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苏茉尔(苏麻喇姑)的一生 ...

  •   孝庄终生相伴的“老友”苏麻喇姑
      苏麻喇本名叫“苏墨儿(尔)”为蒙语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草原一贫苦牧民家庭。而“苏麻喇”是她追随孝庄文皇太后(即大玉儿)到金国后人们对她的满语称呼,意思与“苏墨儿(尔)”相近,即“半大口袋”,又因长期生活在上层皇亲国戚身边,人们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也许与宫廷条件有关,孝庄皇后与苏麻喇之间的特殊友谊。历经60余年,保持终生,当属罕见。

      苏麻喇是布木布泰从科尔沁蒙古大草原带进后金——清皇宫的侍女。按规定,侍女和宫女,到一定年龄都要出宫嫁人,或由主人指婚。苏麻喇可能自己不愿结婚,所以身份始终未变,既不曾结婚,也未离开过皇宫,当了一辈子侍女,成了孝庄太皇太后的老朋友、清皇室四代人的亲密朋友。她与他们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由于苏麻喇为人可信,聪慧多才,也由于布木布泰知人善任,以诚相待,苏麻喇协助主人做了许多非一般侍女所做之事。已如前述,清开国之初,皇太极时代,苏麻喇参与厘定上下冠服诸制,手制衣冠饰样。在永福宫,苏麻喇协助庄纪做的事更多。她里里外外一把手,宫内的事由她操持办理,与宫内外亲戚联系,往往也由她代办。她会骑马,常骑马外出,去公主府或别的地方办事。

      孝庄皇太后与汤若望的联系,包括请医问药、送酬谢厚礼、转达皇太后认汤若望为义父的愿望等这样重要的事,都由苏麻喇代劳。

      还有迹象表明,苏麻喇的话对布木布泰有影响力,至少人们有这种认识。内大臣席纳布库,因皇太后依照惯例指派他的妻子入宫侍候皇后而不满。有一次,苏麻喇奉皇太后之命去公主府办事,路遇席纳布库,席纳布库追问:为什么派我妻侍候皇后这都是你进的谗言!然后,不由分说,痛打苏麻喇一顿。皇太后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只说苏麻喇骑马摔伤,请医生治愈了事。可见,苏麻喇虽是侍女,但受皇太后的特殊重用,已是心腹之人。

      苏麻喇是幼年玄烨(康熙帝)的启蒙老师,据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关于苏麻喇姑的记载:玄烨幼年“赖其训迪,手教国书”。玄烨幼年的训育,全仰赖其祖母,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就奉祖母的慈训,饮食、起居、一言一行,都有规矩。但因为玄烨末出痘,两岁时,由保姆照看住在紫禁城外,祖母既不能随同住在那里,又不能每天往返奔波,遂制定出原则方案,把大量、细致的循循善诱工作交给苏麻喇代做。年过四十的苏麻喇,每天骑马往返于皇宫与玄烨避痘的北长街的住处之间,风雨不误,数年如一日。

      苏麻喇奉孝庄皇太后之命,严格培养、“训迪”小玄烨良好的做人、做事品德、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以及读书兴趣等;纠正其“越轨”之处。并在玄炸能咿呀读字、学习握笔时,就教他认满文字,手把手地教练书法。康熙自幼养成爱读书、嗜书法、爱骑射、喜观稼穑、不喜饮酒、未曾登墙等良好习惯;他的满文功底深厚,写一手漂亮书法,字体舒展流畅,能随时指出臣下满文奏折中的文词错误。这一切,均由此起步。是祖母教导的结果,苏麻喇也功不可没。

      康熙不忘苏麻喇的训迪之恩,给其高于皇室用人的生活待遇,尊之为“额涅”(系满语,即额娘、母亲),令皇子、公主们称苏麻喇为“妈妈”,即奶奶、祖母。既然主子如此尊重苏麻喇,宫中其他人,包括内务府大臣的奏折里,也称苏麻喇为“苏麻喇额涅格格”、“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是对皇室女儿的称呼,也可用于对女子的尊称。“妈妈”,也是尊重年长妇女的泛称。它们表明,苏麻喇在清宫中,受到普遍的尊敬。

      苏麻喇与太皇太后之间,既是侍女与主子的关系,又有友情。两人十几岁从科尔沁大草原来到人地两生的东京(辽宁省辽阳),是难得的小伙伴。相处日久,相知增多,友谊越深。太皇太后及其后代已在实际上把苏麻喇当自家人。两人步入老年后,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关照,又是难得的老伙伴。苏麻喇也信奉喇嘛教,“性好佛法,暮年持素。”她俩人礼佛的目的相同,太皇太后祈祷佛保佑大清江山千秋万代,保佑孙儿一家繁荣兴旺、吉祥如意。苏麻喇则为主子祈祷。她说:蒙主子厚恩,奴才活在世上,“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为主子“念佛祈福”,“祝愿主子万万岁。”愿意多活几年,也是“为主子呵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说这些话时,太皇太后已不在人世,所说的“主子”,是指康熙。

      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康熙的十二子允裪降生。这年,太皇太后73岁,苏麻喇也年届古稀,但她依然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康熙遵照祖母的意图,在允裪出世不久,就托给苏麻喇抚养。清室妃嫔或宫人所生皇子,有付托他人代养的先例。如康熙的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幼时交给“殷实官员抚养”;康熙的皇四子允禛(雍正皇帝),自幼由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抚养;皇五子允祺放在皇太后宫中抚养。但把皇子交由侍女抚养并不多见,说明苏麻喇的实际地位和在太皇太后、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非同一般。允裪的生母万琉哈氏,尚未受封,五十七年才册封为定嫔。苏麻喇教育有方,康熙把儿子托给她,有拜师的意义。同时,也是太皇太后考虑到苏麻喇独身一人,生活寂寞,孩子会给她带来欢乐。苏麻喇把允裪“自幼养大”。允淘对苏麻喇的称呼,与其他皇子不同,不称“妈妈”,而称“阿扎姑”。“阿扎”,满语,与“额涅”含义相同,即母亲、额娘。后面加一个“姑”字,变成了“母姑”。“阿扎姑”是允裪对苏麻喇独用的称呼,他亲切地称:“我的阿扎姑”。称“母姑”比“妈妈”小一辈,但母与子关系更亲切,有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的意味。如果不是地位所限,苏麻喇就该是允裪的养母了。允裪与“阿扎姑”共同生活20年。苏麻喇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抚,既充满慈母的切切舐犊之情,又饱含严师的谆谆育才之道。她以言传身教,培养允裪的品德和才干。允裪长大了,在遵父皇之命办理的诸事中,表现出虚心和干练。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嗣,搅得宫中鸡犬不宁,而允裪竟不曾介入。康熙四十八年封他为贝子,此后,凡父皇出游必令其随从。乾隆朝,晋履亲王,授议政大臣。和他的“阿扎姑”一样健康长寿,79岁而终。苏麻喇是成功的,她默默地为皇室做出又一奉献。

      太皇太后归天将近20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年近九旬的苏麻喇突然一病不起,“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几位在京的皇子,都像对待自己的亲“妈妈”一样,前去探望,尽心护理。允裪尤其殷勤,自阿扎姑生病之日起,就与福晋日夜在病塌旁守护。皇子们随时向巡观塞外的皇父奏报病情,商量治疗之策。苏麻喇“从小不吃任何药”,拒绝医治。康熙知道她从来不肯吃药,让皇子说是草根煮鸡汤,劝她服用,她说:草根“也算是药”,仍加以拒绝;只允许请喇嘛念经,还“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祷”,认为自己的病已到尽头。九月七日,苏麻喇与世长辞。

      从苏麻喇得病到逝世安葬,康熙都打破常规,给予特殊的、高规格的待遇。

      苏麻喇身为侍女,其疾病的治疗由皇帝和皇子主持、商量,由皇子及其福晋护理;康熙出巡在外,通过书信指导皇子看护、治疗。苏麻喇死后,在京皇子除年幼者外,立即全部到场,分工办理善后;康熙得信,指示:“将妈妈存放七日后,再洗身穿衣。因联十五日才能抵京,故再存放七日,俟朕到家后再定夺。”他亲自决定和料理苏麻喇的后事。这是超越通常惯例的。皇帝和皇子们只能在自己的亲人患病和去世时,才一齐亲临办理诸事;说明皇帝一家实实在在把苏麻喇当成亲人。

      按清朝宫内规矩,用人及下层妃嫔,凡得重病,一律迁移出宫,到固定的住所养病,如今北京景山东街的吉祥所便是其中之一。类似住院隔离疗养。为的是避免在宫中传染疾病。而皇室重要成员则可在原住处养病、治病。苏麻喇得的是传染病,在宫内她的住所,一直末动,皇子们心照不宣,没有人提起迁出之事。康熙惟恐皇子们遵守成规,特写信嘱咐:“妈妈的病重大,恐怕你们将她移至养病之所;就在平日住的地方养吧。万一已经移住了,将此谕告知(妈妈)后,务必还搬回去住。”皇帝与皇子们想到一处:躺在病榻上的是自己的“额涅妈妈”。

      苏麻喇的遗体安放后,允裪悲痛不已,对三哥允祉说:“阿扎姑自小把我养大,我未能回报,就出了此事,我请求能住守数日(守灵),百天之内供献饭食,三七念经。”但内务府说,无供献饭食及念经之先例,允祉请示父皇,康熙认为允裪是对的,特予批准。

      苏麻喇生前与皇帝(皇太极)没有夫妻关系,更无妃嫔名分,康熙在更大程度上破例,以嫔礼安葬。她的陵墓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昭西陵旁。但在围墙内,孝庄则于雍正三年入葬于红墙外。

      受众人尊敬的苏麻喇,生前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她有不同的尊称,孝庄太皇太后叫她“格格”(姑娘),康熙皇帝称她“额涅”(额娘),皇子们尊之为“妈妈”(奶奶),她是允裪敬爱的“阿扎姑”(母姑)。她死后,人们依然尊敬她,始称她为苏麻喇姑。

      -------
      苏茉尔,蒙古语意思为“毛制的长口袋”,为什么会叫这个有趣的名字呢?因为其出身贫苦牧民家庭,而蒙古族普通劳动人民有将婴儿出生时所看到的第一样东西用来给婴儿取名的习俗,所以有此名。指这个婴儿出生时睁开眼就看到了身边的长口袋吧。可见劳动人民的纯朴天性。

      其身份是孝庄的贴身侍女,跟随着孝庄从蒙古草原来到盛京城,从此在后金国、清宫中担任起重要角色。

      人们也开始用满语称呼她的名字为“苏麻喇”,就是“苏茉尔”的音译词。意思是“半大口袋”。

      虽然出身婢女,但康熙皇帝对其尊敬有加。其地位绝不等于一个普通宫女。

      年老时,在皇宫中的人们为表示对她的尊敬,又在其名字“苏麻喇”后加了个“姑”字。

      在那个年代,这个奇女子真是个才女,她比孝庄小三岁,十岁陪同孝庄来到后金宫中。
      她终生未婚(这在当时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她长伴孝庄左右,在清宫中生活长达八十年(她比孝庄小三岁)
      她一直活到九十高寿。并且她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擅长烹饪、裁剪女红,清代的官服式样之定制及后宫嫔妃的旗袍式样均出自她手,真是心灵手巧,兰心蕙质。现代的女孩子们,你们穿起美丽的旗袍时,可别忘了这里面还有她的一份功劳呀。

      她老了,康熙为了不使她寂寞,把皇十二子交给她辅育。她晚年笃信蒙古喇嘛教。她病重时因为不肯服药,康熙命人哄骗她喝的药。
      死时康熙亲自守灵。
      想想如果有哪个男人娶了她,一定很幸福。不知道她年轻时是否遇到过什么人呢?只知道,一些研究孝庄文皇后的书上都是这么讲的,她从小和孝庄、多尔衮、多铎一起长大,很熟。
      只是为了感谢她对皇室作出的贡献。

      在死后是以嫔的礼制和规格埋葬在东陵的。杨珍就据此胡说她作了皇太极的嫔。

      很奇怪!她没有和她的主子孝庄一块葬在风水墙外,而能留在墙里。她的坟墓很小,地上部分只有一个圆圆的“宝顶”,被盗非常严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