四个字,张弛有度。这一段两年时光的叙述对比前文而言是轻松而柔软的多了,于是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而妙笔也就在此时。
这一口气到这里确实是松了,甚至要想,这样也很好,这样就是结局了我也能够接受,但是还不完美,就如同《四时鸣玉山》最后的那笔画上的是朱砂而不是心头血一样。所以还不完美,这个故事到这里还不能完结。我当时深刻的有这样的感觉,这个故事到这里,还不能完结,虽然大家都已经求仁得仁,但是却还不是结局的时候。想弃卷却不忍,才是作者最高明之处。张弛有度到极致,便是这口气明明已经松了,但是另外一口气却也已经提上去了,不知不觉,人已在作者瓮中,却不自知,或者如我一般,甘之如饴。
然而这口气毕竟松下来了,所以我也刚好借这个空隙,来写我这篇评论的开头。列位看官,既然后面发洪水救陪葬品的事儿我还没看,所以只好委屈大家,跟我一起回去,回到最开始的那段日子。
于是,我来说脉络分明。其实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这四个字的,因为它们不足以用以总结阿堵的这个故事。或者说,其实我根本没有找到一个词来形容阿堵所给我的这种感受,所以请容我用一些笔墨来形容这种感受。
故事一开始就铺了两条线,一条在丹青,一条在承安,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我一直都在想,究竟这两个人要怎么样才能接触上呢?当然,埋在文字里这么多年,相遇的方法不下几种,但是如何才能合情合理呢?所谓合情合理,就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忽然知道了这两个人要见面,但是也完全不觉得突兀,行文所致,水到渠成。明明是人工写出来的文字,却如鬼斧神工一般不露一丝缝隙,才能称之为合情合理。所以我一直很期待二人初见。
果然不负所望!自丹青入行开始,阿堵丝毫没有吝惜笔墨,一点一滴一神一骨的画出了这个孩子的样貌,天纵英才,自有风流,多情,坚韧,宽容还有自省。我实在很想用跃然纸上这个词,但是由于我本人对于物品人物场景的构筑能力过于不堪一提,所以我实在不能用这个词,如果非要说出个所以然,那么我想说我看见了这个孩子的魂。人当先有魂,而因魂画骨,以骨成人。
至于承安一线,请原谅我实在偏爱丹青,所以承安一直在我心里没有特别的存在感,我觉得承安是一条直线,笔直而坚定,他很清楚的知道也很清楚的明白,有些事情开始可能由于自愿,但是一路走下去它便成了非做不可,融入自己的骨血,融入自己的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弃之便是弃了自己,弃之便是弃了人生。而承安何其有幸,因为丹青同样明白这一点,所以丹青才会送他坐上皇位,那一刻成全了承安也成全了丹青自己。所谓求仁得仁。所以在我眼中,承安一直在自己的路上,而丹青则在走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只为相交的那一刻。还是那样一句话,以人之笔墨写出天作之合,以人之工匠刻出鬼斧神工,阿堵高明!
抛开所有的骨肉,唯这两条线一丝不乱,从开始到相遇,各有轨迹,却各有联系,各不相干,却也各不相离,所以我用了脉络分明这样一个词。
看文到现在,从丹青因画不出《四时鸣玉山》而托身情爱开始,一直到丹青耗尽心力刻出了那一方玉玺为止,其实我一直都是在哭的。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哭过了,其实我是非常容易感动的人,但是真正因为灵魂受到触动而哭出来,虽流泪却无关悲喜这样的状态确实很少出现。所以我在某章的评论里写给阿堵说,我于阿堵的文字中感到她对自己文字的魂,阿堵既然以魂相待,我必以魂相报,唯愿此心不忘,此生不忘。写到这里忽然回首我刚才写的文字,抛却骨肉,我只见了丹青的魂而不能见其人,方觉得原来我也是表里如一的人,哈哈!如果这篇文字有幸能被阿堵看到,希望阿堵不要怪我大言不惭。
人生而在世,不论多么才情无双,不论多么胸怀天下,若没有一个人懂你,便是人生大哀,所以承安何其有幸,丹青何其有幸。虽然在我眼中承安的光芒无疑没有丹青明亮,但是若没有承安,丹青又怎么会大放异彩呢。何为水乳交融?如今我终于懂了。
写到这里还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是似乎已经词穷,不如我回去把文看完,于列位看官而言不过一瞬而已,我须臾便已经回来了。
回去看过,才知道原来已经是尾声,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不过我特别的注意了一下“情天久”这一章中间靠上的部分写承安的几个词“点头,微笑,慰问,演讲”。我实在忍不住想笑,阿堵你写到这里不会是觉得累了吧?因为我总觉得我看到了□□。
一场洪水,依旧要赞叹阿堵的笔下功夫。做皇帝的,钱、权、名声,一个都没少的全收了,做承安的,人、心、感情,一个都没少全被照顾到了,做丹青的,字画,技术,银子,承安,一个都少不了的想要的全没落下,不过几千字的功夫,该说的一样没少说,不该有的一样没出现,似乎写出来的都是该写的,没写出来的都是不该写的,若想挑刺实在让人无从挑起,阿堵高明!
从情天久之后,不算余韵的话,也就有最后的一章了,一章之内要不急不缓的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了,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想我一篇评论冗了几千字,不过是些废话,而阿堵的几千字,已是韶华流去,经年不再,当是字字如灰,笔笔皆尘。王梓园的死是妙笔,他是如同丹青的父母一般的存在,如师如父,他的故去是丹青最终成熟的标志,而生老病死皆是人生必经之路,老先生一生得一弟子如丹青,想必心愿足矣,去之无憾了。而所谓的五年之约想必早就为众筒子遗忘了?可是这五年之约也有交待,江老板不是说了“一家人么,不用客气”么。丹青为承熙下了个套,承熙这孩子傻乎乎的钻进去了,但是必定会是个好皇帝。人生苦短,我与你多相守一刻也是好的,所以这帝位也抛弃的顺理成章。
至此,全文读完,意犹未尽么?其实也不然,只是觉得这口气终于放下,那二人之后如何,已与我这看官毫不相干。只是留下的感动,留下的眼泪,留下的故事,唯愿此心不忘,此生不忘。阿堵,若我有幸,这篇评论能为你所见,唯愿你的文字就算经年日久,仍簇然长新。足矣,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