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章二 ...

  •   见了孙权以后,诸葛亮自然是不会按照鲁肃的话去好言相劝,几番言语相激,就明白大事已定了。
      江东之行,几乎完满了一半。剩下的,他只能看尚在归途的都督大人了。

      和鲁肃才走出来,黄盖便迎了上来。“好小子,有你的!”
      “哈,哪里。亮也是赌一赌罢了。”诸葛亮半眯着眼。“难道你家主公之前的意思是主和?”
      “怎么可能!只是近日以来,众人争吵不休,再加上张昭那些是老臣了,主公自是要有一番考量。你也是知道,老臣唠叨起来和老妈子差不多。”黄盖为人直爽,语言也是直来直去的。
      诸葛亮不禁好笑,“先生真是……爽直啊。”一旁的鲁肃却破天荒没说什么,即使撇开头也还隐隐能见到他忍笑的眉眼。
      黄盖搔搔头,笑而不答,反倒是看了他半晌,然后才说,“好小子,你和周瑜,倒真有点像。”
      “哦?不知道亮与大都督是哪里相像?”
      “感觉吧。”黄盖一边挥手,一边大步离开,豪爽之气也让诸葛亮不由得一阵赞叹,此人当真豪杰也。“还有,下次见面叫我黄盖或者公覆就可以了,先生不先生的都是那些穷酸书生的东西。”这话一出,倒还真的把所有文人都一竿子打尽,诸葛亮不由得苦笑。

      一路上,鲁肃虽然对诸葛亮刚才给孙权说的话仍是颇有言辞,但毕竟最终的目的也达到,又不禁对诸葛亮佩服起来。连声赞叹,语气态度之诚恳,便是诸葛亮这般脸皮厚的人都有些招架不住了,只好转移了话题。
      “能与曹操一战,子敬看起来颇为兴奋。然而究竟是主战还是主和,到底还是得看大都督的意思吧,也不知道大都督是何想法……”东吴目前的形势诸葛亮倒是一目了然,众人争论不休,吴侯迟迟未有定论,不过都是为了等一个人回来,看来是战是和,最终还得看这位东吴大都督是何想法。诸葛亮没少听过有关周瑜的传闻,但终究没能见上一面,他心里也没有底。
      “先生大可放心,都督不会主和的。”
      “何以见得?”
      “先生恐怕也是知道,东吴是讨逆将军打下来的。而当年都督以及一班旧臣,都与他出生入死,才有江东的今日。讨逆将军遇刺死后,都督从巴丘归来,便在将军棺前立誓永固江东,生死无悔,此话说得掷地有声,还削发以明志,如今又怎么可能将江东的八十一州就这么拱手相让呢?”
      “那,亮放心了。”微微一笑,羽扇轻摇,诸葛亮顿时心中大定,仿佛已经见到战火染红了这绵延了八百里的长江水,只叫曹操此来便再无返归之理。

      第三天,周瑜终于回来了。
      他第一时间就去拜见孙权。然后才回到自己府邸。
      而后一连见了四五批的人,有的主战,有的主和。
      直到夜里,才得空接见诸葛亮。

      周瑜的府邸与江东一般的府邸的格局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尽管比别的府邸看上去要精致许多,但有些地方已经显得有些陈旧,只是听说主人极为用心打理,便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
      诸葛亮不明白,凭着周瑜在江东的声威,便是要扩大重修这府邸,那绝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若说军务繁忙,难以抽空,那些能工巧匠若是得知自己能为东吴大都督建造府邸也必然是趋之若鹜。却不知道为什么主人宁可尽心维持旧时模样,也不愿翻新修葺。
      穿过那些曲折的回廊,周瑜就在书房里等着他们。
      那夜里,他跟着鲁肃进来的时候,就看见那个男子背对着他们,站在书案前不知道看些什么。
      没有穿盔甲,而是一件白底红纹的衣服,滚金边,也不束发,披散下来,看起来倒十分飘逸儒雅,很难想象这个人居然就是东吴八十一州的大都督。
      回过头,诸葛亮才明白,什么人才真正配得上“怀瑾握瑜”四个字。资质风流,温润如玉,灯光之下,让人不禁为之惊艳。目光明亮而坚定,眼角略带了些笑意与疏离,诸葛亮觉得,眼前这个人,有点像被冰霜包裹着的一团火焰。
      “不才诸葛亮,拜见大都督。”
      “先生客气了,卧龙之名,如雷贯耳。”

      鲁肃一改往日的客套,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就说清楚了来意。周瑜一笑带过,态度从容,却没有回答。
      鲁肃有些急了,频频使眼色于诸葛亮,诸葛亮权当没有看见,一旁扇着清风,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周瑜不提是战是和,只命下人给两人奉茶,一边与诸葛亮闲谈军治,一边不同声色地带过鲁肃的问题。
      见两个人如此这般地打太极,鲁肃心中有些不满,却也狐疑。
      他相信诸葛亮并不是仅仅只来与周瑜拉家常的,不然不会远道而来,舌战群儒力主抗曹,还对吴侯以言语相激,末了仿佛仍是不放心地特地问了他周瑜是主战或是主和。而且他更相信周瑜——因为认识,所以更明白,要他拱手相让先主公打下来这江东之地,那是绝无可能。却一时参不透这两人此刻到底是在玩些什么把戏。
      只见两个人不咸不淡地谈得差不多了,诸葛亮终于放下了茶杯,起身拜谢,“承蒙都督款待,时候不早了,亮不便继续打扰。”
      “与先生畅谈,实在当世一大乐事,可惜大战在即,瑜军务繁忙,招待不周之处,还望先生见谅。”周瑜作揖还礼,又向一旁鲁肃说道,“子敬所言之事,瑜心中已有定数,明日堂前,自会与主公说明。这些天劳你继续招待卧龙先生,先生乃我东吴贵客,切勿怠慢。”
      鲁肃一听周瑜说“大战在即,军务繁忙”,便清楚周瑜心中所想,心头大喜,连声应允。
      随后,便引诸葛亮离去,将他送回驿馆。

      一路之上,鲁肃不免仍是有些迷惑不解,方才二人不过闲话家常,周瑜既没有说主战,也没有说是主和,他算是了解周瑜,仍难免有些焦急,怎么诸葛亮倒反而能坐得住了?
      诸葛亮见他心中疑惑,便笑道,“是子敬说,都督在过世的讨逆将军棺前许下‘永固江东,生死无悔’的誓言,既然都不畏生死,眼下又如此从容,想必心中早有定数。再来便是,亮方一进门,便留意都督案上所放,不正是江上布阵之图么?若都督真要主和,那他看图做什么,所以当下就明白了。”
      “孔明倒是观察入微,我方才一心只想求个决议,反倒忽略了。”
      “既然我与都督所想皆是与曹军一战,那么此事便应当定下了。刚才都督与我闲聊军治,言谈之间,亮受益匪浅,一时忘形,让子敬白白担心一场,是亮之过也。”
      “不然。”鲁肃摇了摇头,心中反而惭愧,他自问了解周瑜,却犹是在此等关头乱了心绪,反观这二人,即便是曹军压境,仍能谈笑自若,实在是自叹弗如。“二位皆是当世人杰,肃不如也。”
      “子敬说笑了。”诸葛亮轻摇羽扇,不由得想到刚才与周瑜闲谈,此人当真气度不凡,看似温文儒雅,却是骨中倨傲,仿佛那八十万曹军挥师南下,他也全然不放在心上,仍从容自若,这等气魄,实在叫人心折。

      第四天,吴侯的议事堂前,诸葛亮端坐上宾席上,看着周瑜力排众议,主张抗曹。
      那人的声音一直不大,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如同敲在众人心槽,“曹操虽托汉相之名,实为汉贼。主公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本应当横行天下。况且曹操自来送死,又有何惧?若曹操已平定北方,或许能旷日长久,来争疆埸,却也未必能与我东吴水师一教高下!然而,今日北方犹且未能安定,加上马超、韩遂仍在关西,此乃曹操之后患。现曹操又舍其陆战之长,以水师之短,与我东吴相抗。还自北方长途跋涉战我长江天堑,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皆乃用兵者之大忌,曹操贸然行之,必尝败果。主公,瑜只需精兵三万人,屯驻夏口,自能为君破之,定叫曹操此来无回!”
      周瑜越说越是动容,本来一直狐疑的文儒,最后都坐直了身子,神情肃穆,一旁武将,自是个个激动万分,摩拳擦掌,就连稳坐高堂之上的吴侯孙权,都在周瑜话音刚落之际,猛然起身,拔出腰间之剑,激昂地说道,“天授公瑾与孤也!曹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唯独忌惮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而已。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正合孤意,再有言降者,当与此案同!”
      说罢,只见孙权一剑劈落,书案顿成两半,朝堂满座,一片寂然。
      而后,孙权将佩剑给予周瑜,也将三军悉数交予周瑜指挥调度。周瑜接过孙权手中之剑,眼神若有所思,诸葛亮留意到他微微有些失神,倒看不清他的神色,只道他是一展雄心所以难免有些兴奋。
      毕竟无论此战结果如何,也足以成千古留名之战了。
      等到周瑜领命退下,孙权点头示意众人协助都督备战,诸葛亮这才看得分明,这堂上二人大概早有预谋。想必昨日周瑜去见孙权之际,已经明确了孙权抗曹的决心,今日二人在此对答,怕是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不过观周瑜方才神采飞扬,还带几分轻狂肆意,尤其是“曹操自来送死,又有何惧”以及“为君破之,定叫曹操此来无回”这两句,说得何等气魄。好似天下尽在他掌握之中,并没有什么他不能实现的事情一般,如此气度,实在是旁人不能相比的。
      也无怪乎能在顷刻之间,便扭转东吴主和大局,这样的人,当真是雄才大略,王佐之师啊。

      所以,在很久以后,每当诸葛亮回忆起那一天书房里与自己侃侃而谈的周瑜,以及第二□□堂之上施展辩才的周瑜,他总是免不了作以下评价。——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将的气度,军师的才华,在他眼里,仿佛从来没有‘失败’二字,轻狂肆意,睥睨天下,大都督都无愧‘天下奇才’四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