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宫殿 ...

  •   依据明朝旧制,太子宫端本宫设在紫禁城东部东华门内。清初太子宫的设制也是在紫禁城东部,即康熙初年为皇太子允礽修建的位于皇宫东部的毓庆宫。但到雍正朝,毓庆宫作为太子宫的地位却发生了变化。雍正皇帝秘立的皇太子是宝亲王弘历,但他却从未单独住过毓庆宫,而是与诸兄弟合住该处;几年后,当弘历的皇太子地位得以巩固后,他反而搬出了毓庆宫,迁到了紫禁城西北部的“乾西二所”,也就是乾隆即位后命名的“潜龙邸”重华宫。

      清代紫禁城先后有两个太子宫,不合逻辑,但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第二太子宫是雍正皇帝为其所创秘密建储制一个配套措施。康熙朝后期清廷内部经历了一场严酷的储位之争,这促使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变公开立储为秘密立储。储君应该住在哪呢?乾隆在一首诗中披露了当年父皇的安排:“初识关雎吉所迁,避名毓庆圣恩渊。”并做诗注:“雍正五年娶孝贤皇后,始自毓庆宫东所迁居于此西所。毓庆宫本为皇太子宫也。地既不吉,且滋外间揣摩。恩赐西二所成婚,圣意深远矣。”诗句及诗注传递的信息是非常明确的,一方面在其父眼中,毓庆宫是个不祥之地;一方面其父“圣意深远”,这就是通过另择居处,让秘立的储君回避公开的皇太子位号,避免了节外生枝。

      其次,弘历保住了皇太子的地位。一般来说,秘立的储君,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够自始至终保住这个地位。储君的历史可能会很长,难免祸起萧墙。弘历能够在雍正朝那种荆棘丛生的险恶政治环境下,经历13年而最终保住皇储的地位,确实要经历非凡考验。

      雍正初政时的政治环境相当严峻。康熙朝争储的政敌仍与他明争暗斗。为巩固皇权,雍正对新老政敌罢免、监禁以至处死,甚至连亲生儿子也没放过。弘历的三哥、24岁的弘时,被以“少年放纵,行事不谨”罪名处死。尽管这绝非雍正处死弘时的真正原因,但以此罪名加罪弘时,至少说明了雍正对这种行为方式的痛恨。

      弘历则不同。虽然他对时政也有看法,但他懂得韬光养晦,以儒家内求诸己的传统做法来保护自己。这些当然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记录,但从弘历写的一些诗文中,还是可以发现不少蛛丝马迹。

      他在一首诗注中说:“随安室,此予在青宫时即以名室,盖取随所遇而安之义。……御园及行宫书室率题此额,犹弗忘昔之意也。”在另一篇文章《抑斋记》中又说,“予向居重华宫,洁治西厢为书室,而名之曰抑斋。践祚之后,凡于御园行馆,……无不以是为名,示不忘旧也。”

      “随安室”与“抑斋”是乾隆的上百处书房中使用率最高的斋堂号。他反复申述的“不忘旧也”,固然表示不忘少年时所居“山水之佳”的读书环境,但醉翁之意不在酒,“盖取随所遇而安之义”,以“随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无奈,才是他取此类斋堂号的本意。从这些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激烈的皇权斗争中,弘历所持的明哲保身的态度。雍正不满弘历的性情过于温和,曾“屡教戒之”。他们二人在养心殿西暖阁手书匾联,透露出了这对父子性格上的差异。雍正所书匾为“勤政亲贤”,联为“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就在这雍正标榜的“勤政亲贤”殿内另一室中,乾隆所书匾却是“随安室”,而联则为“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乾隆随遇而安的性格与态度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弘历才保住了储君的地位。

      第三,重华宫的命名沿袭了雍正朝的做法。清初皇子即位为帝,并无将原来府邸升格为“宫”的制度。如康熙帝作皇子时,因避痘被送到西华门外;成为皇帝以后,避痘所并未升级,仅命名为“福佑寺”。但雍正皇帝出于强化皇权之目的,即位后便将自己原住的雍王府升格为“雍和宫”。13年后,弘历成为乾隆皇帝,雍正时期的宠臣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随即提出,应将乾西二所升为宫。其名则应取“舜能继承尧,重其文德之光华”之意,命之曰“重华”。

      “重华协帝”之典出于《尚书·舜典》。历代帝王都会标榜自己法效尧舜,政清德明,但张廷玉等人却以舜继位前的美德“重华”命名乾西二所,其意再明显不过,即该处的主人宝亲王实为皇太子也。从乾隆元年始,乾西二所不复存在,紫禁城中出现了重华宫。

      重华宫从此成为紫禁城中第二座太子宫,尽管它只被使用了一次。

      乾隆皇帝改造紫禁城宫殿,规模最大的,是乾隆三十六年在东部修建的太上皇宫——宁寿全宫。对太上皇宫的修建,乾隆帝一再强调,“乃朕茸治为归政后所居”,因此一些殿堂的命名潜含了此意,如“乐寿堂”、“颐和轩”、“遂初堂”、“得闲室”、“倦勤斋”等等。但这仅仅是目的之一。如果从整个太上皇宫殿的构思、布局、陈设等全方位来看,不少殿堂的命名和陈设的手法,表现的却是乾隆早期和盛期的历史。可以说,这所宫殿,是弘历从皇子到皇帝再到太上皇,丰富又漫长的人生缩影。
      乾隆皇帝决定修太上皇宫时,距宝亲王时代已经35年,但他对自己的“潜龙邸”重华宫仍时时不忘。73岁时他明确表达了对重华宫的定位:“重华宫……少而居之,长而习之,四十余年之政皆由是而出。”这表明重华宫的重要性在乾隆的人生经历中是无可替代的。如此重要的人生经历,在太上皇宫殿中不能没有反应。他把自己在重华宫时所题书斋号“随安室”、“抑斋”、“长春书屋”等,都安设其中。

      乾隆皇帝的执政理念十分明确,就是所谓敬天法祖和强化皇权。这在太上皇宫的布局上有充分体现——皇极殿与宁寿宫即是为此而设。皇极殿无论名称还是形式,都采用了代表皇权的最高等级的作法。其后的宁寿宫,是“法祖”的殿堂。它的原本,便是祭祀满族原始信仰萨满教的沈阳清宁宫与紫禁城坤宁宫。

      规模与格局几乎等同于养心殿的养性殿,是最能体现乾隆一生对儒家文化追求的建筑,不同之处是三希堂无法移动。于是他利用获得南唐古墨的机缘,仿三希堂形式,在养性殿里设了“墨云室”。而他对“三稀”法帖的钟爱,则通过仿照王羲之与友人兰亭修禊之意,在太上皇宫花园内修建一座禊赏亭来表达。

      养性殿后乐寿堂的命名,是仿南宋太上皇“乐寿老人”赵构。其字面之意当然是长寿,但背后还有潜台词。因为尽管取名乐寿堂是乾隆与宋高宗“喜不约而同”,实际上他却一贯鄙视宋高宗,且对历史上所有太上皇的评价也都很差:“太上皇之称始于汉高祖奉其太公,本不足比数。唐太宗兴兵逼父让位,更为逆伦。睿宗在位未一年,即因定乱传位明皇,及明皇幸蜀,传位肃宗,皆迫于势之无可如何,均无足称道也。”这表明,只有他这位太上皇与以往不同。乐寿堂的兴建,可视为他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太上皇的一个见证。

      乾隆的这种心态,从乐寿堂内的主要陈设也可看出。堂中陈设有三件大玉器,一是设在明间南向大门两侧的玉山和玉瓮,其名就为寿山福海,一是设在明间北向大门内的大禹治水玉山。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玩玉大家,他在乐寿堂设此三件大玉器,决非随意。以大禹治水玉山为例,在乐寿堂建筑即将完工时,和阗进贡了“高七八尺,围丈许”密勒塔山大玉石,乾隆随即下令由扬州按唐人所绘《大禹治水图》琢刻。这一题材的选择,与他六下江南治河、修海塘不会没有内在联系。乐寿老人与大禹治水联系起来,是一个多么能表达乾隆皇帝自我评价的创意!

      至于在颐和轩东壁为西域平定而题刻赞诗,就更是乾隆皇帝文治武功的直接表述。乾隆对本朝所进行的几场大征战,最有积极意义的,是他完成了自康熙朝开始的对西域额鲁特蒙古和天山南部回疆等地动乱的征战。他很清楚对西域的征战是可名垂青史的,因此而到处勒石刻碑,以咨弘扬和纪念。太上皇宫中对此也一定要留有印迹。不过,养性殿与乐寿堂的布局已很完满,不宜于再增加有关战争的记录,乾隆为平定西域的赞诗,就只好刻在书房颐和轩的东墙上。这样做,虽然满足了乾隆彰扬自己功绩的心愿,但严格意义上讲,这却是太上皇宫殿设计上的一个败笔。

      对宁寿全宫的定位,乾隆在归政前明确说过:“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之地,……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若我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亨图日久,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此旨著缮录两份,一交上书房,一交内阁存记。”

      这件上谕,把乾隆希望将宁寿宫作为他人生纪念碑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它的功能,要让它以现在的状态传之永久。

      上述3处宫殿的出现,使紫禁城变得外朝一仍明制,内廷却改为清制。议政中心的转移、实质上存在的两个太子宫、太上皇宫与皇太后宫东西相对,都体现了满族社会生活方式进入了宫廷,给所谓“清承明制”打了不小的折扣。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2377.00㎡。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大约从14世纪明代起,重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元旦等都在这里庆祝。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也是外廷三大殿中面积最小的,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再到□□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北京故宫中和殿内部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乾清宫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保和殿的后面。乾清宫是内廷正殿,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这块匾在清雍正以后,成为放置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地方,雍正为防止皇子之间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采用秘密储位的方法,即生前将皇位继承人的名单写在纸上放在匣子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待皇帝死后打开匣子当众宣布皇帝继承人。在乾清宫的两头有暖阁。是皇帝读书、就寝之地。在乾清宫的西暖阁上下两侧放置27张床,由皇帝自由选择,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刺客行刺,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乾清宫周围的东西庑,还有为皇帝存储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置图书翰墨的懋勤殿。南庑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有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
      3)坤宁宫
      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4)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皇后在此接见嫔妃命妇。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25枚“宝玺”(印章)也曾收藏在这里(现藏于珍宝馆)。
      5)东西六宫
      位于后三宫东西两侧,共十二座宫殿,是明清皇帝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西六宫:太极殿、永寿宫、咸安宫、储秀宫、体和殿;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永和宫、景仁宫。这些宫殿基本上都是二进院一宫两院,每个院子有正殿、配殿、宫门,有些院子还附有游廊、后殿。慈禧太后曾在储秀宫和长春宫居住过,慈禧在储秀宫居住时曾经大肆修缮过储秀宫是它成为东西六宫最奢华的宫殿!
      6)故宫其他区域
      包括南三所、御膳房、慈宁花园、外东宫、英华殿、寿安宫、建福宫花园、寿康宫、乾东五所、文华殿、武英殿,这些宫殿建筑群分别坐落在皇宫的主要建筑的东西两侧,其中南三所、乾东五所是皇子的居住区、寿康宫、寿安宫、慈宁花园、英华殿是太后太妃的生活区域。外东宫是乾隆太上皇宫。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