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这一转(我预计将这文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转里设定有一转二转,也可能会临时加到三转),回头看了看自己原先的大纲,忍不住笑了。思维是脱缰的野马,想拉它的时候,往往是拉不住的。
既然大纲作废,那就作个总结吧。
冲击西门的四路兵里,第一路是皇帝布下的,忠武卫的虎符不容假冒,不是将领叛变,便是皇帝授意。二三两路红白巾伪寇首领,一齐祈,一新华,布置人当然一个是镇公,一个是定公(望华),新华在明,骄傲地说让四哥看看她身手,齐祈在暗,他跟他爹别有图谋。第四路打游击包抄的是谁?先卖个关子。
福宪带了一队兵去皇后那里干嘛?当然是乱澄华阵脚,让她以为福宪要挑衅,但是胆子又小,领了一群人来保护她。这一计策几乎骗过了所有人。所以看到烽烟起,澄华第一反应是福宪算个什么东西,只管在这里观望吧,让本将军去沙场周旋。大家都以为总有一队兵是福宪遣去的,偏偏福宪一路都未发去围场,她猜准了有人要寻事,有人以为她要寻事,所以做足样子,让小丑们自己跳出来,她先看看各人实力如何,判断好了,日后再战。
望华要干嘛?俩字,贪婪。要更高的地位。他手头资本可足了,两个皇子可以让他捧,求稳,太子很不错,毕竟是他妹夫!但也可能止步于妹夫。若奋力一把,还有个表弟妙玫,翻身上位,外戚换代。对皇帝来说,外婆家总比岳母家实在,自家娘舅终归更亲一点,所以妙玫好!这种谋求的态度,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族,都有他一定意义。在这上面,姑姑、新华、清华都站在他一边。谁不想要自己家强大呢?
皇帝喜欢皇后吗?估计不太可能,原配而已,都没一起生个娃。那喜欢太子吗?可能喜欢,可能不喜欢,但毕竟是较为年长点的儿子,才干更强一点,处理政事更熟一点。太子当接班人他放心吗?这个么,大家都懂的,一半放心,一半不放心。所以他喜欢跟望华搞你试探我我试探你的游戏。一个说,陛下啊,反正您儿子多,想不想易储?不如便宜为臣吧。一个不屑,我儿子能让你指挥着玩?只能由我自己玩,一个个试探,谁有才,谁上。
当然,皇后才是真正能“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的人,她知道寄托在你皇帝身上是没用的,反正你这个妃那个美人的,要多年轻漂亮有个性会体贴的都有。她占住的就是名正言顺,耗到你皇帝宾天,她就是整个后宫最能说话的人——甚至,她一贯待太子也不错的,至少在面子上,太子心中尊她为母。
其实这几章的核心就是,过年了,大家都不安分了,皇帝要玩一玩儿子了,臣子要挑战一下极限了,福宪趁机勾搭将军了,都以为自己下了个完美的套,等别人来钻。算计皇帝的落到福宪手里,算计儿子的反而让儿子撇得一干二净,福宪调来兵,却根本连手指都没动一下,其他人都一个个主动撞在她指甲尖上。
福宪要什么?清华代她说了。为女子者,就只有一辈子被夫君压制的份?为臣子者,就只有一辈子被君王压制的份?福宪一路拼搏到现今,从番邦回归中土,到建府,到嫁人,都是她一步步争取来的。别人都觉得这女人一定是疯了,她却不这么认为。
造成她当年命运的仅止文老尚书一人吗?尚书大人虽是罪魁祸首,可那群推波助澜的臣子们(男人)又算啥?同意这个决定的,她老爹太宗(男人)又算啥?福宪本质上讨厌这群男人,她要想法子自己做主。
说那段话的清华却不一样,她认可福宪,又不同情福宪。(反正她又没吃过苦头)她觉得福宪根基太浅,(澄华也这么认为)此刻招兵买马还来得及?简直是笑话了。不如让她这个又是楚家又是文家的人来,最好望华能权倾朝野,那大家都不用听皇帝的了。从而,自己家族的人也不必再行勉强之事——敢让我祖父休掉祖母娶个半老徐娘?滚!
都没什么错。不过是小打小算,为自己考虑,一个要振女权,一个要兴家业,如是而已。
澄华是明日黄花(用这词,还是用“昨日黄花”,见仁见智吧),意气奋发的时代过了,如今就只有看戏的份。这两人的道理她都懂,不说福宪对,也不说清华错,至于男人们要去搞争权夺利,更是家常便饭。小一辈人才辈出,时局要动荡了,她想拦也拦不住。她已是丝萝,皇帝是她的乔木。
同样是丝萝的还嫣华。她是最传统的,最闺阁的,懒得去判断政治观念上的对错,生活理想本来是嫁个喜欢的帅哥过一辈子。后来帅哥被政治搞没了,她就希望新任丈夫能对她好,对她儿子好,她有夫有子就万事足。大部分女人都跟她一个想法,先进的、有雄心的毕竟少数。
一般作者都喜欢写那种个性思维习惯最现代的女子吧?不论是有勇的,还是有谋的,都可以参与事件其中。(顺便可以贬低一下其他女人的思想境界?)看多了这种,尤其穿越式,我就想写个反过来的,从最旧式的女子落笔,从她眼里看一看那群走在时代先锋的女性。成败不论,毕竟革命是由人前赴后继去付出代价的。
不过这种探讨已告一段落,快节奏部分不好写,(我还是喜欢慢悠悠调子啊)本文主题不能偏,下章让咱回到男人女人的你拉我扯、宅子园子的风花雪月上来!
————————————————————————————————————————
回复4258789 大人
l、楚文俩家的孩子怎么会以长幼排辈呢?而且文家的孩子怎么会养在楚家?太搞笑了吧。
姑姑跟文常闹不和,跑回家了。娘家不赶她走,说明她有底气,得爹娘的宠。文家不来纠缠她,不过是因为她生了俩女儿,又不是儿子,且姓的还是自家的姓,姑娘家闺名叫甚么,跟不跟堂亲们排序,并不重要。乐意起来可以几房一起排,不乐意的时候儿子一起排,女儿自己取名字,这不要紧的。姑姑自作主张让两个华跟楚家的表兄弟姊妹一起排辈,纯属上一代恩怨。
2、嫣华的前夫是罪臣,楚文两家怕是避之唯恐不及怎么还会与之攀亲,特别是文家,又是寡妇还拖油瓶,况且政治背景还不清不楚,貌似嫣华还很拽,不知她凭什么?文家是脑袋被门给夹了吗?
先前王家涉嫌谋逆,被先帝打入罪籍了。今上登基,大赦天下,王家不是主谋,且人丁凋落得差不多了,所以变平民。后来王姊夫还又去科考中了呢,被扔到南诏去平乱,挂了。嫣华跟着他,曾经是罪籍,后来变平民了,嫁文心,就变诰命夫人,人生起伏,如是。
“程侯乱”是后头要铺展开的,两个皇帝都对程家人有愧,但也不得不除,所以待王家人也有愧。所以找了个名目能平反的都平反了。可又不能不斩草除根,所以王亭之死。
嫣华也不叫拽,她就是不情愿而已,觉得再嫁人没意思,又觉得文心条件不错,就该去娶个更好的姑娘。你说她寡妇拖油瓶,她也觉得自己寡妇拖油瓶,不够光彩。有点自卑吧。
至于你说唯恐避之不及,我赞同。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什么的,很可能。但也可能是一种对皇帝的威胁,文楚两家一同留着这媳妇,可以告诉皇帝,你曾经,犯过错。他日,没准我能骂你不明是非,无道昏君。
我认为,这是一个(或者说两个?)真正豪门世家的家族成员考虑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谁来当皇帝可以实现自家的利益最大化,跟谁家结亲可以攀附到更多的势力。掌握多少兵力,获得多少实权,捧哪个皇子上台,都比考多少进士多少举人更有效果。
你考试来的功名,只够一代人的营生,等你儿子长大来考试了,你就得避嫌退让,告老还乡。父子不同朝为官在封建社会后期是很普遍的。而汉至唐前期,还有清朝的满人籍,有那么一批人,可以不考试就当官,还是大官。他们瞧不起科举上来的人,觉得根基太浅,很正常。文中的王亭之家就是后者,而齐楚文这些,都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